張榮生
中秋節史話
中秋節又名仲秋節,時間是陰歷八月十五,時值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又叫中秋節。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記載,“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
中秋節作為傳統節日,是和農業文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中國以農業立國,人的起居作息要嚴格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個季節陰陽消長的變化來進行。秋季是農作物成熟的季節,農民都對農作物有敬畏之心,古代春天播種,要祭祀土地爺,祈求五谷豐登,這叫“春祈”,秋天收獲莊稼,也要祭祀土地爺,拜謝土地爺的恩賜,這叫“秋報”。收獲的季節逼近要拜謝土地爺還要拜謝月神。史籍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的活動,拜月神就是“秋祭”。漢代,要在立秋或者中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晉代則有中秋賞月之事,唐宋開始出現以賞月為中心的節目,明清,中秋成為與春節、清明、端午并稱的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和月亮崇拜連接在一起。天上月圓,人間團圓,故月餅又叫團圓餅。《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錯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繢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偏照菩薩也。花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如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日團圓節。”
傳說中月宮不僅有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搗不死之藥,還有一個吳剛。我們抬頭仰望月亮,月中有些黑影,這便是吳剛在伐桂。唐代傳說月亮廣寒宮前有棵五百多丈的桂樹,吳剛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砍不倒。而吳剛是漢代西河人,他學仙有了過錯,被罰往月宮伐桂,以示懲罰,李白有“欲砍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詩句。
從嫦娥偷吃了不死仙藥,化為月精,到吳剛被放逐到月中伐桂,說明月神已由宇宙之神,演化成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中秋節商店販賣新酒,布置彩樓,晚上到酒樓賞月,以絲竹蕭管助樂,小孩兒則通宵游玩,夜市熱鬧異常。明清兩代,許多地方還形成可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的節慶活動。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的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現代化與城市化正在消解古代的認知,天文知識令月宮神話失去魅力,五彩霓虹燈使月光相形見絀,豐衣足食使月餅不再令人垂涎,手機網絡讓天涯成為咫尺,中秋節的內容隨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乾隆皇帝的中秋節
根據一份清宮檔案,乾隆四十一年的中秋節,乾隆皇帝是在前往盛京(沈陽)祭祖的途中過的,乾隆這次中秋祭月的情景,檔案是這樣記載的,“八月十五酉初,在蓮花套大營西洋房東院內坐西北、向東南設擺月光花插一個,挨插屏前,擺條桌二張,一字擺著。用黃緞桌套一個。安畢,茶膳房隨擺供一桌,十九品,擺三路。從懷里往外擺。月光碼兩邊,供子母藕一對(用斑竹桿,上捆鮮花,在月光碼插屏架上)。供桌后桌邊上供黃豆角兩把(高一尺五寸,挨著月光碼供)。頭一路(供桌后桌邊)中間設斗一個,上供大月餅(重十斤,彩畫圓光)。斗左邊鮮果三品,西瓜一品。右邊鮮果三品,西瓜一品。二路,中間設檀香爐一個,左邊茶三鐘,西瓜一品。右邊酒三鐘,西瓜一品。三路,香爐前,中間設檀香爐一個,爐左邊,月餅一品二個(每個月餅重三斤),蠟臺一個(此供子母藕,豆角,十斤重月餅,三斤重月餅,俱系隨果報發來)。
萬歲爺至供前拈香行禮,還西洋房少坐。
酉正、小太監常寧傳送上用黃盤野意酒膳一桌,十五品。用茶房紫檀木折疊矮桌擺。
酉正二刻十分,香盡,養心殿首領劉秉忠請萬歲爺送焚化。
總管蕭云鵬用茶房如意茶盤請茶三鐘、酒三杯。跪進,與上奠、酒,送焚化。畢,隨撤供一桌。大月餅(十斤重)遵例貯,除夕共進。隨將三斤重月餅兩個呈送。切一個,托一個,用金龍盒盛,送上進。畢,賞隨營妃嬪等位。整個月餅果報來之日,隨果報帶進京去,交與養心殿內總管王成,賞京內妃嬪阿哥、公主等位。
供前鮮果、西瓜、月餅賞給隨侍太監等。
宮廷中秋祭月的儀式是隆重的,赴盛京途中尚且如此排場,皇宮中的禮拜可想而知,乾隆五年中秋,乾隆侍奉皇太后到西苑萬壽堂禮佛,接著游覽南海贏臺諸景,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金風玉露共徘徊,
為奉慈母特地來。
壁月圓時瞻月相,
壺天深處是天臺。
香飄桂子堆金粟,
酒獻南山作壽杯。
無限歡欣隨輦道,
人間端的有蓬萊。
宮廷祭月賞月不過是祈求黃泉永固的一種形式,普通百姓供的是從自己地里摘來的新鮮瓜果和自制的月餅,表達是的團團圓圓,平平安安的追求。唐代曹松寫了首《中秋對月》,他說: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此詩詞寫出了天道無私的情懷。
中秋詩詞
有一首民歌叫做“月亮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落在天涯。”月亮是中秋文化的主角,更何況月到中秋分外明,要了解中秋文化就閱讀中秋明月的詩篇。
望月懷遠
張九齡(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競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海上升起了明月,縱然遠隔天涯,此時此刻不論是詩人還是親人都在同一輪明月照耀之下。懷念遠方的親人,怨恨著長夜漫漫,整個夜晚充滿了相思之情。熄滅了蠟燭,愛憐著滿屋的月光,到了室外,披上外衣,仍然感到秋露帶來的涼意,雖然滿手都是月光,卻不能持贈給遠方的親人,也許在夢中將會相聚在一起。詩人通過明月、天涯、遙夜、竟夕、天燭、披衣、露滋、盈手贈、夢佳期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抒發了望月懷遠的深情。endprint
十五夜望月
王建(唐)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古代大多數家庭都必須承擔勞役或者兵役,應征者遠離了自己的親人,官員大多數離開原籍到外地任職,一定級別以下的官員不能攜帶家眷,求學的士人和商人也不得不離家。著名學者葛劍雄在研究人口史、移民史的過程中發現,古人真正完整的家庭只有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窮鄉僻壤的農民才得以擁有,所以相思是古代詩歌的一大主題。
此詩前兩句寫景,“中庭”點明地點,“地白”寫月光,“冷露”“無聲”“樹棲鴉”“濕桂花”寫月夜景色。末兩句抒情,時間,“今夜”,“月明”“人盡望”兩個意境扣題,“不知秋思落誰家”是個疑問句,點明了秋天思念之情。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唐)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明鏡喻月,刀頭有環,達到既折,喻不得還也。“滿月”“攀桂”“白兔”的意象點明了題旨,表現了有家歸不得的離情別緒。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唐)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同樣是中秋之夜,昔年在曲江池畔杏園邊,那是京城繁華所在,今年則在湓浦沙頭水館前,那是何等的蕭條冷落,今昔對比,倍覺黯然,愿望西北,何處是故鄉,身處東南,多次看見月殘月圓,無人領會我的困境,月光相似而境遇相異,詩人惆悵之情可想而知。
《水調歌頭》
蘇軾(宋)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前有個小序,說明熙寧九年中秋,詩人通宵歡飲,此詞不只描寫了明月也表達了對子由的深情。
上片一開頭就提到了兩個意想不到的問題,一是明月什么時候才有,~是天上宮闕里,今昔是哪一年,接著從問月轉到賞月,本想乘風飛往天宮,又擔心在瓊樓玉宇的高空,忍受不了那里的寒冷。不能上天只能在明月照耀之下翩翩起舞,盡管是在人間,已不像在人間。
下片從賞月回到問月。明月流轉到朱閣之上,流轉到低低的綺戶,照耀著不眠的人們。至此,詩人對明月又有質問,為什么你總是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是不是對人有所怨恨,曲折地點出了對子由的思念。接著筆鋒一轉,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無論是人還是明月都是“難全”的,嬋娟,美好的樣子,既指嫦娥,也暗指明月。即使相隔千里,美好的明月也將詩人和子由聯結在一起,這樣不僅表現了對子由的思念也表現了美好的祝愿。
這首詞表現了蘇軾天才的想象力,抒寫了豐富曲折的情感,借問天問月抒發了自己的胸懷,通過想象設問,展現中秋月宮超越塵寰的奇景,從景物的自然轉為流轉變遷,以自然境界的澄澈,映現出詩人思想境界的樂觀廣闊,是中秋詞中境界最高、流傳最廣的名作。胡仔《笤溪漁隱從話》認為:中秋詞,自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和“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都是千古名句。
編輯/書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