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掘井
最近幾年,關于拆遷、征地、農民變市民的種種新聞往往甚囂塵上。隨著攤大餅似的城市化的不斷進行,大批鄉村迅速從中國大地上消失,我看到廣大父老鄉親因為搖身一變成為市民而歡欣鼓舞,同時也常有人從另外一些方面提出了不同觀點。
前段時間,某著名作家就對此現狀發表了意見,認為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文化景觀的村落正在迅速瓦解,對村落的保護已刻不容緩。此言一出,引起一番反響,第二天,我就在本市的晚報上看到就此言論而出的時評。評論里不乏人文性、社會性,美學、文學等等諸多方面的見解,對保護村落發出了呼吁。
然而,我想問的是,寫那篇評論的人,是坐在城市某窗明幾凈的寫字樓里用電腦敲字的呢,還是在農村低矮的農舍里在紙上寫字的呢?
我注意到一個事實——提出保護村落的都不是農民。他們已遠離農村,在大都市里有了穩定的工作和不錯的收入,不愁吃喝,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耕作,他們可以很有底氣地這樣說,原因只是他們自己不用再回農村了。
人們常說在中國只要往上數三代沒幾個不是農民。確實是這樣的,中國由于城市化進程晚,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祖輩甚至父輩大多在不久前或現在仍是農民。而且我相信,除了少數天賦異稟、品味與眾不同的人,絕大多數人還是向往城市的,那些頭懸梁、錐刺骨的寒門學子之所以苦苦拼搏,根本目的還不是為了脫離農村。筆者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出身,讀書時老師說的最多勉勵的話便是“考上大學,就擺脫農村了”。老師、父母,他們都這樣說,因為知道這是最有力的鞭策。擺脫農村,既是他們對下一代的期望,也是他們自己無法完成的夙愿。他們是生活在充滿人文美學意義的鄉村里,卻希望走出鄉村;他們當然不知道什么叫“仰望星空”;他們無暇顧及村莊中,田野上的美,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個——身為農民,他們還要為基本的生計疲于奔命!
“農村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文化景觀”,這句話本身并沒有錯,但如果用這樣一個充滿文藝范兒的觀點來概括整個中國農村,似乎太顯輕佻了。部分主張保護農村的入、往往忽視了農村問題的社會性,帶著一種浪漫主義思想去看農村,對農村的感受還只局限于文學意義上的采風或公子哥意義上的踏青。敢問一句:既然覺得農村這么好,為何不回到農村去過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呢?這種想法類似于某些旅游者,看到偏遠地區純美的自然風光,就希望那些地區永遠那樣保持下去,心想著千萬別建工廠、修鐵路,別破壞這一切。殊不知彼地的人們其實并不想過那樣的“低碳生活”,他們也想自己生活的地方成為城市,享受更好的衣食住行。所謂“旅游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也就是這個意思。
鄉村是很多城市人的精神家園,是終極情感寄托。近來有教育學者認為,傳統的鄉村生活有助于樹立良好的人格修養,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人文基礎。所有這一切我都深有感觸,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社會建設高速發展的同時,農村仍處于大大落后的地位,農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貧窮困苦的代名詞。
那么,農村到底是什么樣子呢?我是農民,我的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我的家在安徽省中部一個寧靜的村子里,我在那里生活了20年才走出去到城里打工。前幾日回到家,正趕上秋雨綿綿,我站在門口,看到如浪的稻田上蒙上了似有似無的一層薄霧,偶有一只飛鳥撲著翅膀穿過那一片氤氳,稻田深處有不知名的鳥在凄切地叫,伴著屋檐下嘀嘀嗒嗒的雨水聲……老實說我太愛這一切了,一直都愛,永遠都愛。但我很清楚自己之所以鐘愛而不厭倦,是我作為一個在城里生活的人回到農村后的偶得。若是讓我每日都面對這些,我還會“讀你千遍不厭倦”嗎?
我不否認這里有美麗的風景,清新的空氣,還有純樸的民風。我愛這里,但如果要讓我一輩子生活在這里,我會說我不愿意。這里沒有商場,沒有跑車,更沒有wifi,這里的生活與城市相比還是單調而乏味的。以前看一部電影,里面的老人在農村里連油燈也點不起,只能趁天還未太黑點一根香頭勉強照亮。它讓我想起小時候農村里由于電力建設落后還經常停電,很多時候也只能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扒在書本上寫字。而那時我生活在城里的親戚家就沒有這樣的情況。
我的老家靠近省城,不算偏遠,平心而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國家惠民政策的推行,這些年來這里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至少我已經看不到餓著肚子的人了。可是因為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水漲船高,各種生活成本逐漸加大,廣大父老鄉親還是要為基本的物質條件四處奔波,城市小資們口中的“享受生活”對農民來說依然是奢望。
有一次,我在一家火鍋店吃飯,聽到隔壁桌一個年輕女孩兒抱怨工作辛苦,動不動就要挨老板罵,說還不如在農村種地逍遙自在,早上想幾點起來就幾點起來……我茫然地看看她,心想這簡直就是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她也許根本不知道,在農村種地,她腳趾上閃亮的指甲油很快就會被泥銹取代。是的,當農民不用擠地鐵,不用打卡,偶爾可以聽聽鳥叫,坐在田埂上看看夕陽。但大部分時間都需要頂著烈日、汗流浹背地勞作。我的家鄉是種水稻的,每逢大早年間,人們都不得不通宵達旦地在外引水灌溉。我曾親眼目睹有老鄉因為徹夜未眠導致極度困倦而不小心觸電身亡的悲劇。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路遙先生就在他的小說里描述過一個個心懷追求而又無法脫離農村的年輕人的彷徨苦悶。今天,這種狀況還是沒有根本性的轉變,我聽到過一些家長對他們讀大學的子女說畢業后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在城里要飯,總之不要再回來。電視上雖然能看到有人放棄高薪工作回到農村創業并取得不錯成果的例子,但那終究是個別現象;農村的副業近些年也有明顯的發展,但說到底還是農民們的無奈之舉,你認為一個在北京中關村或上海陸家嘴上班的人會去農村搞農副業嗎?歸根結底,相比于城市,農村還是落后的,不然的話,政府也就不用再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而努力了。
和我一樣的一些同齡人,雖然對家鄉也充滿著眷戀,卻也不得不背起行囊去到擁擠的城市里謀生活,只因為那里有更好的工作機會、醫療條件;那里的生活更時尚,男孩兒更酷,女孩兒更靚。作為一個普通人,都市生活是更值得他去追求的。況且在當前中國,城市化是大趨勢,你還能想像如今的80后、90后日后還回到農村種地嗎?
說這些并不是發牢騷,我只是覺得,城市化是一個嚴肅的社會話題,我們不能為了照顧某些人情感需要而放棄有可能改變中國數億農民根本命運的努力。
最近,我的老家也傳出了將要拆遷的消息,雖然不舍,我還是會狠狠心盼望著有一天那里的村落能變成小區,田埂變成公路。到時候,失去田地的農民也許只能去賣燒餅、去掃馬路,或者去酒店涮盤子,但就我聽到的言論,家鄉人還是認為做那些要比種地好多了。相比之下,我們可以想象,當農民有多么艱辛。
(摘自《資治文摘》2014年第4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