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鈺林
歲月無痕,韶光易逝。作為參與四川維尼綸廠核心技術——天然氣部分氧化制乙炔開發的老同志,我見證了這個技術在川維的發展歷程和歷經的坎坷磨難。如今,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拼搏,此技術終于在21世紀初得到長足發展并走出川維。往事歷歷在目,總是揮之不去,難以忘懷。
我到川維時剛好22歲。當年有很多同我一樣風華正茂的青年人從農村、部隊、學校、工廠陸續來到川維。這時的川維條件十分艱苦,職工大都住工棚,但大家沒有任何怨言,相反還孜孜不倦地學習,渴求知識的營養。建設現場一片繁忙、熱火朝天。這些和我同年代進廠的同志,都在各自的崗位上拼搏、探索,流了汗,也流了血,甚至有些付出了生命,但可能是因路子不對或工作不得法,留下了很多的遺憾,后來的研究者總結了他們的教訓和經驗,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才走上了成功之路。他們對川維及科技事業做出重要貢獻,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的人生成為激勵后人不斷探索前進的動力和源泉。

□ 1974年4月,現場指揮部舉行萬人誓師大會,川維建設進入全面施工階段。
上世紀90年代初,電石法生產乙炔技術在化工領域里有些退縮,天然氣化工的發展和部分氧化制乙炔的技術已被人們所認同接受。這時的重慶長壽化工廠經成達公司(原化八院)設計,照搬川維的技術,投資3億元同樣建了一個小于川維當年一半規模的乙炔裝置。在長壽化工廠和化八院的共同請求下,川維組織開車隊前往長壽化工廠幫助開車。
作為主要開車隊員的我在長壽化工廠先后工作3個多月,由于設計方和業主方對技術都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開車過程十分艱難。我們曾“創造”兩天損失6塊防爆膜的歷史紀錄,經歷了遲遲點不燃輔氧火焰的尷尬場面,也面對了無法進行提濃水循環的現實困難和窘境,最后以這個核心技術的關鍵部件被燒壞無法修復而宣告失敗。今天它已成為一堆歷史的廢鐵,至今想起仍發人深省。
就在同時期,川維也在不斷探索、消化、吸收天然氣制乙炔的技術,自行投資設計建成一條不太規范的生產線并逐步開車成功,這就是后來稱為“N系列”的生產線。它的建成和投產,檢驗了川維當時掌握這個技術的程度,但很多年過去了,始終沒跨出改造創新這一步。

□ 川維建設施工現場一角。
2002年川維投資10億元建造天然氣乙炔工程(除化纖、電廠等項目)。該項目裂解裝置的核心部分,是川維自己設計和安裝的。工程能否成功建成和正常運轉,是檢驗川維是否真正消化吸收和掌握天然氣部分氧化制乙炔這個技術的試金石。通過兩年的建設,終于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并將成套工藝包向國家申報了專利。這些成績的取得讓川維走出了可喜的一步,為后來這項技術走出川維、與新疆美克集團在新疆庫爾勒成功合資的乙炔島工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近兩年的時間里,我作為開車隊長全過程參與了工程的施工。當投料試車工作進行到關鍵時期,裝置兩臺核心設備乙炔爐,出現了反應后的裂化氣溫度居高不下的異常情況,從而造成頻繁的連鎖停車,試車過程嚴重受阻。時間過去快一個月,種種辦法都試過了,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我根據自己多年收集的資料和數據反復分析,判斷問題一定出在內部部件的安裝上,必須重新調校。當時,在場的人幾乎都不相信,這個整體安裝的設備會在內部有什么問題。經上級碰頭會討論后,決定采用我的建議。當把我認為有問題的兩個系列的乙炔爐打開后,表面上的確看不出有什么地方不對。我們就鉆進設備經過仔細測量,偏差出來了!僅有10毫米!廠領導現場研究后,決定對這部分內件馬上進行重新安裝調校。
設備重新啟動試車,裂化氣溫度正常了,設備運行平穩了!當新裝置全流程開車成功之時,川維人奔走相告。回想建廠初期,全部由外國專家組成開車隊,單機試車、聯動試車耗時近一年。今天,我們自己設計、自己建設、自己開車,單機、聯動試車只用三個月就一次投料試車成功。我心中感慨萬千,充滿了成就感!
我心中一直埋藏著一個心愿,那就是沿用了幾十年的德國設備乙炔爐的擴能研發。要想打造全國最強最大的天然氣化工生產和研發基地,核心技術必須有重大突破和發展,必須有超越的意識和創新的觀念,才能站穩腳跟,才能站上世界領先地位。2004年底,核心技術的擴能研發項目組終于正式成立。項目組先后走訪重慶、成都、北京等地的科研院校,最后決定與清華大學反應工程實驗室合作研發。
但是由于數模報告過于理論化以及安全評估和擴能規模的問題,鑒定會上項目沒有通過。我沒有放棄,在給老廠長劉家榮的信中談到,我們這輩人,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已經步入兩鬢斑白的年紀了,而在天然氣制乙炔這個技術領域里始終沒有什么重大的突破,我們不領頭,怎么對得起后人,怎么對得起川維?老廠長看了我的信,經慎重考慮,終于同意重新啟動該項目。
經過3年的研發,2006年6月12日10點18分,川維的萬噸乙炔爐終于誕生了。
在一片歡呼聲中,為之付出艱辛勞動的項目組所有成員流下了幸福的熱淚。川維萬噸乙炔爐的誕生,標志著川維真正意義上掌握了這項技術,并對后來的30萬噸醋酸乙烯項目的批復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2006年3月,川維與新疆美克集團共同出資合作的維美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開始建設。該項目2008年4月投產,一年之后,實際生產中天然氣中的甲烷含量從97%驟降到84%,此問題關系到這套裝置今后如何開車的問題,而川維作為技術轉讓方也遇到一個天大的難題。在這樣的條件下生產,就連川維本身也沒先例。假如過不了這個關,投資的整個裝置可能就會報廢,而下游的一系列裝置也會陷入癱瘓。怎么辦?這突如其來的巨大難題和壓力擺在川維人面前。當時,徐正寧廠長、孔全書記一班子廠領導毫不退卻,迎難而上,果斷做出決定:“組織技術攻關小組,打下這場科技攻堅戰。”我接下了攻關小組組長的重任,先后與美克集團進行多次商討研究。

□ 川維建設施工現場。
攻關小組通過半年的反復論證、研究,終于編寫出實驗方案。2009年10月17日11時16分,實驗取得成功!川維人掌握了核心技術在天然氣不同的甲烷組分下都能應用的關鍵數據和重要資料。
曾經有人說:“川維人膽兒真大,沒有小試、中試,一項危險的工程科研項目就直接進行工業化實驗。”我們深深地認識到過去丟掉了很多光陰,必須加速追回來。基礎研究、機理研究還是一紙空白,這的確是川維核心技術發展的第一瓶頸,但川維人不畏難、不退卻,敢于“亮劍”,勇敢地面對現實,承擔責任,正視自己的不足。
繼萬噸乙炔爐投產6年之后,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的研發創新,2012年5月10日,川維再次誕生了1.5萬噸乙炔爐及其生產線,這標志著川維在這個技術領域里又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川維核心技術天然氣部分氧化制乙炔發展到今天,歷經多少代川維人的艱辛付出和努力。過去有血的教訓、彷徨和困惑,也有觀念意識的更迭和成功時的喜悅。科技興企、科技興廠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我相信,川維的核心技術必將鑄就中國天然氣化工的輝煌,打造世界一流的天然氣化工企業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