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代彬
(海口市婦幼保健院醫務科,海南 海口 570203)
372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分析
謝代彬
(海口市婦幼保健院醫務科,海南 海口 570203)
目的 了解我院兒童藥品不良反應(ADR)發生的情況,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統計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報的372例兒童ADR資料。結果372例ADR報告中,1~3歲兒童發生率最高(38.71%),臨床表現以皮膚及附件損害(77.96%)為主,以靜脈注射為主(69.09%)。結論加強兒童ADR的報告和監測工作,有利于減少或避免ADR的發生,保障患兒用藥安全。
藥品不良反應;兒童;合理用藥
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患者在使用某種藥物治療疾病時產生與治療無關的作用,而這種作用一般對患者的治療不利。小兒因其特殊的生理特點,組織器官發育不完善,對藥物的代謝清除能力弱,在用藥上與成人有所不同。本文回顧性分析近年來在我院發生的小兒ADR情況,現報道如下:
資料來源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報的小兒ADR患兒372例,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在我院發生ADR患兒的一般情況、原發病、ADR的藥物、發生時間、反應類型及表現、用藥途徑、ADR的處理及轉歸。
2.1 一般情況 372例ADR的報告中,男性215例,女性157例,男女之比1.4:1;年齡0~13歲,其中<1歲116例(31.18%),1~3歲144例(38.71%),4~6歲70例(18.82%),7~13歲42例(11.29%)。根據國家ADR監測中心制定的ADR判斷標準評價,肯定122例(32.80%),很可能168例(45.16%),可能82例(22.04%)。
2.2 原發病 372例ADR患兒原發病中,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主者265例,占71.24%,其次是消化系統疾病59例,占15.86%;而呼吸系統疾病又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見,約110例,占29.57%,其次是支氣管炎87例,占23.39%和肺炎66例,占17.74%。這些數據均與兒科疾病中的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為多發病和常見發病情況相符合。
2.3 ADR涉及的藥物和種 在引起ADR的藥物中抗微生物藥引起的ADR較常見,有179例,占48.11%,中藥制劑引起的ADR有123例,占33.06%,僅次于抗微生物藥,見表1。

表1 ADR涉及的藥物和種類
2.4 發生時間 ADR發生時間情況如下:≤24 h 215例(57.80%),≤48 h 103例(27.69%),≥72 h 54例(14.52%)。
2.5 用藥途徑 口服藥物47例(12.63%),肌注68例(18.28%),靜注257例(69.09%)。
2.6 ADR反應類型及主要臨床表現 372例ADR中較嚴重的ADR有83例,包括嚴重呼吸系統損害11例,過敏性休克2例,心血管系統損害5例,五官損害15例,見表2。
2.7 ADR處理方法及轉歸 372例患兒發生ADR后,立即給予停用藥物、病情嚴重的給予靜注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5~10 mg/kg·次或地塞米松磷酸鈉0.3~0.5 mg/kg·次,必要時給予肌注鹽酸異丙嗪注射液0.5 mg/kg·次,吸氧、鎮靜觀察。過敏性休克的患兒則給予肌注1:10 000的腎上腺素0.01 mg/kg·次及輸液擴容治療。183例一般性患兒則給予肌注或口服抗過敏藥,106例患兒未給予治療,但停藥后ADR癥狀自行消失。

表2 ADR反應類型及主要臨床表現
經回顧性統計分析我院發生ADR的患兒原發病,以呼吸系統疾病占多數,發生率符合兒科疾病的發病特點,在發生的年齡中,以1~3歲占多數,這與我院就診的患兒年齡組成及該年齡段的疾病高發性有關,同時也說明嬰幼兒由于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臟腑稚嫩,肝腎功能代謝低下,對藥物的處置與青少年及成人較大的差異,易發生ADR。
在引起ADR的藥物中,以抗微生物藥引起的ADR較常見,發生率為48.11%,與文獻報道有所不同[1],考慮可能與我院對小兒抗微生物藥的嚴格控制使用、醫療機構臨床用藥習慣及給藥途徑不同有關。由于兒童自身的一些生理特點,某些藥物如喹諾西酮類、氨基糖苷類抗菌藥在兒科用藥方面的限制,使得β-內酰胺類抗菌藥成為兒科主要的抗感染藥,因而發生ADR的率相應增多,成為小兒發生ADR的主要藥物。
目前,由于中藥制劑在兒科廣泛的臨床應用,其ADR的報道也日益增多[2-3],由于我院對兒科抗微生物藥的限制使用,中藥制劑較以往有增多的趨勢,中藥制劑不良反應也明顯增多。而其引起的ADR的原因較復雜,主要與中藥材原料品種、產地、成分本身的復雜性、中藥制劑組成、劑量的特殊性及制備工藝、質量控制標準不統一有關。本組資料表明,中藥制劑引起的ADR有123例,占33.06%,僅次于抗微生物藥,其引起的ADR的類型和損害又是多方面的。因此,臨床醫師在使用中藥制劑前,須仔細了解中藥制劑的適應證和不良反應等,尤其是過敏體質的患兒在使用中藥注射劑時更需慎重。
在統計分析372例ADR的反應類型中,以皮膚損害占多數,有290例,占78%,經積極給予抗組胺藥治療后,患兒皮疹能很快消退;2例發生過敏性休克的患兒中,主要是由中藥針劑熱毒寧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引起,經臨床醫師給予吸氧、鎮靜、抗休克、抗過敏等治療后,患兒很快恢復。發生ADR的患兒,通過靜脈注射的有257例,占69.09%,與文獻報道一致[4]。在靜脈注射引起的ADR往往發生迅速、且病情急、反應重、如不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可導致嚴重后果。臨床醫師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因此,在兒科輸液時應安排專職護士巡視輸液患兒,以便及時發現發生ADR的患兒,及時采取合理的治療措施,避免嚴重后果的發生。
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較成人易發生ADR,往往導致醫患糾紛。因此,臨床兒科醫師應對兒科的ADR的發生應有足夠的重視,遵循兒科疾病的診療常規,根據醫學需要給予用藥治療,嚴格掌握抗菌藥物的應用指征,在用藥的選擇上應權衡利弊,盡量選擇發生ADR概率小的藥品,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靜滴,確保患兒的用藥安全,從而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1]郭鵬飛,趙 平.1019例門診靜脈輸液兒童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兒科藥學,2012,18(1):31-33.
[2]張惠霞,陳建玉,宋 城.3414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06,3(4):232.
[3]余 佳,李應霞,黎莉華.我院402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業,2010,19(7):48-50.
[4]沈 潔,王 松,劉 雪.大連市兒童醫院351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2,18(10):36-38.
R985
C
1003—6350(2015)15—2317—02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5.0836
2015-01-06)
謝代彬。E-mail:kp84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