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健民
為加快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恢復和培育,保護生態環境,切實抓好重點國有林區停止商業性采伐試點,國家決定從2014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龍江森工、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省國有重點林區的商業性采伐。停伐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來講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從近期來看,停伐不可避免地會給國有森工林區的職工就業和生活帶來了重大的影響。
森工林區職工就業和生活狀況。省森工總局所屬23個林業局,共有在崗職工20萬人,盡管在停伐期間國家每年給森工林區23.5億的資金進行扶持,但是,由于停伐前期準備工作做得不充分,以及資金仍有部分缺口,停伐以后有近四分之一職工轉崗或者下崗,給職工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國有森工林區林產工業經濟狀況。現在省內國有森工施業區的木材加工企業,大多數都是民營企業,木材停伐將導致原料短缺,有相當部分木材加工企業面臨被迫關閉停產或半停產,甚至由于沒有生產原料而相繼倒閉,大量的已經實現再就業的下崗職工再次下崗或失業,導致民營企業大多數整體搬遷到其它地區或轉產,投資人損失慘重。
國有森工林區土地有效利用面積狀況。林區的施業區大多數都是高山峻嶺,除了有林地面積以外,能利用的土地寥寥無幾,大多數的國有森工林業企業的土地面積相對農業人口都較小,而且林區無霜期很短,種植農作物不易成熟,再加上以前國家規定將國有森工林業大面積的荒山荒地無償地劃給了當地農民,使國有森工林區內的農林混居問題非常嚴重,農林矛盾時有發生,如果林業職工再和農民爭奪土地,還會出現更大的社會問題。
國有森工林區養殖業面臨的狀況。國有森工林區有很大的空間適合養殖業的發展,但是養殖業的市場行情卻變化無常,很難預測。2013年,國有森工林區職工的社平工資只占全省社平工資的60%,收入本來就偏低,投入養殖業的資金量有限,難以形成規模經營,導致成功的養殖示范戶也相對較少,致使林區養殖業發展前景黯淡,養殖戶們的信心不足。如果在發展養殖業期間遇到行情的波動,就會損失慘重。近兩年的養豬業就有很多的養殖戶賠錢,形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下崗、轉崗人員的安置成為老大難問題。國有森工林區停伐后將有14.67萬富余人員面臨轉崗分流,這些人員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專業技能單一,而且長期從事木材生產和加工,體弱多病者比重較大。目前,森工通過向森林資源撫育、森林管護、林下經濟、非木產業轉崗分流和勞務輸出等方式,已妥善安置富余人員近10萬人,但仍有5萬多人亟待轉崗分流。特別是過去從事一線生產任務的職工年齡偏大,他們大多是4050人員,除了懂林業的技術以外,可以說沒有別的一技之長,外出打工就業難度較大,而這部分職工負擔重,上有老下有小,還需要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到退休年齡,這部分職工的安置成為了老大難的問題。
就業渠道匱乏、崗位稀缺是森工林區的突出問題。國有森工林區由于政企分設,所以沒有更多的公益性崗位來安排轉崗人員,林區的“公”“檢”“法”單位屬于公務員編制,林區的“文教”“衛生”單位屬于事業編制。這些單位很難安排轉崗人員就業;林區的社區、街道辦事處早已是超編配備人員,不可能再增加編制或人數;營林單位屬于季節性很強的單位,只有春季造林和森林撫育的時期,可以少量地安排部分轉崗人員,但是每年也只能安排20天至30天的時間;由于停伐,林區的道路養護、市政建設等單位的任務越來越少,這些單位不但不能安排生產一線轉崗下來的富余職工,相反,這些單位還會產生一些新的下崗職工;林區春、秋兩季防火期可以安排一些職工作為撲火隊員,但只能安排極少數的年輕力壯的轉崗人員,并且就業時間較短。
自營經濟面臨生產原料來源枯竭的問題。自從實施“天保”工程以來,林區職工逐步開始轉型發展,利用伐區剩余物或利用森林的有效空間從事職工自營經濟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停伐以來,沒有了伐區剩余物,使職工自營經濟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響。比如:食用菌生產是林區職工群眾發展林下經濟、增收致富的主產業,這是一個技術成熟、市場好、投資小、見效快,風險相對較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深受林區職工的青睞,每年大概能給林區職工帶來近10億元的收入。但是,停伐以后,由于伐區缺少剩余物,使靠鋸末為主要原料的木耳種植業受到了重創,導致那些已經從事多年木耳種植的下崗職工再重新下崗,給林區帶來嚴重的社會負擔。現在的木耳種植戶們的鋸末儲備很少,如果以后這些生產原料的問題解決不好,林區的木耳種植量就會大面積的縮減,就會有大批的木耳種植戶無業可就。
限制進口木材加工廢料制約林下經濟發展。木材停伐后,僅靠用清林、撫育所產生的伐區剩余物,遠遠解決不了林區地栽木耳的原料問題。另外,林下經濟面臨以下形勢,今后幾年,吉林、內蒙森工國有重點林區也要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預計再過幾年我省的地方林業也會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屆時,我省林區木耳種植戶們想要到上述省份和地區去購買鋸末,也會無物可購,唯一的出路就是去俄羅斯的遠東地區購買。進口俄羅斯的鋸末,不僅可以保證我省國有森工林區職工種植木耳的原材料需要,同時也可大大地降低鋸末成本,以此可以增加木耳種植戶們的利潤,促進林下經濟良性循環發展。但是國家有關部門卻有規定,只允許進口俄羅斯加工以后的木材,由于鋸末屬于加工廢料,不允許進口。俄羅斯的木材生產和我國的不一樣,他們搞的是大面積皆伐,然后將大山撂荒幾十年,讓次生林盡快生長,以此來代替那些過熟林,保證大山里的樹木的年輕化和多樣化。現在我省國有森工林區已經著手準備,有幾個林業局擬去俄羅斯采伐木材,到那時大量的俄羅斯木材將運回國內,以此來彌補國內木材需求量的不足。森工和國內一些在俄羅斯從事木材采伐的企業,伐區剩余物即枝椏材等都扔掉了,但由于海關以病蟲害為由,不允許運進國內,使伐區剩余物即枝椏材等白白浪費掉。我省的林相和俄羅斯的一樣,省林科院和林副特產所已有論證:“東北亞樹種基本一樣,病蟲害也都相似,不存在俄羅斯森林病蟲害傳入中國的問題”。
我省國有重點森工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以后,出現一些矛盾是正常的、必然的,但是,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做到未雨綢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們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既有需要國家層面解決的問題、又有需要地方政府解決的問題,也有一些需要企業自身解決的問題。
拓展生產原料來源渠道,夯實林下經濟基礎。協調地方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解決我省國有森工林區地栽木耳發展林下經濟的原材料問題。從林區轉型發展的現實出發,放開枝椏材和加工廢料禁止進口的規定,使林區職工栽種木耳有充足的原料。
開展職工培訓工作,提高職工轉崗技能。由于多年以來國有森工林區職工的單一化生產方式,使大部分職工不掌握林業以外的其它技能,通過職工技能培訓,使大部分的職工掌握一定的技能,并可以憑勞動部門頒發的資質證書走出林區,實現再就業。目前林業工會已經會同總局勞動局聯合發文,要求每年每個林業局至少要培訓轉崗再就業人員1000人以上,并幫助那些考試合格人員獲得資質證書,為他們實現再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由于國有森工林區職工培訓工作有局限性,需要政府出臺政策給予支持。
實施勞務輸出規劃,讓林區人走出大山創業。有組織地抓好勞務輸出工作,讓那些年輕力壯的和經過培訓掌握一定技能的人走出大山,走出林業去工作,去創業,是減輕林業企業負擔,增加職工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還子孫綠水青山的最好方法。那些走出去工作的人成功以后,還會起到一個典型示范帶頭作用,還會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下崗、轉崗的林業職工走出大山去創業,去發家致富。所以抓好勞務輸出工作是一條解決根本問題的捷徑,勢在必行。
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盡管我們森工林區由于準備不足,出現了一些暫時性的問題和實際困難,只要能積極爭取強大的政策支持,抓住機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轉型,就能化解各層次矛盾,有效解決過渡期遇到的問題,推動國有森工林區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