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渝生
在論及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性時,習近平總書記總結說:“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彼€號召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努力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共產黨人的“看家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著重強調,不僅深刻彰顯了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而且向全黨同志提出了思想建設的新任務。顯然,不斷增強“學哲學、用哲學”的自覺性,提升全黨的理論水平,既是黨員干部自身修養之必須,更是黨的事業深入發展之必然。
依據日常生活的經驗,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將唯物主義視為我們的世界觀,這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哲學常識。然而,當我們將這種樸素的哲學理念訴諸于實踐時,又往往會遭遇諸多的思想困惑。物質是某種現實存在的物嗎?堅持唯物主義還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嗎?諸如此類的問題往往影響乃至于動搖我們對于唯物主義的信念。簡言之,產生這一理論糾結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所要堅持的并非一般唯物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的“新唯物主義”。為此,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新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厘清我們的哲學致思理路。顯然,著眼于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理論追求,對于我們的人生發展,是不無裨益的。
其實,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存在與思維、物質與精神的矛盾只存在于“人”自身,而不可能成為自然界的普遍性矛盾。換言之,只有人才具有思維,離開了人對于外部物質世界的精神把握,就無所謂存在與思維、物質與精神的矛盾。因此,人對于人自身的反躬自問始終是縈繞于哲學之中的一個主題。然而,正是由于傳統的本體論思維范式所擁有的絕對話語霸權,“人”失去了人的理論觀照,遠離了哲學研究的視野。傳統哲學在思辨的理性“天國”中構建了用以“解釋世界”的理論體系,卻不能為“塵世”中的現實的人提供任何有助于“改變世界”的思想指南。自從馬克思基于現實的人及其實踐活動所開創的新唯物主義問世之后,哲學才真正成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并因此而改造自身的思想武器。
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們往往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為一種唯物主義的學說。然而,馬克思主義主義創始人并沒有固持舊唯物主義的理論傳統,而只是在“新唯物主義”的理論意蘊中闡發了他們的哲學思想。在被恩格斯譽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馬克思的論述不僅超越了舊唯物主義僅僅局限于部分人利益的狹隘理論境界,而且將新唯物主義奠基于全人類的訴求,拓展了哲學唯物主義的理論視野。
在總結哲學發展的歷史時,恩格斯曾經將新唯物主義的理論特征概括為“不是單純地恢復舊唯物主義,而是把兩千年來哲學和自然科學發展的全部思想內容以及這兩千年的歷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內容加到舊唯物主義的永久性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中,所謂“舊唯物主義的永久性基礎”并非一般性的物質存在,因為“在我們的視野的范圍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闭且罁@樣的思想邏輯,馬克思主義哲學得出了“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的結論,從而開拓出以人為本的致思理路。
在論及新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明確表述說:“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备爬ㄐ挛ㄎ镏髁x以人為本的致思理路,其中邏輯地包含著“現實的個人”、“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三個基本要素,從而彰顯了理論從理性的“彼岸世界”回歸現實生活世界的價值取向。
(1)“現實的個人”是新唯物主義的理論出發點
新唯物主義完全擯棄了舊唯物主義“物中無人”的理論主張,并且以其對“現實的個人”的理論訴求超越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仍然停留在理論的領域內”的抽象視野。在哲學發展的歷史上,曾經生成了多種本體論的理論形態,從樸素的“物本”到虛幻的“神本”,再到思辨的“心本”,無不體現著一種脫離現實生活世界的理論傾向。與傳統哲學完全不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所謂“現實的個人”必定是“有血有肉的個體”,而這正是新唯物主義得以生成的現實的“人本”。因此,只有“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才能夠徹底推翻所謂“從人的概念、想象中的人、人的本質、一般人中能引伸出人們的一切關系”的唯心主義謬說。
(2)人的活動即實踐是新唯物主義的理論底蘊
在馬克思看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的論斷不僅強調了實踐對于哲學的功能性意義,而且詮釋了關于實踐的思考所具有的哲學意義。基于新唯物主義的理論立場,人的活動即實踐恰恰是人得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以人為本哲學思路得以確立的必要前提。正是有鑒于此,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徹底顛覆了“意識決定存在”的唯心主義思維邏輯,形成了“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的致思理路。
(3)物質生活條件的變更是新唯物主義的理論旨歸
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在動態的進程中把握人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變更,不僅有助于進一步確立以人為本的致思理路,而且充分展現了新唯物主義對“現實的個人”的強烈關注。究其理論底蘊,實踐并非僅僅是對人的活動的別樣稱謂,而是對作為活動主體的人與活動對象之間關系的概括。人類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已有物質生活條件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出新的物質生活條件。正是在這一進程中,人們也在不斷創造出新的社會關系。誠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只有在社會生活“共同體”的意義上,“現實的個人”才能真正獲得自由,從而實現其存在的價值。著眼于物質生活條件的根本變革,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揭示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趨向于一個以發達生產力為前提的、更加符合“現實的個人”自由、全面發展需求的“自由人聯合體”。在那個未來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中,個體并非隸屬于某個階級的成員,而是真正占有了自己全部本質的“現實的個人”。有鑒于此,馬克思斷言:“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而這正是共產主義學說得以深刻闡發的哲學底蘊。
堅持以人為本的哲學致思理路,確立新唯物主義世界觀,并非依靠單純的理論學習即可奏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層面上,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完善與提高無疑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首先,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即是以人為本哲學致思理路的實踐體現。毛澤東曾經說過:“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泵珴蓶|對于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深刻詮釋,既是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行為的規范性要求,也是對新唯物主義世界觀哲學底蘊的現實性闡發。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理念核心在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新唯物主義致思理路不僅表現為“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的理論訴求,更是具體化為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踐行為。黨中央不斷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從“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的政治主張到將“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確立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從以“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為取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到“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承諾。黨中央的每一項民生訴求,無一不在彰顯著以人為本的新唯物主義。
第三,堅持以人為本的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實踐旨歸在于“保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發展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边@既是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目標的深刻詮釋,也包含著對全體黨員干部思想修養的更高要求。只有把人民群眾始終放在心上,我們才會有奮斗的方向;只有為人民群眾努力奮斗,我們才會獲得豐碩的成果。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倍@正是我們追尋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