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師范學院外語系,湖南衡陽421002)
視點反映了人們一定的認知方式,視點移動遵循著從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律。一個連貫的語篇必然有著連貫的視點。連貫的視點要求視點移動有序且一致。然而,在二語習得中,學生卻很難做到視點移動的有序性和一致性。尤其在寫作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視點紊亂”現象。筆者試圖分析英語寫作中學習者視點紊亂的種類及其造成的內在原因,進而探討解決的途徑。
語篇視點是制約語篇深層結構的一種圖式,反映人們看待對象世界的角度和態度,支配著對象的選擇與組合,從而又影響語篇表層結構(即形式句法)的組織。視點分為時空視點、觀念視點、敘事視點和知覺視點。任何句及句以上的語言單位都同時蘊涵著上述四種視點,缺一不可,而這四種視點又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1]。人們往往根據自己所要表達的目的選擇視點。視點的選擇將直接影響認知主體對認知對象的處理方式和認知結果。然而,在語言的實際應用中,在同一個視點框內,常常同時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承載同一視點的不同概念,導致該視點移動混亂或視點承載的語義相互矛盾、不可理解和不可接受,進而導致語篇缺乏連貫。這種現象稱之為“視點紊亂”,它具體指的是在同一個視點框中出現承載同一種類視點的兩個或以上不同的概念;或在不同的視點框之間,視點的動態移動不符合知覺視點移動的規律,呈現不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的視點轉換,造成敘述的混亂;或者在同一語篇內不同的視點框里出現相互矛盾的觀念視點;或者在不同的視點框之間不必要的變換敘述視點從而造成理解的混亂[2]。
時空視點包括時間和空間視點。時空視點的連貫通過時間和空間指示代詞、副詞,時間/地點狀語和時態來實現,體現了一個整體和連貫的時間和空間感。時間指示詞用來確定時間順序,空間指示詞來指示空間位置及移動。空間視點和時間視點結合起來建構一個連貫有序的時空。然而,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存在很多時空視點紊亂現象,在英語寫作中大體有以下三種情形:
1.同一視點框內存在承載時空視點的兩個或以上的不同概念,如:
a):Several months ago,I am lucky to enter XX University.
在a)句中,承載時空視點的標志有兩個:Several months ago,am。根據時間狀語所承載的時空視點,進入大學這個動作應該在幾個月前就已經完成。可出現一個承載時空視點的時態卻又是現在,聽話者在理解上勢必產生混亂。
2。選取的時空角度或位置有誤,此種情況雖沒有句法錯誤但語義上卻存在矛盾,如:
b)We came to the world and saw the colorful world because of parents.
此句話,學生采用過去時態,時間視點拉回過去即出生的日子,但剛出生的嬰兒大概還不完全具備對外界的認知能力,嬰兒的各個系統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逐漸完善,因此,在嬰兒的視域中還無法領略多彩的含義。同時也會給人錯覺,難道我們現在沒有領略多彩世界的能力?如果是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這種洞察和領悟能力應該伴隨著整個成長過程。因此,此學生把時空視點定位在出生時,來描述后面的事件語義上就很牽強。時空視點的紊亂造成事實與語義矛盾,此句雖無語法錯誤,但語義卻難以接受。
3.時空的起點和移動的順序混亂不清,或隨意的轉換時空視點,如:
c)How time flies.I have already been a college student.Looking back on 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past three years,I still remember the difficulties that I had went through.As an ordinary girl,I was so poor at some major subjects,such as math,chemistry.But I refused to be defeated by difficulties.
首先,我們會注意到這一語段的時態變換頻繁,也就是時空視點移動頻繁。如果按時態標記have+done、remember、had+done,讀者會認為作者觀察的角度是立足于當下的大學。敘事時間是從大學開始回顧過去三年的生活。可是,后面兩句,時態又轉為過去時態,時空又拉回三年前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是觀察角度又回到了過去。時空視點移動顯得雜亂無章,而且也反映出該學習者觀察客觀世界時所選取的時空角度或位置混亂不清。隨意的視點變換和無意識的視點轉換都可能違背人的認知規律,從而影響視點的連貫,造成視點紊亂,導致語篇思路不清、令聽話者難以捕捉。
由此可見,時空視點紊亂并非是低級的語法錯誤引起的,學生在寫作中應該注意自己時空視點選擇的角度或位置,同時注意承載同一類視點的不同概念要相互支持。
知覺視點作為信息的載體,承載著最大的信息量,它所體現的信息的選擇與組合將影響認知主體對認知對象的處理方式和認知結果,而知覺視點的移動過程就是一個向讀者傳遞信息過程,滿足讀者閱讀信息、更新信息并解讀信息的認知過程,其是否有序的移動規律將直接制約人們的認知方式,從而直接制約語篇的連貫程度[3]。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一般是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然而,在大學生英語寫作中卻存在很多因違背一般認知規律而造成知覺視點紊亂現象,這也是造成句與句,段與段、整個語篇缺乏連貫、主題分散的根源,如:
Although advanced technology bringsusa perfect life①,we can’t lie in it②.It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our life③.We haven’t met each other④for a long time.We had a meal⑤ one day,but most of us use telephone to take photos or play games⑥.
Advanced technology為已知信息,a perfect life為新信息。根據我們認知規律,我們希望看到新信息帶給我們的內容,本應該下句a perfect life成為已知信息帶給我們讀者新信息,然后這個學生的下一句 it又成了新信息。It又指代advanced technology已經是已知信息出現在首句。因此此段描述就違背了我們普遍的認知規律。整個段落來看,每個小句帶來的新信息完全不同,①a perfect life;② it;③ negative effects;④each other;⑤ a meal;⑥ take photos or play games.而已知信息中,有兩個指代相同的advanced technology,三個we,和一個most of us。根據布拉格學派關于“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的觀點,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前一句的信息又可以成為下一句的已知信息,違反認知規律胡亂安排知覺起點和終點,就會變得無序,影響連貫一致。在這個語段中新信息中沒有一個相同的。小句之間新舊信息幾乎沒有關聯,各句的知覺視點相互獨立,也就是說各個小句之間缺乏連貫,造成整個語段是缺乏連貫的。
敘事視點主要的語言標記為人稱代詞的使用。通常,連貫的語篇要求敘述視點一致,即作者或說話人與對象間的認識關系不應隨意變換,同一人在同一情境中對同一對象的認識角度通常應保持穩定[1]。然而,在實際的語言使用中很難做到敘述視點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楊仙菊、賀安芳在對48名不同英語水平的大學生英語作文中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進行統計時發現英語寫作中人稱代詞的頻繁轉換現象似乎不同于一般的語法錯誤,普遍存在于各種英語水平的學習者中[4]。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同一視點框內,承載敘事視點的人稱不統一;
a)We have to finish the job by itself
b)If one is determined to study hard,we can make great progress.
a)中承載敘事視點的人稱有“we”和“itself”,讓讀者費解的是:工作這種行為動作本應由實施主體我們完成,為什么后面是一個itself。難道工作自身會完成?b)中“one”全知視點敘述一個事實,后面卻又聚焦于“we”第一人稱的視點。語義上很難接受。敘述視點在同一視點框里應該只有一個觀察的視角,或第一人稱視角,或第三人稱視角,而不能同時出現幾個視角,否則也會構成視點的紊亂。
2.語段視點框內隨意轉化敘事視點造成敘述視點移動雜亂無章;
a)One day,my mother and I went out for a walk after dinner.While we were sitting on the bench,a young girl also sat on it,she littered the ground with paper,I saw a trash can just near her.
此段文字中,敘事視點不停地在第一人稱“we”和第三人稱“she”轉移,觀察角度的多變,敘事視點隨意地轉移,給人思路混亂的感覺,讓閱讀者也感覺費解其要表達的內容。
學生在寫作中首先要做到敘事視點移動的一致。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敘事對象的選擇,而承載這個對象的人稱要前后統一;二是同一人在同一情景中對同一對象的認識角度應該保持穩定,而不能隨意的轉化人稱。
筆者認為大學生寫作中存在的視點紊亂現象不能僅僅歸因于學生語法知識薄弱或筆誤,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然而在教學中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在二語寫作教學中,除了關注語法、措辭等方面的內容外,還要強化學習者視點連貫意識的培養,把視點納入教學體系。
重點可以從下三個方面進行補救:
因為語言不全由語法生成,語言使用當然也不全由語法引導。語法只管詞句,管不住語篇,而語言使用通常是在語篇層次上進行的。此外,盡管語法可以組詞成句,卻無法整合非語言變量(認知、情感、情景、母語文化背景知識)[4]。視點是人們看待對象世界的角度和態度;“角度”是物理的(時空和與空間)和邏輯的,“態度”是心理和情感的。也就是說視點除了兼顧構成語篇的表層語言手段變量(詞、短語、句子、篇章)外,它也從深層次上統攝著整個語篇的語旨和語調以及整個行文的連貫度和主題。外語一定要在語篇層次上伴隨語言的和非語言的語境變量而學,學過才能用出來[5]。
視點連貫知識一方面以顯性的視點標記手段可以幫助學習者敘述中做到有章可依,銜接是連貫的視點在語篇表層的一種重要體現,在語義、語法和語音的語篇組織過程中起作用。此外,它從心理層面上制約著語篇,并在語篇的選擇與組合過程中將意義和形式聯系起來[1]。Brown和Yule認為視點反映事件呈現的“自然順序”,因此,作者的任務在于創造一個特定世界的連貫視域[6]。寫作既是一種言語活動,又是一種認知心理活動,視點就是從這一認知出發并著眼于從心理和認知角度分析語篇的組織結構。因此,做到視點連貫就可以避免寫作中各種各樣的視點紊亂現,進而達到語篇整體的連貫及中心主題的體現。
Short指出從教學法的視角來說,在進行復雜的、深度的課文分析之前,介紹視點的相關特征是一個明顯的優勢[7]。也就是說,引導英語學習者通過視知覺科學地、系統地分析語言形式在文中的相對位置是如何產生意義的,并通過結構模式標記的語言手段來把握并識別篇章中的結構模式,進而理解語篇深層含義[8]。同時,Short也指出學生對視點特征敏感的把握有利于他們從不同的視點來對課本進行復寫[7]。讀后敘寫是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寫作的有效手段之一,而視點理論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敘事。
筆者在批改大學生英語作文,發現存在各種各樣的語言錯誤,更多的研究者傾向于從語法角度來解決這一難題,然后,再實際操作中卻收效甚微,筆者希望把視點引入寫作教學,幫助大學生從心智上培養連貫意識,從視點外在的語言標記手段中,在大腦中樹立連貫的空間和情感認識,進而領悟視點對整個語篇構建的深層意義。希望能對寫作教學開啟一條新的途徑。
[1] 熊沐清.論語篇視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1):21-28.
[2] 唐淑華.論話語的“視點紊亂”,外國語文,2013(4):91-95.
[3] 張俊凌、熊沐清.試論連貫條件下知覺視點移動的一半規律[J].外國語文,2014(3):100-105.
[4] 楊仙菊,賀安芳.語篇視點與英語作文中人稱代詞的轉化[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08(4):74-77.
[5] 王初明.外語教學的三大情節與語言習得有效途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540-549.
[6] Brown,G & G,Yule.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UP,1983.
[7] Short,M.Understanding Texts:Point of View[C].G.Brown et al,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8] 劉秋成.視點視域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4(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