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
骨折手術中使用下肢骨折治療上常常采用手術治療,下肢骨折手術往往時間較長,難度較大,在骨折手術中,患者如果合并循環系統或者呼吸系統等疾病,手術風險會有所增加。因此需要采用麻醉效果好,對于循環功能影響更小的麻醉方式[1]。臨床經常采用兩種麻醉方式,分別是全麻以及硬膜外麻醉聯合腰麻[2]。為研究比較兩種麻醉方式對患者下肢骨折手術循環功能的影響,本次研究選取2012年9月-2013年5月本院住院治療的90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3年5月間本院住院治療的90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全麻組45例,硬膜外麻醉聯合腰麻組(聯合組)45例,全麻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36~70歲,平均(39.8±5.2)歲;聯合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35~71歲,平均(40.0±4.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ASA分級為Ⅰ~Ⅲ級。
1.2 方法 麻醉前準備:術前12 h禁食,8 h禁飲,保證患者休息充分。進入手術室,行全面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道,常規監護病患[3]。
1.2.1 全麻組 全麻組的手術麻醉方法為首先給予0.075 mg/kg咪達唑侖,4 μg/kg芬太尼,0.8 mg/kg阿曲庫胺,0.25 mg/kg依托咪酯,行麻醉誘導注射,等待患者肌肉松弛后可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在麻醉過程中給予丙泊酚持續泵入,給予芬太尼和維庫溴銨維持,觀測患者的血壓和心率,同時根據血壓和心率變化調整其維持用量,從而保證患者持續處于麻醉及肌肉松弛的生理狀態[4]。
1.2.2 聯合組 硬膜外麻醉聯合腰麻組的麻醉方法為于麻醉開始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麻醉開始時,患者體位為側臥位,選擇L2~3或L3~4為穿刺點,穿刺開始前對皮膚進行消毒,然后進行利多卡因和葡萄糖注射,對皮膚進行逐層浸潤麻醉,固定好穿刺點,由穿刺點穿透皮膚,逐步進針,直至進入硬膜外腔,換用腰穿針進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成功后將針芯拔出,注射1.0~1.5 mL的0.5%的布比卡因之后退出腰穿針。麻醉平面控制在第10胸椎以下[4],穿刺結束后10 min在麻醉平面調整至手術體位。在麻醉過程中采用鼻飼管吸氧,觀測記錄患者的血氧濃度(SpO2)、MAP、HR數值變化。分別在麻醉前(T0)、麻醉后(T1)、手術進行5 min(T2)、15 min(T3)、30 min(T4)、60 min(T5)比較患者的平均血壓(MAP)、心率(HR)、呼吸頻率(RR),從而比較兩組的麻醉效果。
1.3 療效判定標準 判定療效分為3個等級:(1)顯效:麻醉后患者的血壓和心率變化不大,藥效發揮和意識恢復時間較快,循環功能良好。(2)有效:麻醉后患者的血壓和心率差異較大,麻醉時間和意識恢復時間較慢,循環功能較差。(3)無效:麻醉后效果和循環功能均較差。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麻醉數據比較 兩組在術中MAP與T0時相比均有明顯變化,MAP全麻組術前為(108.1±8.8)mm Hg,最低為(88.3±4.2)mm Hg,聯合組術前為(107.9±9.2)mm Hg,最低時為(103.5±3.7)mm Hg,全麻組變化較為顯著,與聯合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HR全麻組變化為(85.2±4.6)次 /min,(65.8±5.3)次 /min,聯合組(87.6±3.2)次/min,(73.3±4.6)次/min,全麻組變化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SpO2與RR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4。

表1 兩組患者MAP變化情況(x-±s) mm Hg

表2 兩組患者HR變化情況(x-±s) 次/min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組患者顯效26例,有效 16例,無效3例;全麻組患者顯效17例,有效19例,無效9例,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6.407,P=0.041),聯合組優于全麻組。

表3 兩組患者RR變化情況(x-±s) 次/min

表4 兩組患者SpO2變化情況(x-±s) %
下肢骨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臨床疾病,隨著人們對疾病治療后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下肢手術常采用手術治療。下肢骨折手術時間較長,難度較大,在骨折手術中,患者如果合并循環系統或者呼吸系統等疾病,將會造成手術風險增加,因此,對于手術麻醉方式選擇需要慎重。下肢骨折手術對麻醉平面要求不高,故而相對更不容易影響呼吸功能,導致出現呼吸抑制,但是要特別注意對于患者循環功能的干擾[5]。
在下肢骨折手術的臨床上需要選擇麻醉效果好臨床要求上,需要選擇臨床效果好,對患者循環功能影響小的麻醉方式,常用的麻醉方式是全麻和椎管麻醉。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全麻組患者MAP以及HR變化明顯多于采用硬膜外麻醉聯合腰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RR與SpO2兩組患者變化則差異無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研究結果相符。全麻具有值得肯定的麻醉效果,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效果較好并且易于控制,其缺點為在前階段誘導麻醉環節以及在拔出氣管插管時,患者會因受到刺激而產生顯著的應激表現[6],從而對患者的循環功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尤其不適用于老年人或合并循環系統及呼吸系統基礎疾病的人群。
硬膜外麻醉聯合腰麻是一種通過腰穿將麻醉藥物注射入椎管內的一種麻醉方式,麻醉效果亦值得肯定,易于進行術中和術后的供氧管理和控制。同時具有降低患者牽拉反應的功能,使患者的血流動力學保持平穩,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及患者的體驗[7]。在最初的用藥階段,其可以降低患者的代謝速率,使麻醉更早產生作用,從而增強麻醉效應[8]。由于下肢骨折手術對于麻醉平面的選擇要求不高,其對于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相對較小,同時在麻醉過程中,患者體內的內分泌系統功能較為穩定,保證患者能夠處于正氮平衡的狀態,以上皆可對患者循環功能產生積極的作用[9]。術后,隨著麻醉效應的逐漸解除,患者的代謝速率得以恢復從而逐漸清醒。由此可見,硬膜外麻醉聯合腰麻起效快,用藥量小,更易于產生完全阻滯效果,手術過程中無明顯刺激性,不易產生應激反應,尤其對于有循環系統基礎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而言,能夠起到保護心肌,預防心肌缺血的作用[10-15]。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人行下肢骨折手術采用硬膜外麻醉聯合腰麻更為適宜,麻醉效果值得肯定,同時對循環功能影響較小,安全性高。
[1]張嬌.脊髓硬膜外聯合麻醉下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促進LBP和sCD14的表達[J].免疫學雜志,2013,10(3):273-276.
[2]陳鎮文.淺析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患者術后麻醉恢復期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3):29-30.
[3]張慶超.淺析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患者術后麻醉恢復期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7):73-74.
[4]馬莉.硬膜外麻醉與腰-硬聯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效果的臨床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138-139.
[5]董志亮.腰硬聯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頸骨折手術的麻醉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2):196.
[6]王濤,徐貫杰,趙士強,等.輕比重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在腰椎間盤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10,12(2):139-142.
[7]陳慶林.腰-硬聯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術中的應用觀察[J].吉林醫學,2010,31(26):4442.
[8]李圣君,李九會,陳宗仁.硬膜外麻醉與腰-硬聯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骨折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7):1514-1515.
[9]陳翔.高齡患者下肢骨折手術中應用腰-硬聯合麻醉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J].中外醫療,2012,31(34):35-37.
[10]徐萍.腰-硬聯合麻醉用于高齡老年病人下肢手術的安全性(附20例報告)[J].哈爾濱醫藥,2010,30(3):33.
[11]張佳雷,武杰,韓元福.右美托咪啶用于局部麻醉下鼻竇開放術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19-21.
[12]李玲,張傳榮.小劑量舒芬太尼聯合丙泊酚用于無痛人工流產術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49-51.
[13]柳金強,田松,魏巍.探討右美托咪定復合丙泊酚在膀胱鏡檢查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84-86.
[14]楊建惠,吳武,牟朋林.鎖定鋼板內固定并植骨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5):19-21.
[15]黨靖東,高利強,劉務杰,等.脊柱內窺鏡下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