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子斌 邵也嫦 高向民 伍磷泰 石美玲 吳勇 陳晶華 劉小清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冠心病、高血壓的患病率以數倍于歐美發達國家的速度增長,在沿海發達地區的情況尤為突出。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地區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不斷攀升,肥胖、代謝綜合征和冠心病發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1],患者多伴有心電圖異常現象[2]。而目前農村心血管防治的現狀堪憂,相對于一、二線城市,其心血管病的知曉率、防治率等仍亟待提高。為了探討更有效便捷地在農村地區篩選冠心病高危人群的方法,筆者選擇經濟較為發達的順德桂洲馬崗村農民作為研究對象,本文僅就高敏C反應蛋白與心電圖ST-T改變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在順德桂洲鎮馬崗村約3000名35~59歲的男女性中隨機抽樣1100例。人群抽樣方法:男女性人數基本平衡,每5歲為1個年齡組,各年齡組人群按自然人群的比例分布。全部樣本均于清晨空腹狀態檢查,進行病史、冠心病ROSE問卷[3]、體格檢查(身高、體重、腰圍、血壓)、血清學檢查(空腹血糖、血脂4項、高敏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心電圖的橫斷面檢查。其中1例缺Rose問卷,2例缺血清學檢查,4例缺心電圖檢查,資料完整1093例。其中男521例,平均年齡50.6歲;女572例,平均年齡51.2歲。排除各種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比較男女兩組入選人群的年齡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調查工作人員均由統一的質控工作手冊培訓考核合格。冠心病事件的發生,通過當地的醫務人員及派出所調查動態登記。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抽取全部研究對象靜脈血10 mL,常規離心10 min(3000 r/min),分離血清,-20 ℃保存。應用Beckman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入選人群血清空腹血糖、血脂四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血糖:酶法定量測量。血脂和脂蛋白:采用酶法測定;LDL-C:采用計算法。按照美國CDC血脂標準化方案進行測量和質控。
應用Beckman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免疫化學法) 定量測定hs-CRP(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做好相關記錄。
1.2.2 心電圖檢查 采用日本光電(NIHON KOHDEN)同步三道聯心電記錄儀,每天按明尼蘇達編碼要求嚴格校準1次。患者平臥位,叮囑患者放松心情,保證肌肉處于松弛狀態,準確放置各導聯電極,描記12導聯靜息心電圖。心電圖記錄員及明尼蘇達編碼員均經由明尼蘇達編碼教程培訓合格。心電圖ST-T改變采用明尼蘇達編碼分析。
1.3 診斷標準
1.3.1 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 代謝綜合征的危險因素包括腹部肥胖、致動脈粥樣硬化性異常脂質譜(甘油三酯升高、小而致密LDL和低HDL)、血壓升高、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高胰島素血癥。具備上述兩項危險因素或以上可診斷為代謝綜合征。NCEP公布的各個危險因素的界定值如下:腹部肥胖(腰圍),男性>102 cm,女>88 cm;甘油三酯≥150 mg/dL,HDL-C男性<40 mg/dL,女性<50 mg/dL;血壓≥130/88 mm Hg;空腹血糖≥110 mg/dL。
1.3.2 明尼蘇達編碼心電圖ST-T段異常診斷標準
1.3.2.1 ST-T輕度異常 明尼蘇達編碼4-3(s-T-J點下斜壓低≤0.5 mm);4-4(J點壓低≥1 mm,ST段呈上斜型或U型);5-3(T波平坦或負向或呈負-正型,T波倒置0-1 mm);5-4(T波直立,T/R<1/20,且R≥10.0 mm)[4]。
1.3.2.2 ST-T明顯異常 明尼蘇達編碼4-1(s-T-J水平或下斜壓低≥1 mm);4-2(S-T-J水平或下斜壓低0.5~1.0 mm);5-1(T波倒置≥5 mm);5-2(T波負向或雙向,負向T波深度1~5 mm)。
1.4 統計學處理 原始資料經收集和質控員校對后,使用Epi Data軟件,由兩個錄入員兩遍單獨錄入后由計算機比較、修正錄入中的錯誤,直至兩遍錄入完全一致。采用SAS統計分析軟件包,分析各項指標的均數及標準差和危險度;CRP與血脂、代謝綜合征、冠心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采用年齡分層、危險度分層的分析方法進行相關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計量資料兩組間采用t檢驗,以(±s)表達;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組間采用方差分析(F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人群平均hs-CRP水平為(3.46±1.14)mg/L,其中代謝綜合征患者最高(4.72±0.38)mg/L,其余依次為ROSE問卷心絞痛患者(4.63±0.47)mg/L、心電圖異常患者(4.38±0.72)mg/L,心電圖無ST-T改變患者最低(3.21±0.89)mg/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電圖ST-T改變的發生率為21.5%,心電圖ST-T明顯改變的發生率為9.0%,心電圖ST-T輕度改變的發生率為12.5%。經過年齡和性別調整后,與心電圖無ST-T改變患者(858例)的(3.21±0.89)mg/L比較,心電圖異常患者(235例)血清促炎因子hs-CRP較高(4.38±0.72)m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06,P<0.05)。
Rose問卷無心絞痛患者(927例)、ROSE問卷心絞痛患者(166例)血清促炎因子水平分別為(3.25±0.93)mg/L、(4.63±0.47)mg/L,Rose問卷心絞痛患者較Rose問卷無心絞痛患者有更高的血清促炎因子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73,P<0.05)。
樣本人群代謝綜合征患病率為17.4%,代謝綜合征患者(162例)hs-CRP水平為(4.72±0.38)mg/L,高于無代謝綜合征患者(931例)的(3.24±0.92)mg/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07,P<0.05)。
Rose問卷心絞痛的總檢出率為15.2%。心電圖ST-T正常患者(858例)中,Rose問卷心絞痛(54例)的檢出率為6.3%;心電圖ST-T異常患者(235例)中,Rose問卷心絞痛(112例)的檢出率為47.7%,顯著高于心電圖ST-T正常患者( 字2=5.68,P<0.05)。Rose問卷心絞痛患者(166例)中,有心電圖ST-T改變者(112例)占比為67.5%,有32.5%無心電圖ST-T改變;有心電圖ST-T改變者較心電圖無ST-T改變者,有較高的心絞痛風險(OR=13.56),而心電圖有明顯ST-T改變者,其心絞痛風險最高(OR=32.18);即使僅有心電圖ST-T輕度改變者,仍然有較高的心絞痛風險(OR=7.28),見表1。

表1 ROSE問卷心絞痛與心電圖ST-T改變比較 例
心電圖檢查是早期發現心血管危險因子的常用檢查方法。ST-T改變是最常見的心電圖異常[5]。ST段代表心室除極完畢尚未復極的一段時間,具體指QRS波解終點至T波起點間的線段。ST段為緩慢復極期,此時相主要是細胞膜上鈣離子內流過程,ST-T段的電生理活動對維持心臟正常運轉具有重要作用。
ST-T異常是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主要心電圖表現。有研究通過冠脈造影證實,心電圖ST-T改變的演進診斷冠心病的準確率達50%甚至60%以上[6-8]。臨床或人群健康檢查的心電圖中,常見不同程度的心電圖ST-T異常,部分可能因冠心病或其他可知的原因如甲亢、貧血等所致,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個案原因不明。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心電圖ST-T改變早期診斷冠心病的價值不高[9]。ST-T異常患者多表現為心悸、困倦、乏力、多夢、失眠、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工作吃力、月經不調等軀體反應及煩躁、憂郁、恐懼、悲觀失望、等情緒反應。除了已知的疾病因素之外,原因不明的ST-T段異常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1)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良飲食習慣問題凸顯,高熱量、高脂肪飲食可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風險增加;(2)三餐不規律、吸煙、酗酒、熬夜、長時間操作電腦等不良生活方式,環境污染、飲食污染也可引起心電圖改變;(3)近年來,社會市場競爭激烈,人們長期處于緊張的工作環境下,容易出現心理失衡和焦慮癥、抑郁癥。上述因素導致機體神經-內分泌系統失調,影響心臟電活動,出現心電圖ST-T改變。劉立旻等[10]報道,血小板增多與心電圖ST-T段異常存在正相關。
2003-2007年Prineas等[5]對美國年齡≥45歲的20 962例全國性樣本進行的REGARDS研究顯示,受試人群中28%存在≥1種主要心電圖異常,年齡≥65歲者異常患病率高達35%。最常見的心電圖異常為T波異常,明顯ST異常6.8%,輕度ST異常8.0%;明顯T波改變19.1%,輕度T波改變20.4%。本研究中,心電圖ST-T改變發生率為21.5%,有明顯ST-T改變者9.0%,稍低于美國同期研究數值。饒栩栩等[11]對1981-1984年廣州番禺35~54歲農村人群的心電圖分析發現,其心電圖ST-T改變發生率為20.5%,有明顯ST-T改變者13.2%。兩個樣本人群均為農村人群,兩個研究相隔20年,20年間農村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本研究心電圖有明顯ST-T改變者卻更少,提示與兩地人群間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膳食譜等的差異存在某些關系。本研究農村人群的心電圖ST-T異常率已接近發達國家,提示心血管病預防形勢嚴峻。亟須研究hs-CRP在中國人群的分布特點及其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
本研究證實,血管炎性標志物與心電圖ST-T改變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而ST-T段異常對代謝綜合征、冠心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10]。一旦發現身體炎癥因子水平異常上升或心電圖ST-T段異常后,應給予積極干預措施,控制體重、血壓、血脂、血糖,改變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炎性過程在冠心病的病因學和預后中扮演重要角色。血管炎性標志物是動脈粥樣硬化病理生理過程的研究熱點。CRP由炎癥產生,已產生的CRP又作為促炎因子參與動脈粥樣硬化(AS)斑塊內炎癥的發生與發展,CRP既是果,也是因。在血管內皮的脂質條紋階段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檢測到CRP支持這一觀點[12]。Miller等[13]認為,無傳統的冠心病因素(吸煙、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者CRP升高罕見,CRP并非冠心病獨立危險因素,采用CRP篩查冠心病不宜提倡。2003年AHA與CDC發表聯合聲明認為,10年內冠心病發病危險為10%~20%(中危)及以上者才需測定CRP。但也有一些研究認為,CRP有助于發現用其他方法(如膽固醇檢測)不能發現的某些冠心病危險人群[14],因此冠心病低危人群亦需測定CRP。戴鵬等[15]認為,hs-CRP與冠心病的發展密不可分。
本研究發現,樣本人群平均hs-CRP水平僅為(3.46±1.14)mg/L,其中代謝綜合征患者最高(4.72±0.38)mg/L,但仍然低于西方國家的平均水平。該發現與日本學者Yamada等[16]的研究結果相似。日本人的CRP分布在較西方人低的水平,但仍與動脈粥樣硬化呈正相關關系。
血清促炎因子與代謝綜合征患者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但是,血清促炎因子與ROSE問卷心絞痛、心電圖ST-T改變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利用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分析了血清促炎因子與ROSE問卷心絞痛、心電圖ST-T改變的相關性,結果顯示,代謝綜合征患者及ROSE問卷心絞痛樣本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群;有心電圖ST-T改變者,其血清CRP水平較心電圖無ST-T改變者高,兩者呈正相關。心電圖異常患者中,心電圖異常越嚴重者,其血清促炎因子水平越高,心絞痛相對危險度也越高。而且hs-CRP水平在有心電圖ST-T改變者、ROSE問卷心絞痛、代謝綜合征中呈增加的趨勢,說明促炎因子與心血管疾病存在某些相關關系。
心絞痛常作為心血管流行病學研究的一項軟指標。Rose問卷是WHO推薦的、用于標準化地評價勞力型心絞痛、可能的心肌梗死及間歇性跛行的調查表。Mohammad等[17]在2009-2010年對Jahram 30歲以上892名城市對象的橫斷面研究發現,ROSE問卷心絞痛的發生率為21.1%。本研究Rose問卷心絞痛的檢出率為17.9%。筆者在ROSE問卷中篩選到的心絞痛病例,67.5%有心電圖ST-T改變;有部分僅有CRP升高而無ST-T改變,也有部分患者ST-T明顯改變而CRP無升高。這說明,CRP與心電圖聯合檢測有利于提高冠心病的檢出率。這也支持冠心病低危人群亦需測定CRP的觀點。
綜上所述,炎癥反應與代謝綜合征、冠心病的發生、發展相關。監測血清hs-CRP水平,結合Rose問卷、心電圖ST-T改變,有利于了解人群中心絞痛的風險及嚴重程度,從而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希望本研究結果能為代謝綜合征、冠心病患者的篩查及預防提供一些參考。
[1]連子斌,劉小清.中國南方人群體重、身高和體重指數的探討[A].第三屆嶺南心血管病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C],廣州,2001:89-90.
[2]梁巧容,連子斌,高向民,等.廣州地區城市農村人群心電圖比較——5663例心電圖明尼蘇達編碼分析[J].中國循環雜志,1997,12(3):204-206.
[3]周北凡,吳錫桂.心血管病流行病學調查方法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30-44.
[4] Prineas R J,Crow R S,Blackburn H.The minnesota code manual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findings:standard and procedures for measurement and classification[M].Boston:Wright,1982:1-3.
[5] Prineas R J,Le A,Soliman E Z,et al.United States national prevalence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abnormalities in black and white middle-age (45- to 64-Year) and older (≥65-Year) adults (from the Reasons for Geograph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Stroke Study)[J].Am J Cardiol,2012,109(8):1223-1228.
[6]孟慶威.常規心電圖ST-T改變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4,3(1):35-37.
[7]魯冰峰.常規靜息心電圖ST-T改變在老年冠心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3,17(33):172-173.
[8]司徒志強,王明飛,張晶晶.心電圖ST-T改變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當代醫學,2011,8(17):88-89.
[9]張莉.單純心電圖ST-T改變在老年患者冠心病診斷中的實際意義[J].臨床醫學,2013,33(8):14-15.
[10]劉立旻,賴亞新,貢鳴,等.代謝綜合征血小板計數與心電圖ST-T段異常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2,7(10):783-786.
[11] Xuxu Rao,Xigui Wu,Aaron R Folsom,et al.Comparison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finding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ese population sampl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0,27(29):77-84.
[12] Rattazzi M,Puato M,Faggin E,et a1.C-reactive protein and interleukin-6 in vascular disease:culprits or passive bystanders[J].J Hypertens,2003,21(10):1787-1803.
[13] Miller B J,Culpepper N,Rapaport M H.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schizophrenia: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lin Schizophr Relat Psychoses,2014,7(4):223-230.
[14] Ridker P M,Stampfer M J,Rifai N.Novel risk factors for systemic atherosclerosis:a comparison of C-reactive protein,fibrinogen,hemocysteine,lipoprotein(a),and standard cholesterol screening as predictors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JAMA,2001,285(19):2481-2485.
[15]戴鵬,戴友平,劉福明.血管炎性因子與冠心病關系的臨床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9(2):272-273.
[16] Yamada S,Cotoh T,Nakashima Y,et al.Distribution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therosclerotic risk factors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Jichi Medical School Cohort Study[J].Am-J-Epidemiol,2001,153(12):1183-1190.
[17] Mohammad Shojaei,Karamatollah Rahmanian,Mohammad Moayedy-Rad.Association of Rose angina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mong men and women:a population-based study[J].Jentashapir J Health Res,2013,4(6):47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