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東 馬雪梅 孫云暉 林楊 鮑文華
肺癌是一種主要起源于支氣管黏膜或腺體的惡性腫瘤,而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的80%,具有高度侵襲性與轉移的生物學特征,但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確,其發生是一個復雜的生物學過程。本項實驗采用免疫組化S-P法對IL-27與LTB4在肺癌標本中表達情況和相互關系進行研究。探討兩者在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為肺癌的臨床診治提供一種理論依據及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驗標本選取本院2012-2014年手術切除的肺組織石蠟標本60例,均已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女28例,男32例,年齡43~77歲,平均58.3歲。按1999年WHO肺癌分類標準,其中鱗癌34例、腺癌26例;高分化20例、中分化24例、低分化16例;按UICC1997肺癌分期標準分期,Ⅰ+Ⅱ期38例、Ⅲ期22例。入選標準:所有分類及分期均執行目前國際通用標準;所有標本術前均未接受任何抗腫瘤治療;所有標本均重新證實為非小細胞肺癌。同時選取25例正常肺組織作為對照研究。
1.2 主要試劑 IL-27抗體、LTB4抗體、S-P試劑盒為通用型。
1.3 方法 免疫組化采用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S-P)法。實驗標本采用10%福爾馬林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機上作4 μm厚連續切片,常規脫蠟、水化、抗原修復及血清封閉等處置,分別與IL-27、LTB4抗體免疫組化染色,DAB顯色,同時把已知的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組織切片在相同情況下染色作為陽性對照,所有操作方法均嚴格執行S-P試劑盒說明書。
1.4 結果判斷 所有結果均由本院病理專業的醫師統計。IL-27以胞核染色為主,LTB4以胞膜或胞漿為主,呈棕黃色顆粒狀染色,以清晰的棕黃色顆粒作為陽性表達細胞。取五個不同的視野,在400倍光鏡下各自計數200個腫瘤細胞,以陽性細胞/同類細胞%為標準,將免疫組化結果分為:陰性(-):陽性細胞數<10%;弱陽性(+):陽性細胞數10%~25%;中度陽性(++):陽性細胞數25%~50%;強陽性(+++):細胞數>50%。前兩者為低表達,后兩者為高表達。
1.5 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X2檢驗,兩種蛋白表達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IL-27與LTB4在非小細胞肺癌和正常肺組織中的表達水平 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IL-27與LTB4總陽性表達率分別為41.67%、63.33%,各種蛋白陽性表達率在肺癌組織與正常肺組織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IL-27與LTB4在肺癌和正常肺組織中表達情況的比較 例(%)
2.2 IL-27與LTB4的表達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 IL-27在肺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為41.67%,其表達水平與肺癌的細胞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相關(P<0.05),與肺癌患者的組織學類型無密切關系(P>0.05);LTB4在肺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為63.33%,其表達水平與肺癌患者的組織學類型、TNM分期無密切關系(P>0.05),而與肺癌細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關(P<0.05)。見表2。

表2 IL-27與LTB4的表達與肺癌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情況
2.3 IL-27與LTB4表達的相關性 IL-27與LTB4之間相關性統計表明兩者間有明顯相關性,Spearman相關系數為-0.624(P<0.05)。兩者在肺癌組織中的陽性共表達情況見表3。

表3 IL-27與LTB4在肺癌組織中的陽性共表達情況 例
白 細 胞 介 素 27(interleukin-27,IL-27)是 在2002年Pflanz等發現的IL-6/IL-12家族的新型細胞因子[1],它由EB病毒誘導基因3亞基和p28亞基組成,主要通過調節Th1、Th2細胞及相關細胞因子參與自身免疫性疾病達到促進和抑制炎癥的雙重性質。目前關于IL-27與各種腫瘤發病機制的研究在我國日趨完善[2],IL-27與前列腺癌及其骨轉移、食管癌淋巴轉移、黑色素瘤等腫瘤密切相關[3],在肺癌方面,轉染IL-27的小鼠肺腺癌實驗已經進行,研究表明:腫瘤特異性CD8+T細胞通過IL-27調節參與機體抗腫瘤或者在活體直接起到抗腫瘤增殖作用[4]。血管形成作用和NK細胞被IL-27抑制,從而抑制了腫瘤生長和轉移[5]。并且最近研究表明免疫炎癥反應在腫瘤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6],本項研究證實IL-27陽性表達率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為41.67%,顯著低于正常肺組織(88.00%)(P<0.05),而且隨著肺癌的細胞分化程度降低IL-27的陽性表達也隨之下降(P<0.05),因此IL-27可能是一種潛在的抗腫瘤細胞因子,IL-27主要通過CD8+T細胞,分泌IFN-r發揮抗腫瘤作用,對免疫原性高、低不同的腫瘤細胞發揮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作用,尤其對免疫原性低的腫瘤發揮無可比擬的作用[7],其可以通過抑制血管形成來抑制腫瘤的增值。IL-27尚可不依賴免疫細胞而發揮抗腫瘤效應,并且目前研究一致認為在腫瘤細胞中過表達IL-27可以產生免疫保護和免疫記憶。因此IL-27基因可能成為腫瘤治療的靶基因,認定是腫瘤治療的新靶點[8],當前白介素藥物治療主要立足于感染性疾病治療[9],但對于肺癌治療提供了前提依據,并有望成為繼手術治療、化療及放療后的一種新的肺癌治療模式。
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作為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產物之一,是一種潛在的炎癥介質和免疫反應調節劑,其代謝通路主要為:在各種酶的催化下,花生四烯酸轉變成環化物白三烯A4(LTA4)。LTA4在 LTA4水解酶作用下形成LTB4。LTA4水解酶和5-脂氧合酶是白三烯合成過程中具有調節作用的酶[10]。LTB4受體有兩種亞型即BLT1和BLT2,BLT1少量表達于脾臟和胸腺,其主要在白細胞中呈高表達。BLT2在脾臟中表達最高,卵巢、肝臟、白細胞中次之。另外,BLT2在CD+的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中也均有表達[11]。LTB4與食管癌、結腸癌、口腔癌、胰腺癌、人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等多種腫瘤關系密切[12-13]。本項研究證實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LTB4陽性表達率為63.33%,顯著高于正常肺組織(16.00%)(P<0.05),而且LTB4的陽性表達隨肺癌的細胞分化程度降低而升高(P<0.05),分析LTB4可能為一種致癌或促癌因子,在肺癌發生、發展中起著一定的作用。Chen等[14]對LTB4和腫瘤發生的機制研究認為與炎癥相關的致癌作用有關:第一、炎癥細胞、上皮細胞所引起的LTB4旁分泌生長刺激效應、自分泌生長刺激效應兩者均作用于癌細胞和癌前病變。第二、LTB4受體與信號分子形成正反饋,從而加強了LTB4對炎癥細胞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還有許多不明之處,但目前較確切的是LTB4參與肺癌發病中,而其受體拮抗劑則與其發揮作用相反。研究表明,LTB4受體抑制劑對腫瘤有明顯抑制作用,因此如能應用于臨床將對腫瘤治療有著極大發展前景[15]。目前很多成熟的白三烯抑制劑已經在臨床廣泛應用[16],針對腫瘤的制劑亦在研制中。
IL-27與LTB4的陽性表達在本研究中表明與患者性別、年齡等無相關性。IL-27肺癌低分化組的陽性率為18.75%明顯低于高、中分化組均數55.42%(P<0.05),其陽性表達隨腫瘤病理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P<0.05),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IL-27的表達與TNM分期成正相關(r=0.654,P<0.001),而與組織類型無相關性(P>0.05)。LTB4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呈高表達,其表達水平與肺癌的細胞分化程度負相關(r=-0.754,P<0.001),與病理學類型及TNM分期無相關性(P>0.05)。在此實驗組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IL-27、LTB4表達經統計學分析結論表明兩者之間呈負相關性(r=-0.624,P<0.001)。
本項研究證實了在肺癌復雜發病過程內,IL-27與LTB4均參與了肺癌發生、發展的病理生理過程,因此筆者對兩者進行聯合檢測既豐富了肺癌發病機制理論也將對抗腫瘤藥物研制起到一定啟發,從而勢必對肺癌的臨床早期發現及早期診治起到影響意義。
[1] Pflanz S,Timans J C, Cheung J, et al.IL-27, a heterodimeric cytokine composed of EBI3 and p28 protein, induces proliferation of naive CD4(+)T cells[J].Immunity, 2002, 16(6):779-790.
[2] Hu T, Zhao H, Wang K, et al.Association of IL-27 polymorphisms and cancer risk in Chinese population[J].Recept Signal Transduct Res,2014, 22(7):1-4.
[3] Di Carlo E, Sorrentino C, Zorzoli A,et al.The antitumor potential ofinterleukin-27 in prostate cancer [J].Oncotarget, 2014, 5(21):10 332-10 341.
[4] Salcedo R, Stauffer J K, Lincoln E, et al.IL-27 mediates complete regression of orthotropic primary and metastatic murine neuroblastoma tumors:role for CD8+T cells[J].Immunol,2004, 173(12):7170-7182.
[5] Oniki S, Nagaih, Horikawa T, et al.Interleukin-23 and interleukin-27 exert quite different antitumor and vaccine effects on poorly immunogenic melanoma[J].Cancer Res, 2006, 66(12):6395-6404.
[6] Elinav E, Nowarski R, Thaiss C A, et al.Inflammation -induced cancer:crosstalk between tumous, immune cells and microorganisms[J].Nat Rev Cancer 2013,13(11):759-771.
[7] Wynick C, Petes C, Gee K.Interleukin-27 mediates inflammation during chronic disease[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 2014, 34 (10):741-749.
[8] Grivennikov S I, Greten F R,Karin M.Immunty, inflmmation and cancer [J] Cell,2010,140(6):883-889
[9]王雪斐,朱敏.白介素-11與維生素B12聯合應用在化療后口腔黏膜炎患者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2,9(6):121-122.
[10] Wejksza K, Lee-Chang C, Bodogai M.Cancer-produced metabolites of 5-lipoxygenase induce tumor-evoked regulatory B cells via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α[J] .Immunol, 2013,190(6):2575-2584.
[11] Watanabe M, Machida K, Inoue H.A turn on and a turn off:BLT1 and BLT2 mechanisms in the lung [J] .Expert Rev Respir Med, 2014,8(4):381-383.
[12] Kim H, Park G S, Lee J E, et al.A leukotriene B4 receptor-2 is associated with paclitaxel resistance in MCF-7/DOX breast cancer cells [J].Cancer, 2013,109(2):351-359.
[13] Seo J M, Park S, Kim J H.Leukotriene B4 receptor-2 promotes invasiveness and metastasis of ovarian cancer cells through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dependent upregul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J].Bio Chem, 2012,287(17):13 840-13 849.
[14] Chen X, Wang S, Wu N, et al.Leukotriene A4 hydrolase as a target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therapy[J].Curr Cancer Drug Targets,2004,4(3):267-283.
[15] Tong W G, Ding X Z, Talamonti M S, et al.Leukotriene B4 receptor antagonist LY293111 induces S-phase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in huma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J].Anticancer Drugs, 2007, 18(5):535-541.
[16]李劍,趙曉宇,吳泰華.白三烯受體拮抗劑對吸煙哮喘患者病情控制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