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攀
(安徽大學 經濟學院,安徽 合肥230601)
城鎮化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城鎮化是未來推進我國經濟結構戰略調整,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依托和手段。城鎮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在國外已有較長時間,對于城鎮化和經濟發展二者理論關系的探討最早源自發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中的城市化和城鄉遷移理論認為,城市的迅速發展是農村人口快速增長對缺地勞動力的“推力”和城市經濟力量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拉力”二者共同引起的。[2]結構主義學派認為,所謂結構轉換是指涉及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增長所必然引起的經濟和制度結構的一系列變化,它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需求、生產、貿易、就業結構的變化,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城市化。[3]Northma(1975)認為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一種粗略的線性關系。[4]城市經濟學家Vernon Henderson(2000)計算出世界各國的城鎮化率與人均GDP(對數)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85,認為城鎮化本身對生產率的增長并沒有很顯著的影響,鼓勵城鎮化并不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5]周一星(1997)以1977年世界157個國家和地區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大部分的國家、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鎮化水平之間存在一種十分明顯的對數線狀的關系。[6]夏永祥、余其剛(2002)通過對中國1978~1994年城鎮化率和人均GDP兩個指標進行研究在實證研究方面,發現城鎮化與經濟發展存在一種接近對數關系的曲線,二者的相關系數達到0.9682。[7]呂璐(2005)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解釋變量,將城鎮化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引進了虛擬變量,建立回歸模型,研究1978~2002中國城鎮化相關數據,發現經濟發展與城鎮化有很高的正相關。[8]崔寧波,陳詩波,王亞靜(2007)基于不同地區的人均生產總值和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研究結果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鎮化水平也越高。[9]朱孔來,李靜靜,樂菲菲(2011)利用一系列計量經濟學方法,通過對中國1978~2009年的城鎮化水平以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進行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結果表明,城鎮化對經濟增長影響作用明顯,而經濟增長對城鎮化的貢獻不是很大。[10]現有研究成果大都是基于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可能存在一種先驗的互為因果關系為基礎的,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城鎮化與經濟增長二者關系研究,二是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研究,例如城鎮化率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關系。
本文以湖北省為例,由城鄉結構轉換帶來的從業人數增加、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結變動換三個方面,分析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對于提高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策參考價值。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湖北省的城鄉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201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799萬人(指常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其中:城鎮3161.03萬人,鄉村2637.97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4.51%。①按照城市化階段第四階段:城鎮人口≥50,湖北省初步進入城市社會。城鎮人口絕對數量超過鄉村人口。另一方面,隨著鄉村富余勞動力兩次轉移浪潮的接替跟進,使得湖北省城市化水平迅速超過50%,一半以上的居民得以生活在城市。湖北正在實現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換。
經濟增長,是從業人員增加和總體勞動率提高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原來從事傳統低效的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向從事高效的第二三產業,產業結構逐步升級轉化。[11]而總體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又是由于每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動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表1發現湖北省從業人數1978年1910.4萬人,增加到2013年3692.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9%。同時生產效率從1978年3579.3元/人,提高到66816.1元/人,平均每年增加8.7%。

表1:湖北省從業人員增加和生產效率提高的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伴隨著城鄉結構轉化,湖北省的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發生的重大變化,對提高總體勞動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同時由于生產方式、裝備水平等方面的重大差別,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存在重大差異。

表2:湖北省就業結構和勞動生產率的變動

圖1:城鄉結構轉換經濟分析
為了測定城鄉結構轉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選用統計學中的指數分析法,計算時運用公式:

式中,p0、p1分別表示基期和報告期每一個人從業人員生產的增加值,q0、q1分別表示基期和報告期從業人員的構成。[11]
湖北省一二三產業每一從業人員生產的增加值之比,1978年為1∶5.7∶3.7,2013年為1∶7.8∶3.6。可以計算出湖北省勞動生產率的人均產出指數、固定構成指數和結構影響指數,分別反映總體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結構變動對提高總體勞動生產效率的影響。

表2:湖北省的人均產出指數和結構影響指數(%)
綜合上面的分析,我們將從業人數、生產效率、結構變動的年均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列表如下:

表3: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從表3中,可以發現在1978年以來湖北經濟增長中,生產效率的提高時第一貢獻者,三分之二以上來源三次產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由于科技進步、全民素質的提高以及市場化的作用,生產效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高,1994~2013年生產效率提高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比是1978~1994年的1.5倍多。可以認為科技進步確實成為湖北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量。從業人數增加是湖北經濟增長的第二貢獻者,隨著城鄉結構加快轉換,鄉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浪潮的跟進,再加上農村土地流轉,大量剩余勞動力解放出來。但隨著老齡化的到來,從業人數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下降,由1978~2008年的30.8%下降到1994~2013年的6.8%。說明湖北的經濟增長已經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與城市化密切相關的結構變動,從其變動情況看,有下降趨勢,由1978~2008年的8.4%下降到1994~2013年的3.4%。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湖北初步進入城市社會,三次產業生產效率提高和從業人數增加和是湖北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隨著城鄉結構加快轉換,鄉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浪潮的跟進,再加上農村土地流轉,大量剩余勞動力解放出來,城市化水平的持續提高,必將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高效率的第二三產業,進而成為湖北省增長的重要力量。從國際經驗看,城鎮化率處于30%~70%的時期,是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與發達國家通常城鎮化率達到80%的水平相比,湖北城鎮化水平依然滯后,未來還有20%~30%的提升空間,湖北將進入城市化的高速增長階段。與工業化相聯系,這一時期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和新興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成為支持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的主要產業。
因此,湖北初步進入城市社會這一時期,繼續地重視生產效率的提高。建議:
第一,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和第三產業。依靠科技進步,推進深度加工,延長產業鏈,憑借通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來充分發掘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以此來帶動促進湖北地區城鎮化水平的提高。[12]
第二,重視人力資本的重要作用。整合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全面提供政府補貼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充分發揮我省優質的教育資源,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使人口優勢轉化成為提高勞動效率的關鍵因素和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提高農民工就業創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鼓勵農民工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和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并按規定給予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加大農民工創業政策扶持力度,健全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機制加快農民市民化;同時要重視對農業轉移人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使大量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社會。[1]
注 釋:
①資料來源:湖北省統計局,湖北省2013年統計年鑒。
[1]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EB/OL].新華網,2014-03-16.
[2]藺雪芹,王岱,任旺兵,劉一豐.中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機制[J].2013,(4):691-700.
[3]于同申.發展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40-41.
[4]Northam RM.Urban Geography.New York:John Wiley&Sons,1975.
[5]Henderson JV.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nals of Economies and Finance,2003,(4):275-341.
[6]周一星.城市化與國民生產總值關系的規律性探討[J].人口與經濟,1982,(1):28-32.
[7]車維漢.發展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45-268.
[8]呂璐.城市化水平和經濟發展對我國的實證分析[J].天府新論.2005,(4):58-61.
[9]崔寧波,陳詩波,王亞靜.我國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發展發展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學術交流.2007,(12):116-119.
[10]朱孔來,李靜靜,樂菲菲.中國城鎮化過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1,(9):80-87.
[11]孫久文,葉裕民.區域經濟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10.186-189.
[12]洪業應.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13,(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