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燁++++關國才
摘 要: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即世界貿易組織,以開放、平等、互惠的原則,逐步調降各成員國間關稅與非關稅的貿易障礙,并消除成員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差別對待。在處理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貿易和經濟關系方面,以保障實際收入、保證充分就業、提高生活水平、有效需求的持續增長,努力達成互惠互利協議,擴大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消除關稅壁壘,推進加快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使各國間的差別經濟待遇縮小。中國加入WTO以后,與各個國家之間交易變得更加頻繁。常言道,機遇與挑戰并存,怎樣在國內政策上制定出相對應的既能最大化保護國內企業利益的貿易政策,又能夠符合WTO原則,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面臨的最嚴峻挑戰。
關鍵詞:保護性政策;國際貿易;WTO
一、國家保護性貿易政策產生的原因分析
1.發展中國家保護貿易政策產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前的貿易發展不平衡,發達國家壟斷和控制市場,發展中國家技術落后,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環境不規范,導致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貿易上發展不平衡。發展中的國家在與發達國家的雙邊貿易當中,發達國家所得利益要遠比發展中國家的大得多。如果發展中國家試圖在經濟上超過發達國家,那么,沒有一定保護政策上的幫助,實現的路程將會很艱難。這使得國際間貿易在對利益的爭奪中,必然會出現發展中國家保護自身國家企業的貿易政策。其中,產生國家保護貿易政策的主要原因,包括普惠制(GSP)、GATT中對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利益分配不公平的措施等等。
例如,一些國家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并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通常以關稅和技術、環境保護等各種原因作為借口,建立無形的貿易壁壘,以保護本國的產品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和市場地位,通過對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產品技術含量等各個方面的要求,提高國外進口產品的準入標準,或通過征收高額的關稅提高進口產品的成本以達到阻止國外產品進口的目的,是本國產品在國內的市場競爭中占有絕對的優勢,以發展本國制造業和提升整體經濟實力。
同時,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推行貿易保護政策,采取壟斷的手段,壟斷技術,壟斷某個行業的市場,這種壟斷不但影響本國的市場,更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導致市場發展不平和市場調節失靈,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和沒有得到壯大的發展中國家很難發展本國經濟,也很難再國際貿易中占有主導地位。
2.發達國家形成貿易保護的主要原因
發達國家在貿易發展中占有主導地位,他們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往往是因為當前的貿易政策能讓他們持續占有優勢,更加快速的發展,同時規避對自己不利的政策,以達到一直在世界市場中占有優勢的目的。
美國獨立以后,北方工業利益集團極力推動制定貿易保護措施。美國以高關稅為特點的貿易保護一直持續到二戰以后,雖然期間關稅的水平有所起伏,但貿易保護的基調一直沒有改變。二戰結束后,美國已經真正確立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這才開始推行自由貿易政策。20世紀70年代以來,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日美貿易摩擦增大,美國貨物貿易逆差急劇上升。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思潮的重要發源地。戰后,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并存,自此以后,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經濟“滯脹”,為了增加國內需求,刺激經濟增長,西方各國又普遍推行了貿易保護政策。因此,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開來。
二、WTO條件下國家貿易政策保護性的表現
通過以上的分析,以及國際貿易經歷幾個階段表明,國家的貿易政策,在本質上都是帶有保護性的。其方法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按類型主要分為以下2種:
1.采取公開的貿易保護措施
公開的貿易保護措施也就是在雙方進行貿易的過程中,一些國際直接在政策上制定具有貿易保護傾向的措施,在雙邊談判中,將貿易保護列為一個政策性的文件,不可更改,也不能通過談判來進行解決。或尚未充分展開和達成談判協議的領域,加上此前協議未履行承諾的談判,保護措施和一些規則的協議,導致異常。一些國家禁止本國的企業將某些技術和專利傳播到國外,其目的是保護一些相對敏感,涉及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和行業。因此,在多邊貿易的角逐中,這些獨特的技術優勢成了某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壟斷優勢,同時也阻礙了貿易的順利進行,是多邊貿易談判往往會暫時擱置或者無法順利進行。
同時這種公開的貿易保護也適用于經濟不發達的國家為避免價格低廉質量優質的進口產品沖擊本國市場而采取一系列的保護本國經濟,限制國外產品進出口的措施。
2.隱蔽的貿易保護措施
除了“貿易保護和開放的形式”,WTO條件下,貿易保護和一些重要的“隱形措施”,由于WTO的調節,在國際市場中,一些產品的貿易不能采取直接的貿易保護措施,不能直接的違反各國在WTO的相關協定,因此往往采取隱蔽的貿易保護政策。例如,提高產品或包裝的標準,使產品的準入政策對一些國家相對困難,或是規定進口產品的技術標準,達不到技術標準的產品禁止進入,或者以環保為禁止進口的原因。如美國曾一度禁止進口日本的水產品,原因是日本在捕撈水產品時沒有設置海龜放生器,導致保護動物海龜被捕撈,影響生態環境。這種貿易壁壘不會像直接的貿易保護政策一樣引起各個經濟組織的注意和反對,有自己的原因和借口,能夠被更加廣泛的使用,而一些被貿易壁壘阻止的國家無法反對,無法通過貿易仲裁解決問題。如“技術貿易壁壘”或“綠色貿易壁壘”都是這種形式的貿易壁壘。
三、我國貿易保護措施的表現
我國加入WTO后,貿易政策要逐步與WTO成員國中其他的國家相一致,因此以往采取的許多直接的貿易保護政策由于違反WTO自由貿易的要求將不再適用,必須采用相對隱蔽的貿易保護政策,如某些商品在進出口過程中的補貼政策。中國的產業由于技術的落后在整個國際分工并沒有優勢,通常會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初級產品生產的代工廠。因此在貿易保護方面,我國要考慮根據本國的國情,制定出相應的行政法律措施,這樣才能保證經濟的良好發展。
1.貿易保護政策要以保護本國產業的發展為目的
我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進入WTO,很多保護發展中國家經濟,支持發展中國家貿易的例外條例對我國都較為適用,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條例,制定有利于本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各種貿易保護政策。對這些例外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出佛和中國政策的利益。但WTO的許多規則和協議不嚴密,有漏洞。這使中國可以根據規則和協議中這些漏洞制定出本國貿易保護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例如,WTO對反傾銷的規定并沒有十分的明確,我國可以制定自己的反傾銷政策,組織外來產品的進入,保護薄弱的本國工業和制造業,使其能充分占有過國內市場。
2.非關稅壁壘體系更符合中國國情
關稅手段等“公開形式”的保護措施,在WTO條件下最終還是要受到限制并且取消的。在這種大形勢之下,各國都要轉向“新型”的也就是“隱蔽形式”的非關稅壁壘。中國在加入WTO之后,也是要順應這一趨勢的,按照WTO的原則和“例外”等條款,打造出有中國特色的“隱蔽形式”的非關稅壁壘體系。
中國還頒布了《反補貼條例》,但今天,中國的反補貼政策仍然是一個缺乏實踐經驗,以及相關的人才非常缺乏的情況。雖然中國目前的整體科技實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但是,即使只在個別地區發展的有國際領先技術標準,而且是有國家特色的,也將大大提高保護國內市場的能力。首先,我們可以構建“綠色貿易壁壘”系統,也被稱為“綠色壁壘”。采用進口環保作為限制外國產品的原因。然后,還可以提高“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由于技術的復雜性,這也是一個相當強的隱蔽的非關稅壁壘。
四、結論
從國際貿易保護性政策的演變不難看出,每個國家貿易政策的制定,其根本是源于本國的國際大環境的改變和其自身的經濟發展程度。由于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在未來一段很長的時間內,貿易壁壘是不可能被消除掉的,因此我們只能在符合國際協定的基礎上制定有利于本國的貿易保護政策,讓本國的貿易迅速發展起來,以適應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