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杰
摘 要:當前,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們的高度重視。經濟增長會影響產業結構的演進。反過來,合理的產業結構形態對經濟增長也有相當大的影響,一方面產業結構合理與否關系到要素使用的效率,另一方面關系到資源配置是否合理,進而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本文以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為研究對象,從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概念及其特征出發,對沈陽市產業結構現狀及其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和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資源配置
一、沈陽市產業結構的現狀分析
目前,沈陽產業結構為"二三一"并不合理。下面分析各個產業的具體情況。
1.第一產業占比較低,農牧業產業化水平低。就第一產業而言,其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是較低的,近五年來一直維持在4.8%左右。再看就業人數,2012年沈陽市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為76.5萬人,為總就業人數的18%。在第一產業內部,農業和牧業處于主導地位,這說明沈陽市農業和牧業基礎地位比較薄弱,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行業整體素質較低。
2.重化工業結構剛性持續,支柱產業支撐力不強。就沈陽市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和重工業所占比重來看,重工業占據絕對優勢(2004年,重工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了100%)。就平均水平來看,重工業占比均在70%以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沈陽市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特征仍在加深,結構剛性仍在繼續,而新興電子、通訊及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相對緩慢,比重較低,無法成為主導力量。
就支柱產業而言,2012年沈陽市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050.6億元、汽車產業實現產值1522億元、軟件產業收入突破1020億、現代建筑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產值也突破1000億元。由此可見沈陽支柱產業已有很大規模,但同時我們也該認識到與全國的主要城市相比,沈陽的支柱產業急需加強。
3.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生產性服務業亟待提升。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應該不斷上升,但沈陽市近年來卻與此相悖。另外從第三產業生產構成來看,生產性服務業(金融業、教育等行業)地位較低,生活性服務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地位較高,這也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時期內,由于集中推進所有制結構調整、企業兼并重組和改造升級、吸收工業投資戰略的實施等,引起工業持續快速發展,從而在客觀上使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降低,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在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個相對較長時期保持這一趨勢,就不符合經濟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會導致經濟結構出現問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事實上構成了工業發展的軟環境,因此如果生產性服務業嚴重滯后,最終將形成工業增長的瓶頸,造成一系列的經濟發展問題。
二、沈陽市產業結構現狀的原因
1.發展戰略的原因。首先,長期以來,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龍頭城市,沈陽一向注重工業的發展,2002年沈陽全市確立了工業立市的經濟發展戰略,強化了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使得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第一、三產業則相對不夠重視。產業結構由先進的"三二一"變成了"二三一",且偏移幅度逐步加大。
2.觀念上的原因。在發展觀念和認識問題上,沈陽市不能很好地與時俱進,沒有較強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不能很好地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戰略賦予的機遇,充分挖掘經濟增長潛力,其經濟決策上缺乏競爭觀念和效率意識,沈陽人的生活節奏不能與一線城市同步,傾向于慢、穩。
3.傳統產品市場需求仍然較大的原因。就沈陽支柱產業而言。其典型特點就是這些產業大都是傳統產業,仍然是量大面廣的經濟支撐點和基礎產業。但仔細分析下來,支柱產業的此種情形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我國現階段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而沈陽,更是處于發展中期的城市,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是很高,對傳統產業部門產品需求強勁,比如基礎設施、汽車、家電、住房等,這些產業目前在我國正處于成長或成熟期,還存在著廣闊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
三、政策建議
1.謀求建立現代農業體系。積極構建"服務型"政府建設,各級政府要以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對農業工作提供政策、資金支持,推廣現代農業信息,提供農牧業生產技能培訓。避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并選擇有發展前景的產業,適時集中資金和人力做大做強。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整合開發當地優勢資源,當好農牧民的參謀和助手。
2.積極促進工業結構升級。沈陽市要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八大傳統支柱產業,加大投資力度,加快沈陽高技術產業聚集化發展;改善當前超重的工業結構,消減對煤炭、冶金等重工業的投資比重;充分利用原有的工業優勢在新一輪競爭中搶占先機,積極扶持潔凈能源的生產,切實有效地支持和促進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培育一批新興支柱產業,奠定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
3.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沈陽市在鞏固傳統服務業規模優勢的基礎上,要依靠科技進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積極創新經營方式,提高服務效率,大力發展金融產業、商務服務業、物流業和會展業等生產服務業和鞏固提升居民服務業、餐飲旅館業等生活服務業;重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挖掘沈陽市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實現旅游業跨越式發展,建成東北旅游經濟強市。
總之,今后沈陽市產業結構調整應遵循倆條主線,一是謀求建立現代產業體系,二是通過高技術化和全球化提升產業競爭力。應通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等措施來增強沈陽產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郭貞貞.基于外商直接投資的遼寧省產業結構升級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1
[2]唐秉海.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J].太原科技,2006 (11)
[3]冷玉東.山西省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