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琦
摘 要:“營改增”實施以來,改革雖然有很多的成果,達到了一定的預期目標,但是過程中存在問題也是難免的。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使改革不斷深入,發現并緩解改革中的矛盾,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提出了營改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分析當前存在的立法有待健全、稅率的設置有待完善,地方征管力度有待加強等問題以及完善營改增的相關意見,健全增值稅立法體系,采用低稅率避免征收的復雜化;擴大增值稅的征收試點范圍;完善稅收法律的建設,健全增值稅立法體系,加強地方征收管理制度,進一步推及深化改革,全面推動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營改增;稅制轉換;稅法體系
一、營改增進程
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營改增"是"十二五"時期結構性減稅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深化財稅改革的一部分,是繼增值稅轉型改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稅制改革,也進入了全面貫徹十八大精神,力求實現更全面、更深入的改革新階段。回顧從2012年上海地區開始的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的試點,到2013年全國范圍內的試點,再到2014年年初,交通運輸業全部納入改革范圍,我國的增值稅改革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二、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增值稅時產生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一個稅種,資本主義國家運用增值稅的出發點是為其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服務,但這并不妨礙社會主義國家利用其為經濟和財政利益服務。所以要認清增值稅的本質,既不能因為其產生于資本主義就加以排斥,也不能因為對其的運用而忽略對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增值稅本質的認識。
1.部分行業進項稅抵扣難,稅負加重。對于某些行業來說,在“營改增”實施過程中企業的稅負不降反升。以交通運輸業來說,在"營改增"之后,交通運輸業由原來不含稅銷售收入按3%納稅變為了按11%為稅率的增值稅,應稅所得由增值稅銷項稅額扣除進項稅額。一方面,稅率的提高使得銷項稅額提高,進而使企業的稅負加重;另一方面,對于交通業來說,所需購進的固定資產是有限的并且更新的周期較長,而且許多細類的運輸成本還沒有納入到"營改增"的范圍中,比如運輸企業外地加油時大都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企業不能取得過路費、過橋費、保險費等占運輸成本很大比重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結果不能實現完全的進項抵扣。這樣一來,部分試點地區在實施"營改增"之后,企業稅負反而較改革之前增加了,并沒有達到改革所預期的成效。
以試點地區一家交通運輸服務公司H為例:H取得運輸服務費100萬(含稅),增值稅專用發票6萬,改革前:H應繳納營業稅為 100*3%=3萬;"營改增"后:H應納增值稅額為 100÷(1+11%)×11%-6×11%=9.24萬。顯而易見,在"營改增"實施之后,H企業的稅負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此類情況不在少數,還需要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盡快提出解決方案。
2.稅制轉換過渡時期稅收體系存在漏度。“營改增”并不是簡單的稅種轉換問題,它是稅收制度的改革,是一個稅種取代另一個稅種。“營改增”后相關稅收法律法規修訂相對滯后,導致稅制轉換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
(1)“鉆優惠政策的漏洞”。增值稅體系中含有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比如說農產品可抵扣13%的進項稅,為了能夠少繳稅,有些運輸行業便采取將運輸費用與農產品收購價格合并開出農產品收購發票的做法,通過增值稅稅收的優惠政策來抵扣運輸成本中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部分,從而增加進項稅的抵扣,減少企業的稅收負擔。企業這種“鉆優惠政策漏洞”的行為,導致本應作為財政收入的稅收收入減少,增大了財政收入不穩定的因素,埋下了稅制轉換過程中的隱患。
(2)試點行業產生地區轉移現象。①產業向試點地區內轉移。“營改增”實施范圍尚未推廣到全國之前,只有部分地區開始實施,這使得部分行業在試點地區取得改的效果,稅負減輕,而相對于其他地區稅負沒有發生變化,于是發生了部分行業產業轉移的現象。如上海在試點啟動后,為取得可以進行抵扣的增值稅發票,原本可以在其周邊地區完成的交易很可能向上海轉移,這樣一來,原地區財政收入外流,影響其他區域的財政收入,不利于地區間經濟的協調發展。②產業向試點地區外轉移。有些行業在試點地區實行營改增后稅負與之前比較有所上升,以致部分企業將產業注冊地轉移至未推行試點的地區,在試點地區“營改增”期間逃避納稅,從而導致試點地區稅源外流,稅收收入減少,財政收支不平衡等現象。
3.影響地方財政收入。一方面,改革后稅負減輕的行業應納稅額的減少同時也意味著城建稅和教育附加費收入會隨著增值稅的收入減少而下降,會對地方財政產生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將減少;另一方面,在某些省份地區營業稅是地方第一大稅種,某些省市的營業稅收入遠超增值稅收入。“營改增”后,這些地區的總稅收收入會較原來產生一個很大的波動,財政收支上會呈現不平衡的狀態。“營改增”后,增值稅雖然暫劃歸地方,但未來是否發生變動仍有待商榷,這些不定因素都影響了地方財政收入的穩定。
其次,改革歐試點行業的部分企業稅負加重,增值稅稅收增加,導致拖欠少繳情況嚴重。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在全國開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13]37號)對試點前發生的業務進行了明確:“試點納稅人本地區試點實施之日前提供的應稅勞務,因稅收檢查等原因需要補繳稅款的,應按現行營業稅政策規定補繳營業稅。”然而實際狀況中,有些納稅人因種種原因存在不同數量的未及時申報的稅款或欠繳稅款,而明確納入試點范圍到實施時的時間有限,地方稅務部門因時間和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導致不能及時進行稅款清理,在納稅人移交后清繳難度加大,容易造成嚴重的稅款流失。
三、完善營改增的建議
1.采用統一稅率,避免征收稅率的復雜化。高效率的增值稅要求單一稅率。首先,單一稅率保持了對各類生產經營行為和商品消費的中性作用,不引起廠商和消費者因為稅負的不均而改變行為選擇;其次,單一稅率計征簡明方便。增值稅實施單一稅率后,體現公平或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稅收功能可以用消費稅、所得稅等其他稅種使用先征后返還的政策來實現。
稅率高低直接反映稅收負擔,稅率過高會引起對經濟的抑制作用,引發地下經濟猖獗;稅率過低會引起征管成本比例過高,引發效率不經濟。鑒于試點地區納稅人中小企業多,一般納稅人少,建議降低“營改增”試點納稅人一般納稅人認定標準。這樣,既可以提高一般納稅人占全部納稅人的比重,又可以消除重復征稅,促進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另外,還可以對目前“營改增”試點納稅人和原有的工商業統一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認定標準,真正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使納稅人享受同樣的規定和政策。
2.逐步擴大營改增的試點范圍。我國目前的增值稅稅基相對而言過于狹窄,不利于增值稅效率作用的發揮。實際上,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建筑安裝等處于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鏈條端口或中端的行業已具備推行增值稅的條件,而對金融保險及技術服務業,由于行業本身隱蔽性和流動性大,增值計算的復雜性和操作上的困難,可以選擇行業性免稅。因此,未來對于“營改增”試點行業的選擇,應遵循階循序漸進的原則。改革優先在與第二產業關聯度相對密切的行業推行,如郵電通信、鐵路運輸、建筑安裝、不動產銷售業、郵電通信業和倉儲業等,以消除或減少因營業稅與增值稅并存所引起的增值稅抵扣鏈條中斷等問題。同時,選擇適當時機,將代理、廣告、旅游業和無形資產銷售等服務業納入增值稅征收范圍。在“營改增”改革已成為大勢所趨的情況下,應盡快列出改革時間表,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在每一步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明確征收范圍,避免存在模糊混淆的界定不明的區域,使企業對應繳納稅款不明確或者鉆政策的漏洞,偷稅避稅。
3.完善稅收法律的建設。既然增值稅是普遍征收的一個中性稅種,稅收優惠應該越少越好,而且盡量不用或者少用免稅手段,否則會損害增值稅的效率。在生產流通的中間環節免稅,增值稅抵扣鏈條中斷反而成了引起重復征稅、增加稅收整體負擔的政策。稅務機關在確定免稅項目、甄別免稅對象、核算減免稅款式時會增加成本。為提高征收效率、降低奉行成本,法律在納稅期限、申報方式的確定上不應過于追求統一,而應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對增值稅中小納稅人,應該給予其選擇納稅期限和申辦方式的權力。
如果將營業稅的課稅對象或征收范圍全部納入增值稅的范疇,那就應盡快修訂增值稅暫行條例和實施細則,廢除營業稅暫行條例和實施細則,重新明確界定增值稅的應稅勞務。假若保留部分營業稅行業和應稅勞務的話,就應該同時修訂增值稅和營業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由于增值稅進項稅抵扣范圍比較局限,建議應適當擴大進項稅的可抵扣范圍,把物流運輸業中占運輸成本較大比重的過路費、過橋費、保險費、人力資源成本等納入到可抵扣的范圍中去,一方面使企業的稅負減少,利于交通運輸行業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是稅收法律體系更加完善,使企業無漏洞可鉆,減少稅收收入的流失,保持財政收入的穩定。
參考文獻:
[1]高明明.淺談“營改增”對交通運輸業的影響.
[2]嚴才明 著.增值稅的效率分析.
[3]史玉光.營業稅改增值稅政策解讀與納稅指南[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