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時尚產業正處在一個聚合點上。一方面,全球政治、經濟、文化不斷重新調整秩序并形成新的格局;一方面,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這一切,都在指向那個最大的謎題——時尚產業的未來。
作為世界時尚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兩支力量,中法兩國的時尚產業已經遠遠超出雙邊范疇,具有廣泛的地區和全球影響。面對風起云涌的新經濟浪潮,是踐行開放包容理念,還是停留在過去的思維模式?是繼續引領世界、創造美好未來,還是放慢腳步、等待被人超越?
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值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11月13日,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法國高級時裝公會、法國時尚學院聯合主辦的“如意·2014中國服裝論壇”全球時裝中心文化交流行巴黎站之“如意·2014中法時尚峰會”,在美麗的塞納河畔隆重開幕。
在著名時裝設計師伊夫·圣羅蘭設計的法國時尚學院學術廳內,由30多位中國服裝優秀品牌、設計師、媒體和行業機構負責人組成的中方代表團,與法國時裝品牌、零售、媒體和業界代表展開了廣泛而深刻的討論。中法兩國有志之士跳出國家、文化的差別與界限,站在一個更基本、更整體的角度來審視世界時尚產業,共謀中法時尚的未來發展,共建世界時尚新格局。
經濟,引領時尚格局新變
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的多元化格局更為突出,經濟重心總體向新興經濟體逐步轉移,發達經濟體自去年以來也呈現較好的復蘇勢頭。國際時尚消費市場同步呈現多元發展特征,發達市場的長期穩定性和新興市場的快速成長性,為各國開拓多元市場、優化貿易結構提供了有利條件。
今天的中國,在世界時尚格局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在充滿變數的新經濟時代,中國的經濟態勢、國際立場、資源稟賦和市場潛力都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中國的消費哲學、行為方式、思維形態和文化態度亦將影響世界的市場走向乃至時尚走向。
顧名思義,所謂時尚,即是在當下的時代為我們所崇尚的。與西方常將時尚與奢侈品混同起來的理解不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認為,“時尚的本質是人對美的尋求、對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是對生活的幸福的新期待”,更進一步指出,“中國夢的終極目標就是人民的福祉,讓中國人民時尚起來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語道出中國時尚產業的未來方向。
“時尚是正能量,點亮人們心中的光明。”隨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中國消費者對于時尚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支撐中國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時尚消費市場。到2020年中國內需市場新增纖維消費將占到全球纖維增量的一半左右,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服裝零售市場,而這也正是中法雙方夯實合作最現實的市場基礎。
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Agnes B、愛馬仕等法國時尚品牌在中國市場取得了良好的業績增長。愛馬仕國際集團上游產業及投資總經理Guillaume DE SEYNES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愛馬仕亞太地區(除日本)的銷售額占到了其當年整體銷售額的33%,而這其中的三分之二來自中國消費者。Agnes B總經理Etienne BOURGOIS表示很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對于中國的政策環境也有很深的研究,坦言企業未來十年的發展需要借助于中國市場的增長。
“相對于世界其他地區,中國市場仍然充滿了活力,在未來仍具有強勁增長的可能。”法國時尚學院院長Dominique JACOMET強調,“國內消費,將成為中國新的增長引擎。”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每年增量相當于貢獻了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規模。這些將為世界經濟提供更多需求,創造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與中國同行”對法國企業意味著更多機會。
盡管如此,中國奢侈品銷售的市場規模卻出現了21世紀以來的首次萎縮。一方面,中國放緩的經濟增速抑制了國人的消費意愿;另一方面,隨著厲行節約的深入推行,拒絕奢侈浪費、回歸理性消費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對此,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張慶輝直言,“傳統的奢侈品牌過分強調奢侈,與當下人們生活和價值選擇有些矛盾”,需要做出必要的調整,市場前景才能光明。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彼時,美國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推動著紐約成為新的世界時裝中心。“現在,全世界的目光已經聚焦中國”,法國高級時裝公會終身榮譽主席Didier GRUMBACH坦言道。對于中國來說,如何吸引全球時尚創意人才的匯聚,并帶來源源不斷的資本進入時尚產業,成為中國邁向世界第五大時裝中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創新,激發時尚產業變革
上帝粒子的發現,對時尚意味著什么?這個問題看起來有點無稽之談。但毋庸置疑的是,科技和生物領域取得的快速進展,將深刻影響每一個領域的未來。時尚產業也不能置身于外。
互聯網——我們正前所未有地被這樣一種新的工具連結在一起。對此,中法兩國時尚品牌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茵曼品牌設計總監單鈺芳認為,“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人與商品、人與品牌、人與信息的接觸方式,同時也激活了多元化的營銷手段,更具創新力。”法國高級時裝公會執行總裁St6phane WARGNIER則認為,“品牌是內容的創造者,網絡的發達要求品牌更要實體化。”
這種理解的不同,來源于兩國互聯網環境的不同。在互聯網的市場規模上,中國電子商務的市場已經追上美國。而歐洲在過去10年的互聯網發展上已經遠遠落后于美國和中國,更遑論移動互聯網。數據顯示,在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聯網公司中,美國占了11家,亞洲國家占了9家,而歐洲一家都沒有。
得益于中國互聯網的快速崛起,中國服裝行業對于互聯網的理解更加深刻,產業融合與應用的前景也更加廣闊,互聯網不再只是單純的零售和溝通平臺。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在閉幕總結中談到,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顛覆著傳統的產業形態,推動著產業鏈的流程再造。互聯網的發展帶來的不僅是企業運營環境的改變,也是思維和方法論的全新變革。
“技術的領先既包括精確的數據采集,也包括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愛慕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歷史的品牌,就必須讓自己成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品牌。”愛慕率先將科技融于時尚,利用人體力學、大數據、3D打印等先進技術的融合,研發出更加高品質的產品。在愛慕集團董事長張榮明眼里,“做好內衣”是第一要務。
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正在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以紅領集團等企業為代表的一批服裝企業,歷經多年潛心鉆研與磨練,搭建起的數字化平臺深度整合世界資源,實現制造設備、生產管理系統的智能化以及商業鏈條的重構,推動了中國乃至世界時尚產業實現制造模式、生產組織形式、營銷模式等方面的重要改變。
在新一輪全球增長面前,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無論中法,不外乎是。我們創造了驕傲的過往,而如今卻身處險境。真正的挑戰在于,為什么每次彎道,往往是新興企業趕超,而不是傳統企業維持統治?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掌握了一流技術,傳統產業也可以變為朝陽產業。”去年此時,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如意集團時指出。
事實上,紡織技術創新的日益深入,正在徹底改變這一傳統產業的面貌,并成為中國時尚產業撬動未來的新支點。山東如意集團執行總裁丁彩玲介紹道,“如意紡”紡紗技術,打破了意大利和英國保持的世界紗支紀錄,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項國際領先原創技術的研發,是一個集成創新的過程,它對紗線到最終服裝產品都進行了系統的配套開發。
世界經濟已進入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深度調整階段,中法時尚產業必須抓住機遇,直面挑戰,加快創新和改革步伐,為時尚經濟發展挖掘新的驅動力和競爭力。時尚,推動中華文化復興
尋根而治,時尚背后是一個國家在文化、藝術、科技、哲學、創意設計等多個領域的力量支撐和能量聚合,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人文乃至精神價值觀的直觀體現。時尚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和縱深發展的永續動力,更是在世界范圍內文化話語權的集中表現和深刻傳達。
隨著中國文化戰略的深化與發展,服裝行業在自主品牌國際化拓展和推動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先行性和示范性價值也日益彰顯。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和品牌開始認真清理自己的國家遺產、整合新的社會結構下的社會心理,開始慢慢回歸到真正關注自身、關注本土的傳統文化工藝,回歸中國人內心的原點上來。
峰會現場,中國服裝品牌代表都不約而同地談到對于傳統手工藝的重視。“這是一個文化大同的時代,但傳統文化和工藝依然是我們的根與靈魂。”阿尤品牌總監阿尤談到,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癡迷于手工藝。中國正在回歸文藝的復興,手工藝的復興包括文化的復興。因為未來的設計師,必須回歸自己的文化和記憶,才能尋找更好的創作。
對此,思凡品牌創始人周嚴深表贊同。她談到,“與消費者連接的最終還是產品,如何讓產品具備更高的含量與價值,才是品牌應該做的,而傳統文化工藝恰恰是最寶貴的附加值。”華之毅時尚集團總裁張華明也表示非常關注傳統技藝在現代時尚產業中的傳承與創新。他認為,作為時尚品牌不應局限于服裝,也應著力于鞋履、箱包、首飾等全系列產品。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的悠久文明,祖先留給我們非常寶貴的東方生活哲學,而在當代更應該回歸原點,讓現代與傳統結合。”ICICLE品牌創始人葉壽增從弘一法師的故事說起,認為我們可以做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平衡,踐行“天人合一”“中庸”等非常古樸的思想。事實上,向心靈探尋、向傳統探尋,也成為諸多中國時尚品牌的發展之路,從而使品牌更具品質感和中國文化精神。
作為根植儒家傳統文化沃土的企業,山東如意集團旗下品牌“皇家如意”,攜手中國著名服裝設計師計文波舉行了高級成衣發布會,為參加中法時尚峰會的各界嘉賓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再次向世界釋放出東方美學和文化的震撼能量。計文波談到:“中國傳統文化遺產是我創造的理念和源泉。但是我們在傳統工藝的結合上,一定有現代理念的結合和突破,并且進行挖掘和創新。而如意集團在面料的創新上就做到了。”
在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看來,“時尚的核心是文化,我們在全球的時尚中心巴黎,運用中國最具有水準的面料企業的產品與最具中國文化特點的設計師作品的結合,向世界呈現與表達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
中國設計的崛起,其背后,應該有一整套體系完整的設計哲學。只有那些承載了中國文化精神的成功的設計和產品,才真正能夠伴隨中國文化的復興過程,進入全球市場。梁子時裝設計總監梁子談到:時尚是從西方來的,但東方人還是要回歸到傳統,但不是把中國元素疊加在時尚中來,而是把傳統文化與精神融入其中,才能做出讓全世界喜愛的時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中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實際上,現代與傳統根本就不是二元對立的,唯有回歸傳統,我們才能更好、更健康地走向現代。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張慶輝談到,“中國自主品牌應該既有高度國際化的要素,又有東方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既有現代科技、工藝的運用,又有傳統工藝和技術的呈現,彼此交融,彼此滲透,相互襯托。”
開放,促進產業融合共贏
近年來,世界經濟復蘇總體緩慢、曲折,發展形勢錯綜復雜,但各國經濟關聯度大為增強,經濟全球化仍是重要發展趨勢。各國產業間結合各自資源優勢,加深相互融合,把握共同機遇,擔當共同責任,成為全球時尚產業在新時期的必然發展趨勢。
中法建交50年,兩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在文化、經濟、政治、藝術等多領域開展了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現代化進程。尤其是在時尚領域,中法兩國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時尚界的合作涵蓋了時尚領域的每一個環節,從品牌、設計、創意、技術、人才、培訓,到資本、管理,我們都能看到成功的合作典范。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強調,“中法兩國紡織服裝產業領域,正是一個具有典型互補性的全新領域。這種互補性體現在:—方面,法國是品牌大國,中國是制造大國、消費大國,形成制造與品牌的互補、品牌與消費的互補;另一方面,雙方各具特色和歷史積淀的文化土壤,滋養出東西方互補的審美觀和消費觀,也為時尚產業的兼收并蓄,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法國具有完整而系統的時裝教育理論和實踐培養體系。ICICLE品牌創始人葉壽增坦言,在巴黎開設分公司,一方面是為了“招兵買馬”,整合全球的人才和資源;另一方面,意在將法國先進的時裝教育與中國渴求進步的時裝人才進行嫁接。峰會現場,中法雙方代表法國時尚學院與中國(杭州)紡織服裝工業設計創意中心正式簽署中法青年時尚設計人才交流計劃,進一步促進中法雙方企業與設計創意人才,特別是青年設計人才的交流。
“現在的消費者是消費全球”,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陳國強認為。中國市場是開放的,擁有足夠的體量來容納中法兩國品牌同場競技。“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同消費階段共存、多元消費需求交織,構成了中國市場開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底蘊。各種風格、各種特點、各種元素的設計,都能夠得到不同消費者的擁躉和喜愛。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無論過去、現在、將來,開放都是時尚產業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前提。中法兩國時尚產業都需要敞開胸懷,擁抱全世界人才的加入和融合。法國高級時裝公會終身榮譽主席DidierGRUMBACH強調,未來沒有百分百中國的企業,也沒有百分百法國的企業,時尚是融合的。
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主席、Puig集團時尚部總裁Ralph TOLEDANO也感受到了壓力,直言要把公會打造成為“時裝之家”,將世界上最優秀的時尚創意人才集聚在巴黎,不僅僅是設計師和品牌,還包括攝影師、造型師、音樂人……
“我希望,中法時尚產業能夠緊緊抓住開創緊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新時代的機遇,全面推進聯合研發、聯合投資、聯合生產、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為世界提供更多‘中法制造產品。”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吳喜林公參表達了自己對于中法時尚產業合作的殷切期望。
透過圣羅蘭廳寬大的落地窗,可以看到燦爛的陽光從碩大的法國梧桐葉子間直瀉而下。高大的埃菲爾鐵塔,與寫滿時光履跡的法國建筑,倒映在波光流蕩的塞納河上。讓我們感嘆巴黎的秋日竟也是如此迷人,也讓我們更加懷念香山的紅葉、西湖的楓影、珠江的夜月、外灘的汽笛聲……
這一次,來到巴黎,回到北京。這一來一往間,中國服裝人思考得更多。在經歷以西方文明為范本的極速增長之后,中國時尚產業不僅需要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資本在此匯聚,進發活力,更亟需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時裝教育體系和品牌孵化機制。
這一次,作為后起之秀的中國在老牌時裝中心巴黎,帶來中國人對于時尚的獨特理解和對于未來的深刻洞察。中國時尚產業不僅需要“向前看”,運用互聯網和科技的進步力量,塑造新的商業機會。同時,我們也要向內自省,回歸傳統,因為我們有可供汲取營養的五千年文明。
這一次,是中國服裝論壇全球時裝中心文化交流行的第一站。我們不僅要探索適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更要以開放的胸懷加強交流互鑒,與世界時裝文明分享經驗,豐富世界時尚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
一花不是春,孤雁難成行。這一次,中法兩國時尚產業以塞納河為新的起點,共建面向未來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規劃發展愿景,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打造合作平臺,共同謀求聯動發展,共同引領世界時尚經濟的雁陣,飛向更加蔚藍而遼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