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絲博
扎染布、藍印花布……它們其實都有同一個名字“纈(xie)”。“纈”字大約在唐代出現,用作古代防染印花織物的統稱。
10月13日-12月12日,“絲路之纈——絞纈·夾纈·扎經染色”系列大展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古代中國、從亞洲到世界、當代藝術、染新等八個部分組成。從室內館藏的古代絞纈實物,到世界各地藝術家的紡織染印藝術品,再到室外的扎染裝置作品,全面展示了“纈”這一古老的防染印花織物的前世今生。
古代中國
在古代中國,“纈”字出現很遲,約在唐代才有“三纈”之名,用作古代防染印花織物的統稱。“三纈”即絞纈(扎染)、蠟纈(蠟染)和夾纈。
但就“纈”字本義來看,它實際上就是指絞纈一種,就是今日所稱的扎染。唐代《一切經音義》曾記載,“以絲縛繒染之,解絲成文日纈”,清楚地解釋了“纈”的本義是“絞纈”。
最早的絞纈實物約出現于魏晉時期,在甘肅敦煌佛爺廟北涼墓葬中、玉門花海魏晉墓中、新疆尉犁營盤墓地及吐魯番阿斯塔那北朝至隋唐墓葬群中均有出土,圖案亦有一些變化,但多為小點狀,也有少量網目狀和朵花狀的圖案。
對照唐代的文獻來看,這些小幾何紋的絞纈名目多見于唐詩之中,如撮暈纈、魚子纈、醉眼纈、方勝纈、團宮纈等,其中出現較多的是魚子纈和醉眼纈,也就是出土實物中最常見的小點狀絞纈。
其次是蠟染的應用。其實,蠟染最早見于印度或是中亞地區的棉布上,但到了魏晉時期,西北地區出現了以點染法點上蠟液后進行防染而成的絲織物,這種先以蜂蠟施于織物之上,然后投入染液染色,染后除蠟的方法就被稱為蠟纈。
然而在中原地區,蠟纈很快為使用以草木灰、蠣灰之類為主的堿劑進行防染印花的灰纈所代替。唐代的灰纈非常流行,在操作時常通過夾板夾持來進行二次防染,一般先將織物對折后用夾板夾持,然后施以防染劑,打開夾板,進行染色的方法得到色地白花。這種灰纈便是后來廣泛用于棉布印染的藍印花。
“三纈”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就是夾纈。夾纈之名始于唐,據《唐語林》記載:夾纈的發明者是唐玄宗時柳婕妤之妹,她“性巧慧,因使工鏤板為雜花,象之而為夾纈”。
其名也屢見于唐代史料,它指的是一種用兩塊雕刻成圖案對稱的花板夾持織物進行防染印花的工藝及其工藝制品。
夾纈中最為精彩的是多彩夾纈,其關鍵是在夾纈版上雕出不同的染色區域,使得多彩染色可以一次進行。但唐代夾纈色彩總數并不完全等同于雕板設計的色彩區域數,有時在染色時夾纈板上只雕一種紋樣,單色染色,染成后再用其他顏色筆染。
從亞洲到世界
絞纈和扎經織物(耕)同是壓縮防染和維度轉型的工藝品。維度轉型是紗與織物之間,自織物到質感形體(cextured shapes),義回平面帶有紋理的紡織品的轉型。而壓縮防染工藝這個使染料滲入布料而非僅在布面上形成紋理的方法,似乎是出自人類的本能,自發于世界不同的文明中。
在世界各地的古代與現代紡織品中,中國、日本、印度次大陸、波斯、土耳其、摩洛哥、突尼兩亞、西非、中非、南美、中亞以及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群島、柬埔寨和老撾等國,都曾發現多種以不同壓縮防染技術染山的圖樣。
在中國的絲綢之路上,考古家自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拿墓地掘出大量于公元四至八世紀以扎結(bound)法。縫絞法和雕板夾法(carved board clamp-resist)染出的紡織品。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緣且末縣出土的絞纈染品更可追溯到公元前八至二世紀,其中包括全世界最早期的,在鐵器時代用絞纈法染出的羊毛紡織品。
當代藝術
技術日新月異,當代藝術家和工藝師經過探索古代技術,重新創作,藉以表達個人情感、社會及環境意識、文化價值行研發出新工藝。他們的探索,通過多種媒體,產生了多姿多彩的成果:染色,繪畫,紡織,針線縫糾,印色,激光蝕刻,移印,布料金屬涂層等等。
這些藝術家處于一個連續體的一端,與另一端的古代染色藝術相連,自這個無價之寶的文化遺產汲取靈感和技術。
本次展覽也展出了令人興奮的當代藝術和設計——時裝,美術繪畫,概念和雕塑陳述,建筑及工業沒汁,絞纈和扎經丁豈特有的自發、神秘和偶然的效果,不停地為世界各地新一代的藝術家,工藝師和設計師引發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