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大木
菌落逾越有麻煩
◎ 羅大木

在我們身上,大約有500~1000種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數量大約是100萬億,足足是我們體細胞的10倍,然而我們大多數時間不都是挺健康的,和它們和平共處么?
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每一種微生物都找到了和人類共生的方法。然而,一旦它們沒有呆在人體內最舒服的區域,人就會生病。
例如最著名的大腸桿菌,顧名思義,它附生在在人的大腸內,數量是腸內細菌的1%左右。在子宮內的嬰兒,可以說是最純粹的人類,他是無菌的。當母親分娩,自然生產的嬰兒就會沾上母親體內的微生物,而剖宮產的嬰兒,則接受了第一個接觸他的護士雙手饋贈的細菌。幾個小時后,它們就會通過嬰兒的進食在腸道內安家了。從出生到三歲前,孩子腸道內的細菌群落會發生幾次大的變化,到了三歲左右,成熟的腸道生態環境就會形成。
在一般情況下,大腸桿菌是安分守己的,它在腸道內不僅能夠生成維生素K,還能夠維持腸道的環境相對穩定。要是吃下些帶有害細菌的東西,大腸桿菌還會圍攻它們,讓它們在腸道內沒有落腳之地。只要有害細菌帶來的不是“大殺器”,大腸桿菌就可以代替人體免疫系統履行維和義務。
倘若大腸桿菌轉移到了別的地方,或是人體免疫力水平長期低下,它們就會興風作浪、迅速繁殖。它們喜歡轉移到泌尿系統,造成泌尿系統的內源性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等。身體被大面積燒傷后,大腸桿菌還會進入血液,造成全身性敗血癥。
在身體之外,有一種我們熟知的細菌——葡萄球菌,常見的亞型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長期定居在皮膚表面,在臥室里也是常客,尤其是在與我們身體接觸得較多的地方,比如門的把手、手機、遙控器、床單等。表皮葡萄球菌的兄弟金黃葡萄球菌是大名鼎鼎的感染殺手。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僅因為受了外傷住院,結果幾天以后傷口以外的地方也被感染了,這都是拜金黃葡萄球菌所賜。如果碰上的是耐藥性菌株,那么目前所有的抗生素都對它束手無策。
然而,醫學家們把表皮葡萄球菌劃作人體正常菌群的一部分,認為一般情況下它們都是與人體共生的,不產生致病性。當其黏附在植入性的醫療器械進入人體組織時,它會對抗生素和免疫系統產生較高的耐受力,很難被清除,從而造成感染。
越來越多新的科研成果在刷新我們對自我和個體的認識,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個超級動物園似的超有機體,里面生活著各種不同的菌落,體內各個菌落只有在各自的部位才會相安無事,而偷越雷池邊界的菌群將給身體這個大動物園帶來數不清的麻煩。
(摘自《女性天地》2014年第11期 圖/朱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