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 玲
公筷與杯子
◎ 柯 玲

到牛津大學語言中心上班的第二天,我發現茶杯突然不見了!悶頭尋覓一圈,最后居然在廚房的柜子里看到了。
我本知道廚房里有很多茶杯,單和我杯子一樣的就有五只。為了便于區分,我特意在杯耳上扣了個小小的中國結。
沒想到,在第三天的早茶會上,我看到電腦工程師馬丁正若無其事地端著我的杯子喝茶,紅紅的中國結蕩來蕩去。之后,我干脆隨身揣個旅行杯,用過就徑直塞進挎包。當然,后來我不斷看到中國結杯子被不同的人端著,我終于明白:英國人雖按照分食制用餐,卻采取混杯制喝茶。
十幾年前,我曾接待過一位留洋學者。招待宴會上,學者突發感嘆:“國人始終頑固不化地堅持聚餐制的不良習慣,這很不衛生!”學者建議服務員上菜時順便加一雙公筷或母勺。領導立馬讓人加了雙公筷,并連聲稱贊:“這個主意好,既衛生又文明!”領導還豎起拇指說:“西方人就是比咱懂衛生,講文明!”公筷來了,但好笑的是,公筷不斷被無心地據為私有——總有人用公筷夾了菜直接入口,或者用完公筷忘記放回原位,一旦意識到了就驚慌失措,連聲道歉,于是再換上一雙公筷;更有堂而皇之地將私筷伸進菜碗者,幡然醒悟時進退維谷、手足無措。不過,盡管海歸學者一直覺得不夠衛生,但席間氣氛十分融洽。期間,服務員馬不停蹄地換了N次公筷。
在我的英國房東家,餐桌上沒有餐巾紙,總是蒙著傳統的小碎花桌布,給人的感覺溫馨又清新。她家的桌布一兩周才換一次,上面常常沾滿面包屑以及各類醬品。不管怎么說,這是飯桌,有一次開飯前,我看到房東的大女兒將一雙污跡斑斑的高幫皮鞋放在桌上,和那一盆新鮮水果以及典雅的青花瓷餐具為伍,我差點傻眼了。可人家愣是說說笑笑地在餐桌上將那雙風塵仆仆的高幫鞋仔細擦了一遍,因為次日還要去法國做校際交流。鞋是干凈了,但這樣擦鞋是否有點不太衛生?等級觀念相對薄弱的西方人,上下尊卑之間沒有森嚴的壁壘,鞋子上桌也就不難理解了。可見,這不是干凈與否的問題了,而和人的思維方式有關。
文明本來就只有差異,而無高下。在我們的文化中,鞋子上桌難以想象,正如看到在中國的老外將痰盂放在灶臺上盛放湯勺、飯鏟等一樣,中國人覺得不可思議,外國人卻處之泰然,但不能說人家這么做就不文明。如果學會了尊重差異、欣賞差異,我們的生活中就會有更多樂趣。
(摘自《上海采風月刊》2014年第9期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