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市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公司,其股票發行面向的對象是作為潛在投資者的廣大公眾,因而對其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更高,尤其是可靠性要求。然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越來越普遍,并嚴重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因此,本文通過分析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危害,論述其造假動機,提出解決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策略。這對于維護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以及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動機;防治策略
一、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危害
1.誤導信息使用者決策。投資者需要依據財務報表做出正確的投資判斷,這必然需要財務報表信息真實可靠,若上市公司進行會計造假,則會計信息不真實可靠,那么投資者則不能準確評估風險和報酬,作出錯誤的投資決策,若上市公司完全扭曲會計信息,或將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
2.阻礙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會計造假將嚴重損害中小股東利益,中小股東是最大的資本與證券市場參與主體,如果中小股東的利益受損,其投資熱情將降低,這對資本市場發展是很不利的。
3.舞弊行為導致管理紊亂。上市公司高層管理者為了進行會計造假,必然會鉆制度的空子,或者直接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這必然會造成管理紊亂,制度形同虛設,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就為公司內部有異心的員工提供了經濟犯罪的空間。
4.社會資源配置無效,降低資本利用效率。由于資本的趨利性,資源總是流向經營績效好的企業,而虛假的會計信息使投資者無法正確識別出真正的高質量公司,從而使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二、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動機分析
當上市公司既有主觀上會計造假的需要,又存在客觀上會計造假的條件時,才會肆無忌憚的進行會計造假行為。
1. 從主觀角度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動機是利益驅動,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控股股東利益驅動的造假行為。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高層管理者自愿造假,一種是控股股東指使高層管理者造假。在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往往是一股獨大,董事會完全由控股股東把持,并向高層管理施壓,使高層管理者完全受其擺布,控股股東迫使他們做出會計造假行為,即會計造假的第二種情況。控股股東會計造假的動機有:1、為了獲得上市資格而進行會計造假。有些公司為了上市,卻又達不到上市標準,只能粉飾財務報表;2、為了增發股票或獲得配股資格進行會計造假。這兩種動機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從資本市場"圈錢",實現控股股東利益最大化。
(2)高層管理者利益驅動的造假行為。隨著現代公司制度逐漸建立,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所有者委托職業經理人經營公司,并且對所有者負責,即表現為對公司經營業績負責,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但由于天然的趨利避害動機,職業經理人往往會不顧股東權益,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但為了向股東和廣大公眾有所交代,并獲得高額薪酬,他們則需要粉飾財務報表。
2.從客觀條件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動機是制度與法律存在缺陷,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上市公司治理機制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指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班子組成的公司內設機構,而公司治理機制是一套關于利益相關者的制度安排,其保證利益相關者之間實現權責利的均衡。而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機制還不健全,單從股權結構角度來看,無論上市公司是均為小股東還是存在一股獨大的控股股東,這樣的股權結構安排都是不合理的,都會為會計造假提供可能。
(2)法律制度不完善,造假收益與成本不對等。一方面,我國的《公司法》等法律制度還不健全,在很多事務方面還存在法律空缺,上市公司完全可以避開法律進行會計造假而不被發現,另一方面,我國法律對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懲罰力度遠遠不夠。例如,目前《會計法》中對違反會計法規的單位最高經濟處罰是10萬元,對具體責任人的最高處罰是5萬元。因此,當造假收益遠遠高于造假成本與風險時,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成為必然。
三、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防治對策
1.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機制。(1)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一般情況下,合理的股權結構為存在三個相對勢均力敵的大股東。這樣既能防止一股獨大的控股股東權力過于集中,從而凌駕于董事會與監事會之上,也能避免上市公司均為小股東而產生內部人控制現象。
(2)完善公司內部監督機制。針對當前企業內部唯一專對董事會和經理層監督的職能部門-監事會形同虛設的現實情況,應采取有力措施促進監事會監督作用的發揮。
(3)完善職業經理人績效評估制度。為了防止職業經理人趨利避害的行為,應完善職業經理人績效評估制度,使其與上市公司股東利益目標保持一致,實現所有者與代理人之間權責利的均衡,從而促成雙贏局面。
2.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提高造假成本與風險。用完善的制度制約誠信的缺失 ,法律法規建設需令人望而生畏,不敢造假。首先,將上市公司會計造假責任追究到人,完善責任負責人制度。其次,加大對會計造假的處罰力度,提高造假成本。再次,有關部門應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一旦發現會計造假行為,絕不姑息,起到殺雞儆猴之效。最后,完善民事賠償制度,對于因會計造假做出錯誤判斷而蒙受損失的投資者,應對其進行賠償。
參考文獻:
[1]左志民,李明輝.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原因及對策研究[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4.
[2]李佳.淺議會計造假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新財經,2010,11.
作者簡介:韓冰瑩(1992.01- ),女,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山西財經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研究方向:市場營銷、品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