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遠收
摘 要:混凝土出現裂縫,會降低結構物的耐久性,嚴重者可導致結構物的破壞,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對混凝土裂縫的分析、防治及處理非常重要。
關鍵詞:混凝土;裂縫;防治;處理
裂縫是混凝土施工中常見的質量通病之一,也是影響結構物使用性能、降低結構物安全性、耐久性的重要原因,導致混凝土成品出現裂縫的成因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類。
1 鋼筋銹脹裂縫
鋼筋銹蝕產生膨脹,與混凝土發生分離,導致鋼筋受力面變小,同時與混凝土的握裹力減小,從而導致結構物的整體承載力和耐久性降低。
產生原因:(1)鋼筋原材在施工時已經銹蝕嚴重或除銹不到位;(2)鋼筋骨架綁扎不牢固,或是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因施工干擾造成骨架變形,導致保護層厚度降低;(3)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夠,鋼筋周圍混凝土堿度降低,過早產生銹蝕;(4)混凝土震搗不均勻、不密實,出現蜂窩、麻面或空洞,導致鋼筋銹蝕;(5)在沿海及其他強腐蝕地區,未采取防腐措施;(6)混凝土配合比中未限制含氯的外加劑的使用,使鋼筋表面氧化膜破壞,從而產生銹蝕。
防治措施:(1)銹蝕嚴重的鋼筋不得使用,澆筑混凝土前對銹蝕的鋼筋進行除銹處理;(2)鋼筋骨架綁扎時要穩固牢靠,澆筑混凝土時避免踩踏鋼筋骨架,確保不變形;(3)設置足夠的鋼筋保護層墊塊;(4)施工時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振搗要密實、均勻,不得出現蜂窩、麻面、空洞。(5)腐蝕較強地區加大鋼筋保護層厚度,確保水泥混凝土的密實性;(6)嚴格限制使用含氯鹽的外加劑用量。
2 堿骨料反應裂縫
堿骨料反應產生膨脹,使混凝土出現裂縫、崩落,進而誘發鋼筋產生銹蝕,降低結構物的承載力和耐久性。
產生原因主要有:(1)混凝土的骨料堿活性超標;(2)外摻劑及水泥中的堿含量未進行嚴格控制;(3)施工控制不嚴,混凝土中混入石灰等堿性雜物。
防治措施:(1)施工前對骨料進行堿活性檢驗,采用對工程無害的骨料;(2)對水泥及外加劑的堿含量嚴格加以控制,并對混凝土做好防水隔離;(3)做好集料分類堆放與管理,嚴防混入堿性雜物等。
3 溫度應力裂縫
外部環境或結構內部溫度變化較大,溫度梯度過大,結構內部溫度分布不均勻,使混凝土內部產生溫度應力裂縫,引發鋼筋銹蝕,從而降低結構物的承載力和耐久性。
產生原因:(1)配合比不當,水化熱過大造成結構物內外溫差過大;(2)預埋件的焊接方式不當,造成局部高溫形成裂縫;(3)外界溫度變化較大時拆模時間過早,或拆模后養護措施不及時;(4)養護措施不到位,高溫季節沒有足夠的散熱、降溫措施,低溫季節保溫措施不力,導致構件溫度變化較大或過快從而產生裂縫。
防治措施:(1)盡量選擇水化熱低的水泥品種,限制水泥單位用量,降低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溫度,降低內外溫差,必要時采取內部散熱措施,或采用薄層連續澆筑以加快散熱;(2)應選擇合適的焊接方式對預埋件進行焊接,避免混凝土局部溫度過高;(3)外界溫度變化較大時延遲拆模時間,拆模后及時采取養護措施;(4)夏季應及時覆蓋草袋、麻袋或土工布并灑水養生,保證濕潤,避免暴曬。蒸汽養護或冬期施工時應加強對溫度升降速率的控制,盡量減小溫度升降速率,避免混凝土內外產生較大的溫差。
4 收縮裂縫
混凝土表面的收縮受到內部混凝土及鋼筋的約束,變形不均勻,從而產生內部拉力,在混凝土表面出現不均勻、無規律的細小裂縫,縱橫交錯,使有效保護層厚度變小,降低結構物的耐久性。
產生原因:(1)配合比設計不當,水灰比過大或水泥用量偏大,導致混凝土收縮過大;(2)混合料的配比不符合要求,未能根據砂石料的含水量及時調整施工配合比;(3)施工工藝控制不嚴,過振、拖振,使粗細骨料分離,混凝土強度不均勻,收縮變形不均勻而產生裂縫;(4)混凝土收光時機不當;(5)養護措施不到位,混凝土表面水分散失過快。
防治措施:(1)優化混凝土配合比,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2)每天施工前都要對砂石料含水量進行檢查,根據含水量變化及時調整施工配合比;(3)混凝土澆筑前進行技術交底,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施工,改善混凝土振搗施工工藝,加強混凝土振搗施工過程控制;(4)掌握好混凝土收光時機,在混凝土接近初凝前完成;(5)對新澆筑的混凝土要及時采取有效的養護措施進行保濕養生。
5 施工裂縫
在結構物澆筑、制作、脫模、運輸、堆放、拼裝及吊裝過程中,因人為因素造成施工質量問題,從而產生裂縫,降低結構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產生原因:(1)混凝土攪拌、運輸時間過長,坍落度損失過大,澆筑后混凝土收縮過大;(2)施工工藝不規范,分層或分段澆筑時接頭處理不到位,新舊混凝土及施工縫之間出現裂縫;(3)模板剛度不夠或模板沒有固定穩固,施工時產生變形、跑模等;(4)地基承載力不夠、支架預壓不足或剛度不夠,施工時支架產生變形;(5)拆模過早,混凝土強度不足,構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載作用下產生裂縫;(6)成品構件堆放不規范,運輸、拼裝或吊裝時受到碰撞,或吊裝點位置不當從而產生裂縫。(7)未按設計預留足夠的間隙,構件因溫度變化產生裂縫。
防治措施:(1)嚴格控制混凝土攪拌時間,并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混凝土運輸時間,防止混凝土坍落度損失過大;(2)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混凝土接縫的處理;(3)選用剛度符合要求的模板,并固定牢靠;(4)支架基礎要處理好,施工前對支架預壓充分,待支架沉降穩定后進行施工。選用剛度高的支架;(5)嚴格控制拆模時間,在混凝土達到規定強度后再拆模;(6)構件按規范要求進行堆放,運輸及吊裝過程中應避免顛簸、碰撞;(7)按設計或規范預留構件熱脹冷縮變形的空間。
6 冷縫
一般在兩次混凝土澆筑的結合面處出現,它降低了混凝土的整體強度,降低了結合部位的抗滲性能,從而降低結構物的承載力和耐久性。
產生原因:(1)在施工過程中出現間斷,前面澆筑的混凝土已經初凝后,再澆筑后面的混凝土;(2)澆筑上層混凝土時,振動器未插入到下層混凝土,結合面處混凝土振搗不好,使前后混凝土聯結處出現一個明顯的分層。
防治措施:(1)施工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盡量做到一次性澆筑整個構件,避免澆筑間斷;(2)若必須分層澆筑,應保證澆筑的間斷時間小于前層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振動器要插入到下層混凝土中,或是在混合料中加入緩凝型外加劑。
在以上幾類裂縫中,前三種裂縫對構件的質量影響最大,而且對結構物造成的缺陷幾乎無法挽回,所以在施工中應重點考慮和防范這些不良因素。后三種裂縫對構件的影響雖然較小,但是只要針對這些裂縫產生的成因認真分析,提前做好施工預防措施,就能最大可能的減小或消除這些質量通病。
參考文獻
[1]交通運輸部工程質量監督局.高速公路工程質量風險預控手冊(混凝土橋涵分冊)[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