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小孫
浦東,這個在所有人眼里已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對劇作家胡永其來說,則是一片充滿誘惑并時時激發靈感的創作熱土。今年三月在浦東成功舉辦的“劇海弄潮 永樂其中——胡永其戲劇創作成果展演”便是對這位筆耕者三十多年戲劇創作的肯定。此次展演包括八個劇目,涉及戲劇多個門類:大型滬劇選段、獨幕話劇、滬劇小戲等,參演的演員也都是響當當的名角:陳甦萍、方佩華、王勤等,滬劇表演藝術家馬莉莉也特地前來祝賀。
大型滬劇《宋慶齡在上海》獲中國第五屆“映山紅”戲劇節編劇一等獎;大型滬劇《濱江情緣》展演于2003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小品《水晶心》、《雨中有支歌》奪得中國群文最高獎“群星獎”的金獎和銅獎;小品《看風水》獲“中國人口文化獎”銀獎;此外,其作品更是多次獲得上海市“優秀新人新作獎”和浦東新區區級獎項。這些年,胡永其共創作了十八部大戲和二十多個小戲小品。面對這樣的成績,胡永其卻十分謙虛溫和,或許,這也歸因于他曾經的夢想與經歷。“文革”時期,胡永其離開上海,插隊到江蘇高郵農村。后來,他考上師范學校,正如他所說的“文學,是我的一個夢”。喜歡文學的他進入學校學習猶如餓漢撲到面包上。也正是那時,他的戲劇夢得到了啟蒙。從師范畢業后他被分配到高郵市文化劇目創作室,此后他接連創作9部大戲,部部被搬上舞臺或得大獎。此后,便一發不可收拾。1994年,胡永其調回家鄉上海,在閔行從事群文工作。1999年,帶著“中國第五屆‘映山紅戲劇節編劇一等獎”的榮譽光環,他作為人才被引進到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自此,便開啟了胡永其戲劇創作的黃金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胡永其對于上海市文聯有著深厚的感情。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對于他的戲劇創作、作品展演都給予了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當胡永其的《濱江情緣》等戲劇作品投入排練時,上海市文聯藝術團也加入其中。正如他所說:“每個戲里都有群眾演員,也要有專業演員。”專業演員與群眾演員的互動,一方面群眾演員的熱情能夠活躍社區氛圍,另一方面專業演員的參與提高了戲劇作品的整體演出質量,同時對群眾演員來說更是學習的對象。這樣,浦東街鎮的文化團隊積極性更高了,社區居民都會參與到觀演中。
為人謙和的胡永其在談到自己創作生涯最大體會時,認為浦東給了他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各級領導給了他極大的關懷。對于接下來的創作規劃,胡永其表示將依舊不會停筆,一部反腐倡廉的滬劇大戲《情與法》已脫稿,即將被搬上舞臺;還有兩部反映浦東歷史題材的大戲也在醞釀之中;同時,“浦東女性三部曲”也被列入他的計劃表中。胡永其就這樣帶著他的“夢”繼續他“一生中的最愛”——戲劇創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