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阿蘭?迪馬爾(Alain Timar)于1983年在法國阿維尼翁(Avignon)創立“中央市場”劇院(le Théatre des Halles)并擔任藝術總監,同時從事導演、舞美和造型的工作,是法國著名導演、優秀的舞美設計師和美術家,曾獲2003年“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和2008年“法蘭西國家功績騎士勛章”。迪馬爾在國內外執導過40多部戲劇作品,不斷發掘新作家的新作品和經典作品中新的創作角度。他曾執導過多部尤內斯庫、貝克特的作品,也很欣賞捷克劇作家瓦茨拉夫?哈維爾等人的作品。
2014年,他受上海戲劇學院邀請,在表演系執導尤內斯庫名劇《皇帝正在駕崩》,該戲于6月在上海戲劇學院首演,并將于7月參加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
對于頗見過“世面”的上戲表演系學生來說,外教早已不是新鮮事,他們對每一位外教都有自己的批判性認識。學生對于阿蘭·迪馬爾(Alain Timar),這位來頭頗大的法國阿維尼翁知名導演給他們排演尤內斯庫名劇《皇帝正在駕崩》的接受過程也可謂一波三折。
“開始時有點擔心,不知道導演要干嘛”,這是一位第一次與阿蘭導演合作的演員的第一印象。不同于大部分國內導演,阿蘭一上來沒有帶領大家閱讀劇本,而是帶著大家去服裝間和道具間轉悠,并幾乎把服裝間、道具間搬空。借來的衣服和道具擺放在排練廳里,每天嘗試不同的組合,而最重要的劇本是距演出還剩兩個星期時才定下來,這讓演員們起初很擔心最后沒有固定劇本,由此也對導演工作方式產生了質疑。
在創作之初,習慣于“人物”、“情節”、“故事”的學生并不理解尤內斯庫的這部作品,他們對劇本中古代與現代,飛機大炮與宮廷禮節的并置感到非常迷惑,不知何從下手,也不知何從尋找人物感覺。皇帝扮演者王科說,自己一開始的時候一直拿范兒,試圖尋找國王的感覺,但是導演說不對,認為他在刻意地“演”;后來他又嘗試給每句臺詞加上一點搞笑的語氣詞,導演還是認為不對,尤內斯庫作品不是“搞笑”,不要把自己當做劣質的電視明星。由于找不到人物的感覺,對導演對自己都產生懷疑的情緒曾經彌漫在排練廳里。
對于這一切,導演阿蘭·迪馬爾非常淡定,他認為這是創作過程的必經之路。阿蘭喜歡將自己放入不確定的情景之中,不給自己設限,看重在過程中嘗試各種可能性,并認為人越是陷入脆弱的、冒險的境遇,越能激發真正的創造力。作為深諳尤內斯庫作品精髓的導演,阿蘭在多個場合強調尤內斯庫不是荒誕派,拒絕用“荒誕”這個定義來桎梏豐富的尤內斯庫。在他看來,尤內斯庫的寫作方式與思想都不荒誕,就是在講世界、社會與身處其中的人,是邏輯的、理性的、智慧的、敏感的。而對于導演來說,則是要發掘出經典名著與當下社會,尤其是與創作者本身的聯系。
據說,尤內斯庫這部名劇在國外都是由四五十歲的演員來演,所以這次用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中國學生來演出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畢竟劇中“死亡”的主題離他們太遙遠了,年輕的生命還沒有過類似的體驗。為了幫助學生更好進入規定情境,于是導演設計了一個戲中戲,那便是一群年輕人,出于對戲劇的喜愛,某一日溜進劇場后臺,在舞臺上排練《皇帝正在駕崩》這出戲。這樣的設計讓晦澀的劇本與學生本身的生命體驗勾連起來——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過家家”的經歷。于是,學生的任務便成為認真地在臺上“過家家”、“玩游戲”。這讓年輕的演員們放棄“扮演”的念頭,讓臺詞自然而然從心底流淌出來的。導演正是在這里打破演員對“荒誕”,對尤內斯庫戲劇、對扮演人物的思維定勢,“你們不是在演‘荒誕,你們不是在扮人物,你們演的是人生,是生活。”
對于演員來說,因為戲中戲的結構,就需要他們呈現不同人物特點以及角色“跳進跳出”的感覺,于是前期搜集的服裝道具也在此時派上了用場。為配合戲中戲,演員在舞臺上換了五次服裝,每一次換裝恰好與情節的遞進有關。而布娃娃、瑜伽球、飯勺、大針筒、釣魚竿等幾十種道具也很好地營造了尤內斯庫戲劇夢境的氛圍。演員也終于明白導演遲遲不定劇本的原因,是希望他們加入中國特色、時下流行與他們喜歡的表達方式,讓說臺詞成為交流而不是背書,于是我們聽到了愛新覺羅皇帝與葉赫那拉皇后等人“寂寞、空虛、冷”的生動對話。
誠然,這部由阿蘭導演的作品并非無懈可擊,事實上,很多觀眾在第一遍觀看時,都會被稍顯復雜的形式感,頻繁的換裝,不計其數的小道具分散注意力。然而一旦有機會第二、第三遍觀看時,卻會不由驚嘆尤內斯庫劇作的邏輯與精致,導演的處理手段,并為舞臺上的表演叫好。中國演員演外國戲,很容易在舞臺上演成“做狀”,缺乏體驗與交流。然而在這一版《皇帝正在駕崩》中,角色的內心世界,角色的獨白,角色之間的情感交流卻是能打動觀眾的,這與導演的理念及其對學生的要求自然是分不開的。
而對學生來說,從一開始對阿蘭·迪馬爾的懷疑到曲終人散時的戀戀不舍,他們最大的感動是在導演這里收獲了尊重。演員們說:“演完這個戲后,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獲便是‘有想法了,也‘敢于做出來了。”不能說阿蘭·迪馬爾帶給我們什么新的啟示,反而是他提醒了我們一些看上去簡單,實則本質,卻慢慢被遺忘的傳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