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和德

七月上旬,我應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和我的母校上海戲劇學院的邀請,專程赴滬,觀賞了學院優秀青年教師趙群的京劇專場演出,并出席關于張(君秋)派藝術的研討會。這兩項活動給我的最大收獲,是對趙群有了新的認識,可謂刮目相看。與趙群相識約有十六年,堪稱“老朋友”,其實對她的藝術經歷、藝術追求所知甚少。上海戲劇學院特為這次演出和研討,編印了一本“趙群藝刊”,題為《青春之路》,郭宇副院長親為作序。奉讀之后,深感趙群雖然年輕,其藝術生活卻相當豐富,而且胸懷大志。以此為線索,我又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擬以選擇、轉身、開拓三個概念,對趙群的青春之路作一概略性描述。
我對趙群產生過影響的是她的選擇。1998年的一個星期天下午,我去北京國際票房玩,見一漂亮的小姑娘在唱張派名劇《狀元媒》,坐在我身邊的票房主人錢江先生,還有張君秋大師的老搭檔、名小生劉雪濤先生,都對小姑娘的唱嘖嘖稱奇。唱畢,我招呼她過來交談,才知道她是天津市藝術學校的畢業生趙群,將要進天津京劇院青年團工作。我說:你去上海謀求發展吧,那里正缺張派青衣呢!錢江先生也贊成,愿出車資。沒想到,過了些日子,她父母陪著她到舍間來當面稱謝。趙先生祖居天津,到趙群已是第四代京劇人了。趙群十歲進戲校,十二歲就被校方發現有嗓音優勢,安排到張門弟子李近秋老師那里主攻張派青衣。十四歲已被吸收參加“張君秋藝術生活六十周年”慶祝活動,在開幕、閉幕式上有彩唱和清唱,從此與多位張派名家建立了長期的學習關系。十九歲那年,校方為趙群在中國大戲院舉辦了她生平第一次專場演出,劇目就是《狀元媒》。二十歲在臺灣與鄧沐瑋合演全本《秦香蓮》,引起轟動。喝海河水長大的趙群要離鄉背井,心里不會沒有糾結。還是父母促進她下決心闖上海。她是經過了兩次考核,于1999年4月,由林宏鳴總經理把她作為青年人才引進上海京劇院。
進入上海京劇院之后,幸運加勤奮,使她獲得了許多展露才華和提升自己藝術實力的機會。在劇院支持下,先后參加了三項全國性賽事:一是全國張派藝術青年演員選拔賽,45名選手參賽,趙群獲金獎(共兩名)榜首;二是文化部主辦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在130名選手中45名獲一等獎,趙群為其中之一;三是2001年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復賽211名,決賽50名,九個行當的25名演員獲最佳表演獎,其中青衣5名,趙群是最年輕的一個。趙群連連金榜題名,為劇院、為上海爭光,榮獲“上海文化新人”和“新長征突擊手”稱號,并被選為上海市青年文學藝術聯合會理事。這都表明,她在上海已經扎下根來。
在劇院里,趙群不挑不揀,無論新戲老戲,主角配角,有機會絕不放過。剛到劇院不久,就在新戲《貞觀盛事》的首演中飾鄭月娟,雖是配角,卻是引發沖突的焦點人物。作曲家高一鳴先生用張派旋律為她設計了唱腔,使她很快地把握了角色的神韻。后來又演過《曹操與楊修》中的鹿鳴女。還在現代戲《一方凈土》、《映山紅》中擔任角色。她對現代戲的人物塑造實在不適應,曽被導演罵哭過。但這個劇院的文化氛圍、創造氛圍和團隊精神,對她產生了深刻影響。她越來越明確:要在這樣的創作環境中生存,傳統的積累一定要深厚,藝術的觀念一定要更新。
為了實現第一個目標,除了深化學習張派劇目外,還要擴大對非張派的京劇傳統劇目的學習,以至由京劇擴及昆曲,她向華文漪、梁谷音、張洵澎等多位名家學習了七八出昆曲折子戲。所以趙群在劇院和媒體合辦的《梨園星光》專場演出中,既演張派拿手戲,又與上海昆劇團的青年才俊黎安合演了《百花贈劍》。“提起此劇來頭大”,它是程硯秋早年要演的《女兒心》中的一折,1958年文化部組織京劇團訪問北歐諸國,由俞振飛與言慧珠合演《百花贈劍》,請團長程硯秋指導排練。程大師排完此劇就病故了。后來言慧珠校長把此劇傳授給了張洵澎:張老師又傳授給了趙群,這戲十分珍貴。因為趙群有良好的昆曲基礎,所以在當時文化局馬博敏局長的倡導下,又與昆曲王子張軍合作排演了“京昆兩下鍋”的青年版《桃花扇》。趙群還受到臺北新劇團的特約,與李寶春先生排演了5出新戲或“新老戲”,在兩岸觀眾中留下良好印象。最近,趙群盤點了一下,她在戲曲舞臺上,傳承加原創,大大小小,一共演過了60多個角色。稱她為年輕的“老藝人”,不算過分。
為了實現第二個目標,必須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論水平,積極參加由組織安排和自己報考的各種學習。如果說,考進上海師范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和參加第四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基本上屬于組織給予的寶貴的學習機會,那么,2007-2010年攻讀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研究生,更屬強烈的深造愿望。學習期間,她還有幸參加了盧昂導師組織的兩輪國際導演大師班的“工作坊”培訓。她學的是西方表導演經驗和理論,想的是中國戲曲如何洋為中用,激活傳統。例如學習西方教授的“視點”訓練法之后,深感:“中國戲曲的程式積累,是老前輩們金字塔式藝術創作的頂部精華,其塔身的動作基礎和塔底的創作根源,因為缺乏理論總結的支撐,逐漸被我們后學者忽略丟失了。研究視點訓練,加以改進而運用到戲曲基本功的訓練上,可以減少儍練、盲練,有可能幫助我們找回已經失去的金字塔全身。”碩士畢業后,她還寫過文章,總結收獲,發表在《上海戲劇》上。
2010年,趙群突然從上海京劇院調到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從舞臺走上講臺,從演員變成教員,這個轉身,使許多親朋好友感到意外,甚至為之惋惜。我也沒有機會向她探問究竟。但我有兩點估計:一是她在劇院里會覺得有點“窩”。她是心氣很高的人,而劇院人才眾多,輪到為她打造代表作,不知猴年馬月。二是她對從事教學工作,心里不會發怵。早在轉身之前若干年,她已經在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圖書館東方講堂、上海人大京劇社等單位,做過許多講習京劇、普及京劇的工作。她是表演系、導演系雙料研究生,是充分知性化的京劇專家。對于走上講臺,用上海戲曲學院郭宇院長的話來說:“既有積累,又有能力,更有自信。”到了學院以后,她擔任《經典劇目》和《戲曲創造角色》兩門主課,能勝任愉快,還為研究生開設《戲曲程式》選修課。到學院不久,在全國同行評比中,獲得兩次優秀教師獎。她是學院里最年輕的“正高”,“年輕而又資深,成了她一塊招牌”。endprint
這次趙群在學院和上海劇協支持下,舉辦《青春路》個人專場演出以及召開張派藝術研討會,可以說是趙群面向未來,開拓進取的一個積極信號。對此,我有三點解讀。
(一)堅守講臺,又要適當兼顧舞臺。專場演出用了《狀元媒·宮中》、《玉堂春·三堂會審》兩出唱工重頭戲,再加一出新劇《團圓夢》(可稱《大豋殿》后王寶釧的難眠之夜,還不夠成熟,表達了趙群的創新意向),是向觀眾表示:我仍是一個走在“青春路”上的實力派演員!看了這場戲,不能不承認,趙群的唱工,在同輩青衣中是少有的好!當時,我還想起兩年前蕭雅文化公司成立十周年晚會,內有一出《沙家浜·智斗》,蕭雅反串胡傳魁,場上自然哄動,關棟天飾刁德一,唱得響遏行云,如此強手,也沒有“欺”了趙群的阿慶嫂,照樣掌聲陣陣。我聽見時任藝術司司長的董偉問《中國戲劇》賡續華主編:“她(指趙群)是梅花獎嗎?”答:“還沒有呢!”從表演藝術講,當了教師,自然是二線演員了,但教師不放棄舞臺,對于教學工作有很大好處。誠如郭宇院長所言:“學院一直倡導教師的藝術能力與教學能力的雙突出,這是藝術教育的特色和規律。”這種藝術能力,只有不脫離創作,不脫離舞臺,才有可能繼續增長,并給教學帶來新鮮經驗和新的活力。學生觀摩教師的示范演出,可以獲得言述知識之外的更深層的默會知識。所以我覺得,學院支持教師辦專場,支持教師藝術能力的增長,以提高教師在戲劇界的知名度,是正確的、必要的。各種評獎機制,也應公正地評價和鼓勵教師的藝術能力,將有利于新生力量的培養。
(二)以講臺和舞臺兩種形式,更有創造性地把京劇傳播到海外去。趙群依托上海戲劇學院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曾隨學院去過歐亞十多個國家推介京劇,也帶回來許多榮譽。這里,只強調一點,趙群立志要以中國京劇青衣的“好聲音”來吸引和征服外國觀眾。她在國外演出的由孫惠柱改編、郭宇導演的《朱麗小姐》,90分鐘的戲,唱腔近四分之三,其中臨末朱麗自絕時的大段【反二黃慢板】獨唱達25分鐘,其劇場氣氛,極像西方歌劇的詠嘆調,聽得西方觀眾如癡如醉。經過趙群的溝通有一位美國的杰克教授,還把張派《西廂記》成套唱腔,用在波士頓戲劇學院的教學中。趙群認為,不能滿足于讓外國觀眾只驚嘆京劇的武打技巧和華美的服飾臉譜,還要想辦法讓他們真正欣賞到京劇的聲腔之美,這才是更有深度的文化交流。她特別愿意繼續在這方面作探索、開拓。
(三)探索、研發充分女性化的京劇旦角之美。旦角是表現女性之美的。在京劇史上,旦角的輝煌,都是男性藝術家創造的,這筆藝術財富必須很好地繼承。而當下及未來的旦角扮演者多為女性(只可能有少數男旦)。如何發揮女性優勢(包括克服女性弱點),使旦角藝術獲得新的發展,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以趙群為主持人的“張派藝術傳習研究工作室”,自2013年成立以來,已舉辦過九期“旦角流派研究——名師講堂”系列講座,保留許多名師的口述史料和藝術經驗。工作室作為一個平臺,將繼續邀請名家尤其是女性名家來思考、探索、交流如何結合女性條件,揚長避短,創造出更多更符合現代文化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女性形象。羅懷臻先生在研討會上說得好:“藝術院校不應該是戲曲表演的后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戲曲表演的前沿,它不僅承擔著傳承的重任,也應承擔著研發的重任。”我記得早在2005年,也就是九年前,趙群帶著一股年輕人的銳氣,對一位記者說:“女演員拼命模仿舞臺上男人裝出來的女人,無論是唱腔還是形體,亦步亦趨,唯恐克隆得不像。新世紀年輕的女演員們,要敢于在舞臺上展示女人天然的美,使京劇的旦角之美更加女性化。”這竟成了她擔任教學工作以后的一個自覺的學術課題。這種研發工作只有結合新創作來進行,極富于挑戰性,也極有現實的、未來的意義。
在《青春之路》的尾頁,趙群寫了兩句話:“回眸前路,星光點點;立足遠眺,執教揚帆!”她沒有虛度年華,可以自豪;她的藝海揚帆,得到領導、同仁、朋友、學生的支持,充滿信心!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