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曄
上篇中,麥金托什爵士說上海音樂劇離起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主要是指兩個方面:1)市場規模;2)人才配備。市場潛力當然很有前景,很多同行已開始在尋找合適的方式來整合開發,但人才配備的現狀不太樂觀。上海是一個人才的高地,但是僅僅是指數量上夠“高”,但質量上呢?筆者數年前曾在一部國內原創音樂劇劇組中,給來自百老匯的外籍導演擔任助理,演員也都是畢業于國內知名院校的音樂劇專業,有幾位還出演過音樂劇。可排練才開始幾天,導演就說大部分演員的表演基本功欠缺,不懂得打開心靈,激發自己真實情感來表演,而是靠裝樣子來混,毫無專業院校的水平可言。我為此和部分主要演員交流,才明白原來導演說的那些基本技能如“感官記憶”(sense memory),學校里幾乎沒有認真教過,而畢業后參加的國內音樂劇演出中,也沒有導演或者指導來給他們進行這方面的提高。可見在音樂劇演員培育方面,無論是我們的專業教學或是舞臺實踐,都還落后。
音樂劇是一門在20世紀現代工業化社會中成長起來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對演員的綜合要求可能是舞臺演出中最高的:要歌唱、舞蹈和表演三項全能(triple threat),比如“哈利·波特”——丹尼爾·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2013年在美國百老匯出演經典音樂劇《一步登天之秘籍》(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without Really Trying),劇中就有大段的邊跳踢踏舞邊演唱邊表演的段落。我們這邊的教學主流是分離式的,聲樂老師可能還算精通舞蹈但是不太懂表演;表演老師可能也略懂舞蹈但不懂聲樂;舞蹈老師可能略懂表演但從來沒有學習過聲樂……這樣的教學,結果就是同學們單科成績可能都不錯,卻依然不知道在舞蹈段落該如何科學發聲,演唱時如何調整面部表情,以及如何通過舞蹈動作來表達人物角色深層次的情緒。
當然,目前大部分音樂劇教師都是畢業留校,很少有機會在真正的舞臺上實際運用技能,并積累經驗,所以這種教學現狀尚情有可原。可確也有部分人士出于私人的喜好甚至是面子,有意無意地誤導性教學。比如某市一家著名的音樂院校,數年前曾聘一位華裔教師專業授課音樂劇,只因為他偏愛百老匯“黃金歲月”(指1930年代末至1960年代中)的作品風格,便在課上說1970年代開始就“再也沒有音樂劇了”,像《劇院魅影》、《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等作品“都是垃圾”,甚至不準同學在課后自己去練習這些作品。還有前不久,另一所戲劇專業院校,請來美國的舞臺管理(Stage Management)專家開設系列講座,有一講是關于美國音樂劇和傳統話劇在表演風格上的區別導致的舞臺管理的差異,外國專家講得深入淺出,知識點相當豐富。校方為照顧英語不好的師生聽講,特意安排一位經常來往中美之間的國內資深戲劇專家來做現場翻譯,可惜他對音樂劇了解幾乎為零,于是兩個小時里,美國專家講到的一些音樂劇方面的知識內容,他都刻意“省略”,或者代之以他自己熟悉的傳統話劇的內容,甚至有時用“音樂非常優美”、“感情非常投入”這種不痛不癢的字句替換掉,實在是令人嘆息!
除此之外,由于音樂劇的音樂特性,舞臺技術上的要求相當高,布景燈光音響的協調聯動,很多情況下是精確到0.1秒級別的高精度操作,因此過去話劇或戲曲主要由各部門操作人員靠默契配合完成技術動作的做法,已經不再適應了,而是需要有舞臺監督(Stage Manager)在演出現場統一調度指揮,確保演出質量和安全??墒且驗橐皇菦]有有經驗的師資進行培訓,二是很多業內人士因為偏科或者慣性思維,對舞臺技術指標不重視,因此有潛力的人才也沒能有機會獲得必要的培養,發揮才干。
這些問題無疑都是阻礙上海將來成為中國乃至地區的音樂劇產業中心的關鍵因素,因為人才培育是產業發展的上游,更因為給中國觀眾欣賞的原創音樂劇,不可能靠完全外國團隊來制作完成。要解決這些障礙,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工作要做:首先,從業人員要端正態度。必須承認,在音樂劇方面,我們就是小學生,無論是誰,在國內戲劇界多富有盛名,都應該向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的優秀制作公司和演出場館求教,吸取經驗教訓,領會原理,才能結合本地情況因地制宜完成創作。
其次,上級主管部門要尊重藝術規律和市場力量,減少或者杜絕行政干預。從業十年來,見識過幾次僅僅因為主管部門個別人員主觀評估而導致下屬機構放棄項目的案例,相當可惜。要知道音樂劇的優勢就在于其是可以因地制宜靈活調整的,同一部戲,在西區和百老匯的演出重點是可以有不同的。況且前面已經說到過我們對音樂劇并不熟悉,那么基于這樣的知識水平做出的評估,客觀性不容樂觀,有可能扼殺了一些具有潛力的項目。
最后,在前兩個前提下,要加大中外從業人員的交流力度和頻次。目前,由于知識領域偏科的問題,導致音樂劇中外交流時,音樂領域的人找的多數偏向嚴肅音樂方向,而戲劇領域的人則集中于傳統戲劇領域;甚至為了獲取官方資源,傾向于非商業制作領域。后果就是在各自的道路上漸行漸遠。應該打破這種領域限制,讓音樂人和戲劇人,以及設計、公關、廣告、市場營銷等所有相關領域的人都能有機會結成團隊,一起發揮共同的才能力量,來建立音樂劇產業的主要結構。這一點上,筆者認為,最好的方案,就是以官方或者準官方的形式,建立音樂劇產業孵化基地,為中外團隊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交流平臺。就我參加過或者了解過的中外合作過程中,都有一個規律:前三分之二的時間里,雙方因為文化和工作習慣的不協調而矛盾頻頻,甚至發生嚴重沖突,不歡而散;當還剩三分之一時間時,大家都覺得進度緊了,可能會暫時拋下那些小矛盾,拼命趕工,結果就是推出的制作在質量上折扣不小,反響不佳,而之前的矛盾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下次再有機會合作,又是如此重復一遍,內耗相當高。而在一個不用趕進度的較為寬松的第三方環境里,各方都有余地和心情靜下來,傾聽對方的陳述,同時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增進了解,取得諒解。這樣的話,如果下次在緊張的制作進度中再度合作,雙方就可以配合更默契,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提高制作質量,和相互學習經驗技能上。這樣既保證了演出質量,又讓大家充分學到了有用的知識技能,為中國本土音樂劇打下扎實基礎,培養出真正的實干人才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