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看罷《M先生的盛宴》,大腦被作品里各種信息充斥,分析與解讀的興奮漫上心間。作為本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委約作品的青年編劇、導演,1989年出生的佟童試圖用自己的生活、經歷與思考講述一個當代的隱喻故事,雄心、勇氣與視野不容小覷。
從結構上看,《M先生的盛宴》頗似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密室謀殺案”系列。名校博士、社交名媛、時尚男、公務男、清純高中生、土豪、私企業主七個人被M先生選中,來到舉辦盛宴的高級會所。熟悉西方宗教文化的觀眾,不難看出“七個人”與《圣經》的關系;M先生則是Mankind(人類)的縮寫;而之所以選擇“盛宴”來講述這個故事,佟童稱是受了本屆“扶青計劃”的主題“進化——適應與衍變”的影響,“餐桌”讓人聯想起“弱肉強食”的“食物鏈”。某種程度上來說,“適者生存”有時也帶來人對環境的妥協及對自身的扭曲。而在這個充滿隱喻的戲劇作品中,最讓人激動不已也是阿加莎老太太力所不逮的隱喻則是由新媒體締造并破解的“密室”。
在充滿未來感設計的舞臺兩側,懸掛著手機形狀的電視屏幕,恰可以象征這個時代幾乎不可或缺的手機,觀眾關注的焦點也因而更多元。需要注意的是,現場還有一位攝像師,他會時不時拿鏡頭拍攝臺上的七個人,然后影像便從電視屏幕里顯現出來。譬如,公務男背著眾人打手機的身影就常常出現在屏幕上。求證后得知,這樣的掃拍純屬無意識,然而它卻揭示了一個重要問題,是本雅明在《攝影小史》中所說的,“只有借著攝影,我們才能認識到無意識的視像”,而這無意識的視像恰恰是我們借著“上帝之眼”(新技術)勘破的真相,人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正式失去了私密的空間,陷入“新技術”的桎梏。
在新技術支持下誕生的新媒體世界里,情況亦是如此。新媒體將人帶進了“密室”,七個人之所以被M先生選中是因為參加了M先生在微信上組織的“盛宴百人大群”。作為當下中國最流行的即時通信工具,微信同時是最重要的社交平臺,人常常會被添加到各種不認識的人的微信群里。在這網絡“陌生人社會”里,由于互相不了解身份底細,于是掩飾、表演也成了當代人交往方式的一種。恰如作品中的七個人剛登場時,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盡情地扮演“自我”,“密室”由是也成為“充滿秘密的屋室”。
M先生作為“缺席的在場者”的可能性是由新媒體技術給予的,他偷偷“潛入”七人的微信群,設置時下流行的“游戲任務”,讓每個人尋找所謂的神秘大禮。漆黑的舞臺,七盞手機燈光一一亮起,每個人的臉在手機光束的照映下變得猙獰、扭曲,人的獸性在遇到利益時被激發,上演著人到動物的“反進化論”。公務男找到神秘大禮的線索,但必須用微信賬戶掃描大禮的二維碼。新媒體在這里通過設置游戲規則,最終完成對人、對個人信息的操控。二維碼剛剛掃描完畢,期待中的大禮并未降臨,“小三”的電話卻打了進來,并最終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公務男試圖逃跑,卻發現房間四周有隱形的罩子,其他人也發現自己被困滯在“密室”之中,無法出去。而恰是在這個“封鎖的密室”中,人物關系與劇情發展發生了陡轉。
隨著公務男“小三”微信朋友圈的曝光,公務男與社交名媛的真實身份被揭示,社交名媛其實是開美甲店的美甲師,被認作規劃局局長的公務男其實是拆遷辦的科長。在被拆穿身份后,美甲師揭露時尚男在跟她跳舞時的咸豬手,看似同性戀一般的時尚男卻是好色之徒。接著,視頻里出現一個年輕女子稱博士男無非是為了留學名額而騙取他人感情的卑鄙小人。而看似清純的高中生其實是為了獲取勁爆內幕不擇手段的記者,視頻里出現了曾在微博上被瘋狂轉發的一段她不堪回首的往事——多年前為了搶新聞報道竟對掉入水中的五歲小孩見死不救。在這個“密室”里,由M先生代表的新媒體扮演了“揭密人”的角色,把這些自我表演得光鮮靚麗、有頭有臉的人物一下子打回了原形。在這里,“密室”有兩個層面的隱喻,一方面當代人依賴新媒體卻無形中被桎梏,封鎖在一個無法逃脫的世界中;另一方面,當代人以為網絡的虛擬性是安全的代名詞,覺得隱名埋姓便躲進一個“密室”。事實上,如同攝影技術揭示“無意識視像”一樣,網絡世界早已把個人無意識狀態盡收眼底,在新媒體時代,個人沒有秘密可言。
于是在這樣一個無法逃脫又沒有秘密的“密室”里,如同張愛玲小說《封鎖》里的一幕上演了,在卸下了虛榮、偽裝的假面之后,“真人”出現了,每個人都痛哭流涕地揭開了自己的傷疤。然而更為恐怖的也正是在這里——褪去了假面顯露了真身也依然扭曲的價值觀。一個離異的單身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受更好的教育便要扮演“社交名媛”嫁入豪門的理由實在無法讓人認同;多年之后,盡管常常受噩夢的折磨,記者也仍然認為在救人與搶新聞之間選擇后者是正確的。人物依然沒有解決自身的問題,而他們面對的問題是一個時代的癥候,也絕不可能靠結尾突轉的兩段正能量的表達輕易化解,這也正是為什么結尾處所有人仿佛都回歸初心、淚流滿面地哼唱《魯冰花》顯得那么突兀與無力。倒不妨將之作為一個個打向觀眾的問號,讓觀眾自己去思考——究竟是人出了問題,還是哪里出了問題?
作為一名年輕的編劇、導演,佟童對被新媒體悄悄塑形的當代社會形態有著敏銳的直感與把握,將之作為話劇作品的題材,并以吸引眼球的形式作為載體加以呈現,顯示她寬廣的視野與深厚的底蘊,實屬難能可貴。然而,在詮釋作品時,可能連佟童自己都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觸及了一個當代人最為核心的領域,因而在某些方面處理得還不夠徹底。譬如,既然用了“攝像機”,那么是否應該把它運用徹底,使它更好地傳達某些確定的信息?譬如,既然用“新媒體”說話,是否可以再把這個媒質運用得更充分一點,使它與作品中每一個人物都有“非如此不可”的聯系?畢竟揭示人性真實與假面的作品千千萬萬,但用“新媒體”來說當代人的人性、當代的隱喻故事并且說得有意思的并不多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內心強大的佟童導演開了一個好頭,卻任重道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