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健飛
摘要:為解決個案裁判的無序,走出司法能動性與法律安定性的二難困境,我國法律漏洞的填補需要探究統一的司法進路。在學理上,當前法律漏洞填補主要存在四種司法進路:原則解釋的進路;法學方法論的進路;法官續造的進路與程序主義的進路。我國日漸盛行的是一種法學方法論的進路,這種進路有其自身的局限。超越法學方法論的進路局限,我國法律漏洞填補應然重構一種“能動平衡”的司法進路。這種司法進路應具有司法哲學的統一信奉;溫和、審慎的理性裁量;動態開放的方法適用;社會后果的適度前瞻等基本品格。
關鍵詞:法律漏洞;漏洞填補;方法論;司法進路
中圖分類號:D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4)09-0109-08
一、問題的提出
凡法律皆有漏洞,司法實踐中必需面對此問題。然而在我國,法律漏洞的司法填補卻處在一種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逐步推進,社會轉型時期的矛盾糾紛大量產生,新型案件不斷增多,法院面臨著巨大的審判壓力。這些新型案件不少屬于法律漏洞案件。另一方面,我國立法又沒有認同法官造法的地位,法官無法名正言順地對法律漏洞進行“偶爾立法”。面對這份尷尬,法官對法律續造往往諱莫如深,大多采取一種回避策略,使得諸多法律漏洞只能通過各種改頭換面或“暗渡陳倉”的方式進行填補。由此,立法對法律漏洞及法官造法的漠視,無法為司法提供統一的應對策略。而各自為戰的個案裁判又加劇了法律漏洞填補的無序,助長了不公平的“同案異判”現象,使得司法的公信力飽受公眾質疑。
面對法律與現實的二元張力,最高法院試圖在不觸及現行司法體制的情況下,積極探索解決法律漏洞疑難案件的辦法。改革開放以來,最高法院于此主要采取兩種應對之策:案例指導制度與司法解釋制度。盡管這兩種辦法對于緩解法律缺失的壓力、增強司法適用的統一與及時解決糾紛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法律漏洞案件一般事理深邃,案情復雜,需要高超的司法智慧與統一的司法進路,而案例指導與司法解釋制度無法有效滿足個案需要。二者既無法為司法實踐提供統一之認識,也無法為案件裁判提供確定之規程。故而,法律漏洞案件亟需重新思考解決之道。
近年來,法學方法論日漸獲得我國學界青睞,這客觀上迎合了法律漏洞填補的統一進路訴求。盡管如此,我國法律漏洞填補的學理研究,抑或司法實務,仍然處于一種零敲碎打,各自為戰的狀況。為徹底解決個案裁判的無序,擺脫我國司法能動性與法律安定性的二難困境,我國法律漏洞填補迫切需要樹立統一的進路意識。也就是說,面對法律漏洞,我們不是缺乏各種填補技術與方法,而是缺乏一種統一的司法進路。填補法律漏洞需要基本的司法進路共識,以此來識別法律漏洞、選擇方法填補漏洞以及評價個案裁判等。就目前我國司法現狀而言,法律漏洞填補的進路缺失,已經成為滋生諸種亂象的“瓶頸”。有鑒于此,本文擬立足我國司法語境,梳理當前學理資源,探究法律漏洞填補的統一司法進路。
二、法律漏洞填補的司法進路理論
司法裁判主要依靠三段論的推理模式。個案裁判最終應該確定大前提與小前提,才能進行推理,尋找法律也就是確定大前提的過程。當法官依據成文法,不能確定涵攝個案事實之規則時,即存在法律漏洞。面對法律漏洞,法官不得拒絕裁判,其應然遵循某種司法進路,運用一定技術方法,來填補法律漏洞,獲得個案的裁判規則,此即謂法律漏洞之填補。由此,遵循不同司法進路對于如何填補法律漏洞,達致具體裁判結果,影響甚大。所以,中西諸多司法賢哲對此多有論述。然諸家理論旨趣不同,立場各異,其進路思考也就大相徑庭。概而言之,關于法律漏洞的司法進路研究,學界主要存在如下理論分野。
1.原則解釋的進路。就法律漏洞填補而言,在當代法理學中,德沃金的法律原則理論無疑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德沃金的原則理論得力于與哈特的規則論論戰。在哈特看來,法律體系的主要構成要素是法律規則,包括初級規則與次級規則。當抽象規則涵攝特定的具體情況時,總會存在確定性的核心以及值得懷疑的邊緣。所有規則都有模糊的邊緣或者“開放性結構”(opentexture)。規則的這種性質,使得法律必然存在部分不確定或不完整,因而需要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以填充法律漏洞。哈特的這種觀點受到德沃金的猛烈批判。在德沃金看來,疑難案件即使沒有法律規則,也就是法律沉默之時,法官并非必然享有自由裁量權。法律除了規則之外,還應包括原則和政策。面對疑難案件,只要法官按照他所提供的原則理論,運用建構性的整體主義解釋方法,就一定能夠達致對法律的“唯一正解”。因而,德沃金提供的實際是一條原則解釋主義的司法進路。這條進路重視法律原則的規范作用,法官在面對規則漏洞之時,應該求助于對法律原則的解釋,以此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保障法律的客觀性與安定性。
2.法學方法論的進路。大陸法系對于法律漏洞填補一般推崇法學方法論的司法進路。這種進路研究主要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法律漏洞的分類研究,試圖精細地區分法律漏洞的主要存在形態。二是針對不同形態的法律漏洞,探究不同的填補方法。比如,拉倫茨區分法律內的法律續造與超越法律的法的續造。法律內漏洞又可再分為法律漏洞與法漏洞;開放的漏洞與隱藏的漏洞;自始的漏洞與嗣后的漏洞。不同的漏洞有著不同的填補方法。如填補開放的漏洞,主要透過類推適用的方式予以填補,而填補隱藏的漏洞,主要是透過目的論限縮的方式。其他學者如魏德士、恩吉施等也有著大致相似的分類與漏洞填補方法。受德國法學影響,我國臺灣地區學者黃茂榮教授將法律漏洞歸納為三大類:法內漏洞;無據式體系違反;有據式體系違反。而其相應的補充法律方法則為:類推適用、目的性限縮、目的性的擴張以及創造性的補充。概而言之,方法論的進路具有較強的操作性,能夠為法官裁判直接提供參考。然而,此種進路難免有“兜售”方法之嫌,它既無法應對方法的本體論追問,也面臨著方法的合法性、正當性與優先性等命題的困惑。endprint
3.法官續造的進路。此種司法進路強調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認為法律沉默之處即是法官自由裁判之時。在西方學界,凡主張法律漏洞者大多認同法官造法之地位,然司法實務界對于法官續造之權限與約束卻多有差異。比較而言,英美法系的法官具有法定之自由裁量權,無論文化傳統還是現實社會,對法官造法并無太多顧慮與擔心。法官造法主要須應對司法體制內的約束,以及對社會后果的考量。過于激進的思想如批判法學實際上很難獲得主流地位。與英美法系不同,大陸法系曾一度盛行概念法學思想,主張嚴格限制法官之自由裁量。迨至自由法學運動興起,方張揚法官自由裁量之地位。迄今為止,大陸法系雖認同法官造法,但對其仍然多加限制。對于此種進路,西方兩大法系均對法官造法進行規制,并注重探究續造方法,如探究習慣規則、法理及法律思想、判例、事物本質、利益衡量或自然法、社會法視角,等等。有些國家甚至通過立法予以明確規定。此種進路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對于法官續造之“自由度”的把握,以及論證優先采取何種依據和方法的正當性,存在相當的理論難度。
4.程序主義的進路。哈貝馬斯的商談理論對于現代社會思潮有著深刻影響。哈貝馬斯的商談理論被阿列克西引入到法律論證理論之中,近年來在我國法學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盡管尚未有人直接將商談程序的進路導入法律漏洞研究,但在法律解釋領域已有學人涉及程序主義進路。對于法律漏洞填補而言,商談程序主義的進路有著獨特的吸引力。首先,這種進路將漏洞填補的法官主體性轉向為主體間性,通過適格的合意來保障真實,不僅集思廣益,也可有效緩解法官造法之社會壓力;其次,程序主義進路可以暫時回避法律漏洞案件之實體爭議,從而達致孫斯坦所謂“未完全理論化之協議”,提升司法效率;再者,程序主義進路關注漏洞填補的理性程序,亦可對法官如何采用填補方法形成制約,防止法官自由續造之恣意,從而有利于維護法律的安定性。此種進路所不利者主要在于,法律漏洞填補若無統一理論之指導便容易走向司法庸俗化,而且,“理想言談情境”難以在現實中實現,因為理想對話需要相應的社會背景與法律文化土壤。故而,程序主義進路僅具一定的理論啟示或批判意義。
三、超越法學方法論的進路局限
盡管上述進路各有優劣,然而,我國學界更多的是青睞法學方法論的進路。此種進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近代法學方法論肇端于薩維尼,歷經不同法學流派的洗禮,法學方法論在現代法學中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邏輯推論角度來看,學界對于方法主要存在三個不同立場:反對方法論;方法論他律性自主;方法論自主。概括而言,大陸法系較英美法系更為重視方法論,因而大多認同方法論的自主地位。而在我國,雖然人們對“解釋的泛化”與“過度解釋,有所擔心,但還是對法學方法論抱有絕對信心,故而此種研究正方興未艾。不過,當下學界的這種理論取向,卻難免令人生起諸多困惑。比如,就法律漏洞填補而言,法學方法論真的是一條獲得“唯一正解”之進路嗎?當法官面對法律漏洞時,他應恪守方法論的教誨還是超越法學方法論?等等。如此,我們不得不坐而論道,審思方法論的進路問題。
1.為什么是方法?采用方法還是拒絕方法?對于方法論研究者而言,方法不過是為解決法律問題而精心設計的理性產品。方法的推介就像“王婆賣瓜”一樣,研究者的志趣旨在向法官兜售自己精心創制的方法,希望法官能夠照單全收。問題在于,與市場供求關系一樣,法官若真的接受方法,需要兩個條件成就。首先,法官迫切需要方法;其次,在與其他方法競爭之時,備選方法具有明顯勝出的理由,凡理性的法官更樂意于選擇此備選方法。
就第一個條件而言,在填補法律漏洞中,除非存在強行性規定,法官未必需要方法。法學方法論主要傾向于一種形式主義的司法哲學。可是,在一些具體法律漏洞個案中,遵從形式主義的方法論進路未必合理,法官反而更需倚重實體理論的支持。比如,近年來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胎兒的利益保護問題,一直存在法律漏洞。此種漏洞填補對于方法論進路就是一種挑戰。法官未必需要仰仗類推、目的性擴張或限縮等傳統方法,而是可能需要探究胎兒的主體資格等實體理論問題,就像美國的“墮胎案”爭議一樣。有時法官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對于實體理論的追求有著天生的好奇心,他不能被簡單設想為那種“飯來伸手”的方法“挑食者”,因為大量的法律漏洞案件往往可以檢驗法官的理論素養與創新能力,這就難免會刺激法官們理論探究的內在沖動。一句話,方法并非法官亟需的稀缺資源。
就第二個條件而言,假如法官是個理性主義的權衡者,在填補法律漏洞時,面對學者們提供的方法“盛宴”,他必然遵循如下步驟。第一步,他可能糾結于采納方法還是拒絕方法;第二步,假如他確實需要方法支持,選擇某種方法,法官應該認同某種方法的排他性理由。但是,這種理由的正當性追問確乎是關涉實體理論的。方法就像操作技藝,它可以告訴人們如何操作完成法律漏洞的填補,但它無法解決為什么是方法的理由,為什么是此種方法的排他性理由。由此可見,再嬌艷的方法之花,實際上都離不開實體理論的土壤。除非現代法官重新退回到機械司法主義的時代,將法官定位于平庸的法律售貨員,否則,方法論永遠不能代替本體論的追索,方法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等問題都必須仰賴法律本體理論。
2.應該抉擇何種方法?任何一個法律漏洞案件,它的法律意義都是開放的。規范性問題的“黑洞”并非自然現象,它不受因果律支配,也不受方法論的宰制。在現代性視野下,方法無非主體認識與改造客體的工具,它不能造次。運用方法并非追求方法的“異化”:作為工具的方法翻身成了方法主人。而且,在法律漏洞案件中,往往存在多種方法的競爭。比如,我國某公司汽車將葉某撞傷致死引起的“胎兒損害賠償案”就是此類典型案件。在該案中,法院乃是基于公正原則做出最后判決,但這種原則路徑大多數停留在一種經驗層面的司法直覺,判決并無詳細論證、展示采納公平原則的理由。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發現,該案存在諸多方法:如(1)利益衡量方法,權衡侵權方公司與受害方葉某之間的利益輕重大小;(2)類推方法,可以比照胎兒遺產繼承之規定對胎兒予以保護;(3)目的性擴張方法??梢愿鶕F有相關條款之立法目的,擴張適用該條文,填補法律漏洞,等等。面對諸如此類的案件,面對琳瑯滿目的填補方法,法官又該如何是好?法官若非僅僅展示“點菜式”的偏好,那么就得在諸多方法中仔細衡量方法的合理性,但是,他們又到哪里去尋找判斷方法優劣的標準與相關知識呢?所以,看似客觀、中立的填補方法背后隱藏的無非是法官的主觀任意性。endprint
3.方法何時發揮功能?自主論者往往過度夸大了方法的功能。而實際上,方法的真正起用需要諸多條件。一般而言,其功能之發揮有賴于如下條件的成就:
第一,統一的方法論原理構成專業知識背景,為法律職業共同體所共同遵守。這是方法論的內在約束。一方面,方法論原理有著自己的范式與體系,能夠為一般法律漏洞案件提供智識支持;另一方面,在法律職業共同體內,人們至少對方法的價值有著共同的認知,并對基本方法及其運用有著基本共識,運用方法已經潛移默化為法律人的法感與知識背景,內化的方法論才能成為法官判案時的精神支柱。
第二,方法為立法或司法解釋所認同。若立法對法律漏洞之裁判方法有著明確指引,方法則具有強制功能,這不失為一種有效發揮方法功能的可取之路。如《瑞士民法典》第1條關于漏洞填補之規定:(1)凡依本法文字或釋義有相應規定的任何法律問題,一律適用本法。(2)無法從本法得出相應規定時,法官應依據習慣法裁判;如無習慣法時,依據自己如作為立法者應提出的規則裁判。(3)在前一款的情況下,法官應依據公認的學理和慣例。但是,這種做法可能過于僵化,排除了其他方法的可能性,從而變相壓縮了法官能動性的空間。
第三,方法成為某類案件之裁判范例,具有習慣效力?;裟匪勾蠓ü儆芯涿裕骸胺傻纳皇沁壿?,而是經驗?!彼痉ń涷炁c習慣對于法官的思維定式與裁判取舍有著重要的影響。法官在長期的審判實踐中,對于法律案件會形成相對固定的思維程式或操作模式。而基于專業化分工,法官對某一類案件的處理方法更會依賴集體的共識與習慣。比如,我國法官對于法律漏洞的處理,一般有著自己模糊而獨特的固定程式:(1)法官先自己運用方法解決;(2)如有困難,遞交審委會討論決定;(3)再后,向最高法院報告等待批復。這種程式已然變成了司法范例與習慣。同樣,方法若成為司法范例,也會具有強大之生命力。
不過,倘若法學方法論不能內在地深入法官心靈,也不能外在地予以強制約束,??谭ü偎痉ㄐ袨橹晳T,那么再理性精致的方法論不過是學者們聊以自慰的文化把玩。它與司法生活永遠是“兩張皮”,不能互相交流與促進,自然不會形成學術與實踐的理性對話,也無法推進二者互動的良性循環。而在當前,盡管法律漏洞案件日漸增多,方法論功能發揮仰賴的基本條件卻遠未成就,奢談方法論的自主并無太多的實踐意義。因而,在當下中國語境下,法學方法論的功能畢竟是有限的,填補法律漏洞需要超越方法論的進路局限。
四、法律漏洞填補:一種“能動平衡”的司法進路探究
超越法學方法論的進路局限,我們又該如何探究法律漏洞的填補之道?在筆者看來,我國法律漏洞的填補應然重構一種本體理論占主導地位,而又能兼顧其他因素(如法律方法、道德倫理以及法律程序等)的司法進路。在這種進路中,既要充分發揮法官的主觀能動性,又要有明確具體之規則程序;既要具備司法積極主義的創新動力,又能體現司法消極主義的形式安定;既要發揮法律人的專業理性,又要顧及社會大眾的觀感。總之,其需要在主觀能動性與法律安定性之間,在司法與社會之間,在法官與其他主體之間,最終能夠達到多元統一、中庸和諧的司法藝術境界。這種法律漏洞填補進路可以說是一種“能動平衡”的司法進路。具體而言,這種司法進路應然具有如下基本品格:
1.司法哲學的統一信奉。從根本而言,法律漏洞的填補不是需要方法,而是需要本體理論,需要更深層次的司法哲學與法律哲學的支持。只有立足于堅實的本體理論之上,我們才能鑒別、評價乃至取舍方法。如此,于法律漏洞填補而言,我們缺乏更多的主義與思想。以美國的司法經驗為例,伴隨社會前進的是不斷創新的司法哲學:法條主義、解釋主義、實用主義乃至現實主義等等??傊?,每一個時期,乃至每一個大法官都有著某個鮮明的司法哲學或法律哲學觀。這種理論圖景保證他們的法律續造至少奠定在理性思辨基礎之上,而不是基于獨斷的方法宰制。而且,法官的方法運用必須具有深刻充分的說理論證。盡管美國的法律本體理論常常流變不居,就如同卡多佐法官所說的“法律就像旅行者一樣”,但一段時期信奉某種主導的司法哲學與法律哲學,無疑可以為法官們的漏洞填補提供相對統一的智識背景。背景越濃重,方法適用越具有說理性;背景越趨同,漏洞補充越具確定性。顯而易見,若要堅持回歸司法的中心主義,法律漏洞填補必然需要信奉統一的司法哲學,否則,“見和同解”便無法形成,法律漏洞填補必然呈現個案裁判的無序現象。
2.溫和、審慎的理性裁量。在法律漏洞填補中,司法裁量必須要有能動性,以充分發揮法官個人的創新能力,刺激其對社會生活的敏銳考察。所以,法官不得“鴕鳥式”地回避理論難題,他應該擔當起法律漏洞案件的思辨重任,他應該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信奉、堅持與發展自己的司法哲學與法律哲學。但是,另一方面,法律漏洞裁量又有著基本的德性要求:溫和、審慎與理性。一般而言,法律漏洞案件往往是疑難案件,其中可能牽系復雜的理論問題與社會后果,法官能否圓融成功的填補漏洞,需要深厚的專業素養、豐富的司法經驗以及平心靜氣的理性思辨。法律漏洞填補必須周密考量諸種法律與社會因素,法官不得偏執一端而應圓融中庸。審慎需要法官的小心權衡,防止主觀恣意,而應時常恪守內在的法理約束;而理性則需要平心靜氣的說理,它忌諱帶有濃厚我見的主觀沖動。即使法官信奉某種漏洞理論,他應該充分清楚地進行論證,漏洞填補應能經得起理性的責難與辯駁。
3.動態開放的方法適用。法律漏洞不拒絕方法,而是需要有著厚重理論支持的方法。在個案裁判中,法官應然堅持方法適用的充分說理原則。即如,基于什么理論采用此方法?此方法為何優于先例方法或其他方法,司法判決要能展示令人信服的理由。追求理論深度的方法運用,必定刺激法官的理性思考,從而造就波斯納型的學者型法官。追求理論的不斷創新,方法適用必然是動態開放的。沒有固定的理論,也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面對流動變遷的司法過程,法官自然不應老成持重,在方法論的疆域內固步自封。比如,德沃金在他的《法律帝國》一書中列舉了埃爾默的案例②。德沃金分析了格雷法官的“根據文字”來闡釋的理論以及厄爾法官的“立法者意圖”理論,然后論證了自己的基于原則的整體性解釋理論。在我們看來,盡管我們未必同意格雷與厄爾法官的理論與方法,但不得不贊嘆他們方法適用時的充分說理性。對于德沃金也是如此,除了原則論與整體解釋論,未來還會推出新的理論,適用新的方法來解決法律漏洞問題。尤其于我國法律漏洞填補而言,已經出現很多富有理論思考的案例。其需要法官進行理論追索,也需要他們隨時開啟新穎、合適的方法。endprint
4.社會后果的適度前瞻。法律漏洞案件大多有著明顯的時代特色,它需要法官及時、靈敏地把握社會現實的脈搏?;钤诋斚露嵌ǜ裼跉v史,必然要求在填補法律漏洞時,法官應對可能之社會后果進行適度考量。盡管任何法官都帶有某種形式主義的取向,如尋找確定的法條,反思先例中的原理與方法等,但形式主義并非必然排斥后果主義,而且審慎的司法有時就是表現出這種前瞻后顧式的“目光的往返流盼”。除非懶散遮蔽了法官的勤勉,法官理應拒絕墨守成規或亦步亦趨。那么,法官是否又應走到反形式主義的另一端,走向一種向前看的司法哲學如實用主義的司法哲學呢?可以肯定的是,法官是在適用法律,而非社會學家在進行政策考量。他無法拋棄相對穩定的法律規則,直接考察社會后果,他不能顛覆法官的政治身份與職業準則。所以,絕對的向后看的形式主義,抑或絕對的向前看的實用主義,都是偏頗不可取的。法官應該在堅持形式安定的原則前提下,力求從厚重的理論根基中推斷出確定的結果。除非前瞻的社會后果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理由,法官理應相對保守,保持一種溫和的能動司法姿態。但是,法官又不能閉門造車,他應該適度前瞻社會效果,他要考量適用某種理論和方法填補法律漏洞后可能引起的社會反應,考慮到其他社會主體的一般觀感,他必須將可能的社會效果納入他的裁判視野。
結語
司法是一門藝術,填補法律漏洞并無固定的范式可以遵循,它展現的只是法官應有的理論智慧與司法素養。不過,為避免將這種藝術變成粗俗亂象,我國還得正視人們對于法律漏洞案件的公平訴求,應然探究司法進路的重構之道,而不是繼續“摸著石頭過河”,過著埋頭拉車而不抬頭看路的試錯日子。尤其在當下西方司法哲學不斷翻新的時代,我們不應被動接受西方各種理論思想的洗禮,從而放棄理論思考的本土權利,拒絕探究我國法律漏洞案件曝露出的諸多深層司法理論問題。盡管我們現在無法就某種法律本體論達成一致的共識,抑或于本土的司法哲學存在眾多分歧,但并不妨礙我們摸索、分析、鑒別乃至建構某種統一的司法進路。
如此,探究能動平衡的司法進路本身就是一種擔當。其在防范法官可能的主觀恣意同時,也能為法官的理論創新提供刺激思想的機制與土壤。透過法律漏洞案件,它一方面能夠發揮法官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我國法官能夠有著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內在動力與機制保障,從而不斷提高我國司法的理性認識水平,以至推進中國本土司法理論的重構。另一方面,追求司法的能動平衡又能較好地保障法律漏洞案件裁判的安定性。它提供基本的司法理論與程序機制的約束,防止法官能動性的過度張揚,從而確保個案裁判的合理有序。一句話,面對當下我國司法理論創新疲軟、同案異判的痼疾,能動平衡的司法進路既要為司法的形而上裝上翅膀,也要為司法的形而下標示出確定的方向。
(責任編輯:楊晨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