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志
摘要:在當代關于平等主義的爭論中,問題的焦點集中于“什么的平等”。對此有三種基本觀點,即“福利平等”、“資源平等”和“能力平等”。從某種意義上說,福利平等是最流行的平等觀念,而其他的平等觀念都是在批評福利平等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從理論上看,福利平等的觀念歸根結底是功利主義的。因此,我們首先簡要討論功利主義平等的一般觀念,然后具體分析和批評福利平等的兩種模式(“總功利平等”和“邊際功利平等”),最后對福利平等給予總體分析和批評。
關鍵詞:平等;功利主義;福利:正義
中圖分類號:D0-02;D0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4)09-0129-07
一般來說,平等主義者都支持平等,反對不平等。問題在于,平等主義者關于平等的含義存在分歧:雖然他們都把實現平等視為理想,但是其平等理想所指的東西卻是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當代的平等主義理論家都不得不回答阿馬蒂亞·森提出的一個關鍵問題:什么的平等?
對于這個問題,當代平等主義存在三種基本的觀點,即“福利平等”、“資源平等”和“能力平等”。從某種意義上說,福利平等是最流行的平等觀念,而其他平等觀念都是在批評福利平等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福利平等具有一個鮮明特征:它關心的東西是財富、資源或機會在人們身上產生的影響,而不是財富、資源或機會本身。從理論上看,福利平等的觀念歸根結底是功利主義的。本文首先簡要地討論功利主義平等的一般觀念;之后具體分析和批評功利主義平等的兩種模式,即“總功利平等”和“邊際功利平等”;最后對福利平等給予一個總體上的分析和批評。
一、功利主義的平等
功利主義既是一種道德哲學,也是一種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哲學,功利主義是一種規范倫理學,為道德上的正確行為提供一種證明。作為政治哲學,功利主義是一種正義理論,主要關心分配正義。使功利(或福利)最大化,這既是功利主義道德哲學的原則,也是功利主義政治哲學的原則。
按照功利主義的原則,一種分配制度只有使功利(或福利)達到最大化,它才能夠是正義的。這種福利最大化的分配制度一般也擁有最高的效率。雖然功利主義追求福利最大化,但是它不能將平等的要求置之不理。當代是平等主義的時代。為順應時代,功利主義不僅追求福利的最大化,而且也必須追求福利的平等化。但是,從直覺經驗來說,福利的最大化與平等化是矛盾的:福利最大化意味著效率最大化,而福利平等化則通常會降低效率。如果福利最大化和平等化都是功利主義正義所要求的,那么它能夠找到一種調和兩者的方法嗎?
從功利主義者的觀點看,功利主義觀念內部隱含著調和這種矛盾的線索。功利主義的目的是追求功利最大化,而這種追求需要考慮邊際功利的問題。我們知道,無論是金錢、商品還是服務,其邊際功利是遞減的:一個人花的錢越多,每一元錢帶給他的福利就越少。當有了足夠的生活必需品,人們的支出就用在奢侈品上了。如果我手里有一元錢要送給別人,那么與送給富人相比,送給窮人會產生更大的福利。因此,一種理想的功利最大化分配應該是這樣的,即每個人得到的最后一元錢所產生的福利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每個人收入的邊際功利是相同的。這樣,從功利主義的觀點看,考慮到功利最大化之要求和收入的邊際功利遞減之事實,最好的分配在原則上就是平等主義的。
無論是追求功利(或福利)的最大化還是平等化,功利主義都面臨一個問題:所說的“功利”(或福利)是指什么?在這個問題上,功利主義者之間存在爭議。早期的功利主義者所說的功利是指“幸福”。為了防止把功利主義理解為自利的個人主義,密爾解釋說:功利主義追求的“并不是行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全體相關人員的最大幸福”。當代的功利主義者則通常把功利理解為偏好(preferences)的滿足。他們認為,“幸福”過于主觀,而“偏好的滿足”則是可以加以客觀測量的東西。在功利主義者看來,我不僅知道自己的偏好,而且也可以知道別人的偏好,假如我處在他的處境的話。那么如何對待我自己的偏好與別人的偏好?功利主義者認為,道德的普遍性要求平等待人,應當“對所有人的同樣偏好給予平等的重視”。
讓我們總結一下功利主義的平等:首先,功利主義者所說的福利(功利)是指幸福或偏好的滿足,早期的功利主義者更傾向于前者,而當代的功利主義者通常更傾向于后者;其次,功利主義者用來證明平等的東西主要是“邊際功利遞減”,他們把它看作一個明確無誤的事實;最后,功利主義平等關注的東西不是利益的分配本身,而是利益分配對于個人所產生的福利影響。
在理論上我們可以把功利主義的平等分為兩種,即“總功利平等”(total utility equality)與“邊際功利平等”(marginal utility equality)。二者的區別大致如下:首先,兩者評價平等的指標是不同的,前者的指標是總功利,后者的指標是邊際功利;其次,兩者評價事態的標準是不同的,前者參照的標準是處境最差者的福利水平,后者參照的標準是所有人的福利水平;最后,“邊際功利平等”是一個反事實的概念,它本質上是功利主義者的理論假設,而“總功利平等”則是可以觀察到的事實。下面我們分別對功利主義平等的這兩種模式加以具體分析。
二、總功利平等
“總功利平等”中的“平等”是簡單的,它意味著人們所享有的福利是一樣的。但“總功利”的概念是復雜的,它包含了各種偏好的滿足。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偏好,而每種偏好的滿足對他具有不同的價值。這些偏好構成了一個偏好體系,其滿足就是該人的總功利。因為每個人都有與其他人不同的偏好體系,而總功利平等要求這些不同人的偏好體系的滿足應該是平等的。
這樣,總功利平等面臨兩個主要困難:第一,總功利平等以功利的人際比較為前提,但是人際比較是非常困難的;第二,個人擁有各種各樣的偏好,但并非其所有偏好都是應該滿足的。下面我們將對這兩個困難加以具體分析。endprint
首先,我們來看功利的人際比較問題。要知道人們享有的總功利是平等的還是不平等的,或者要設計相應的制度以使人們享有平等的總功利,都需先進行功利的人際比較。進行人際比較,必然涉及兩個問題:第一,我們需要知道比較的東西是什么;第二,進行比較的東西必須是可量化的。
第一個問題是比較什么。如果功利主義者追求的是福利平等,那么這個問題追問的是什么東西代表福利。對此,功利主義者之間存在爭議,但大多數當代功利主義者主張代表福利的東西是偏好的滿足。如果福利是指偏好的滿足,那么總功利的計算就應該把一個人的所有偏好都計算在內。但我們知道,人的偏好是各種各樣的,要把一個人的所有偏好都計算在內,這是不可能的。
第二個問題的實質是如何進行比較。進行功利的人際比較有兩種基本方法:一種是基數比較;另外一種是序數比較。如果要進行基數的人際比較,那么人們的偏好必須是可量化的,需要用某種數量單位來衡量不同偏好的功利,以比較功利的大小。但是功利的量化是非常困難的,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不可能的。為了避開量化的困難,功利主義者一般主張采取序數的人際比較:“瓊斯偏愛結果J1而非J2,史密斯偏愛結果S2而非S1,但是瓊斯的偏愛比史密斯的偏愛更強”,從而偏好J1比偏好S2更強。雖然這種人際比較不使用數量單位,也無需計算功利,但是它只在表面上是序數的,實際上從后門偷運了基數的比較,因為它使用了偏愛強度的單位。
其次,偏好本身是否應該滿足也是一個問題。人是各種各樣的,他們有不同的偏好,而按照福利平等的觀念,雖然這些偏好是各種各樣的,但是它們應該得到同樣程度的滿足。然而,有兩類特殊的偏好滿足會引起人們的質疑:一類是令人反感的偏好,比如說某個人有虐待狂的偏好,讓他最高興的事情莫過于折磨別人;另一類是奢侈的偏好,有些人的生活離不開昂貴的消費品。后者更為常見,所以我們需要對它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讓我們假設有兩個人,其中A先生喜歡過“粗茶淡飯”的生活,而B先生每天生活離不開“山珍海味”。在他們擁有平等資源(相同收入)的情況下,A先生擁有“福利剩余”,而B先生擁有“福利赤字”。如果要實現兩人之間的福利平等,那么就需要A先生把他的大部分資源轉移給B先生。
這種資源轉移能得到辯護嗎?如果能得到辯護,那么功利主義者就能夠堅持其福利平等的觀念。如果不能得到辯護,那么福利平等就很難維持了。從直覺看,這樣的資源轉移是錯誤的。但要從理論上反對福利平等,就需要出示反對的理由。在這個問題上,福利平等面臨三種批評。
第一種批評認為,我們應該對B先生的生活進行更深入地考查,以確定他對自己沉溺于奢侈生活是否負有個人責任。如果B先生的奢侈生活是自己培養起來的或者他有意選擇的,那么他對自己的“福利赤字”就負有個人責任。如果這種生活是他早年的家庭生活造成的(他是富家子弟),那么他對此就沒有個人責任。這種觀點認為:如果他對自己的奢侈生活負有個人責任,即這種生活是他自己選擇的,那么他的“福利赤字”就不應該得到補償;如果他對這種生活不負有個人責任,即早年富裕的家庭生活培養了他的奢侈偏好,那么他的“福利赤字”就應該得到補償②。按照這種觀點,如果B先生是“富二代”,那么他就應該得到補償,因為他一出生就過著奢侈的生活;如果他是“窮二代”,那么他就不應該得到補償,因為他的奢侈習慣是自己培養起來的。這種觀點顯然沒有道理。
第二種批評的出發點與第一種批評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奢侈生活負有個人責任,那么他的“福利赤字”就不應該得到補償;如果他對這種生活不負有個人責任,那么他的“福利赤字”就應該得到補償。不同的地方在于,這種批評認為,一個人對于自己過什么樣的生活總是負有某種責任的,因為人作為道德主體具有這樣的道德能力,即形成、修改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這種道德能力意味著,一方面,過著“山珍海味”生活的人能夠修改自己的生活計劃,以減少“福利赤字”,使之適合自己的收入和財富;另一方面,過著“粗茶淡飯”生活的人也能夠根據自己的收入和財富來調整自己清心寡欲的生活,以減少“福利剩余”。因此,對于這種觀點的擁護者來說,用過清貧生活的A先生節省下來的錢來補貼不知自律的B先生的奢侈生活,以達到福利平等,這是不公平的。
從第三種觀點看,前兩種觀點都是不正確的。第一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它證明了而不是反駁了福利平等。如果一個人所過的奢侈生活是他早年的家庭生活造成的(即他對此不負有個人責任),從而他應該得到補償,那么這確實是支持了福利平等。第二種觀點也是不正確的,因為它似乎要求人們按照自己的收入和財富來調整自己的生活計劃,而如果這樣的話,那么擁有相同收入和財富的人們就會過著一樣的生活。如果一個社會都是這樣的,那么這個社會就會是單調的、沉悶的和缺乏想象力的。第三種觀點主張資源平等,即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平等的資源,這樣,無論一個人是否對自己的奢侈生活負有責任,社會都不應該給予他補償。因為這會減少其他人應該享有的平等份額,這對他們是不公平的。另外,如果這個人知道這些東西,但還是選擇過奢侈的生活,那么他就不應該得到補償,因為他不再是享有平等對待之共同體中的一員②。
三、邊際功利平等
與總功利平等不同,邊際功利平等在本質上是假設的,因為它依賴于邊際功利的假設。某種單位的功利是“邊際的”,這意味著它是在現有份額之外附加的。而這個單位的功利之所以是“附加的”,這是因為它本身產生于某種東西的再分配。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分配正義問題,即我們應該如何分配資源、機會和財富。邊際功利平等是功利主義的,因為它在分配問題上所追求的目標是功利最大化;邊際功利平等也是平等主義的,因為邊際功利的最大化意味著分配的平等。
讓我們以一個例子來解釋邊際功利平等的觀念:在一個群體里面給每個人分配蛋糕。一個人得到的蛋糕份額越大,他得到的功利也就越多;隨著他得到的份額不斷增加,他得到的功利也相應增加,但是功利增加的幅度是遞減的。功利主義的目標是功利總額的最大化,即在同樣多蛋糕的不同分配方案中,選擇功利總額最大的。由于邊際功利是遞減的,所以如果每個人的邊際功利是平等的(即每個人得到的最后一塊蛋糕所產生的功利是相同的),那么功利總額的最大化就達到了。這意味著在某種既定份額資源的分配中,平等的分配就是功利最大化的分配。endprint
總功利平等關注的東西是人們實際生活的狀況,特別是處境最差者的狀況,與此不同,邊際功利平等關注的東西則是人們需要的強度。人們有不同的需要,而且其需要也有不同的強度,邊際功利的平等意味著對所有人的需要給予同等程度的滿足。在功利主義者看來,這意味著對所有人的利益給予平等的考慮和平等的對待。
問題在于,邊際功利本質上是一個功利主義的概念。說它是功利主義主義的概念,這是指它的實質含義是“最大化”。為了說明它的這種含義,讓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有兩個人,一個處境很好(其福利為80),一個處境較差(其福利為40)。我現在有100元錢,而且我想把它給他們中的一個。基于邊際功利遞減的假設,如果我把它給處境更好者,會產生10個單位的福利,而如果我把它給處境更差者,則會產生20個單位的福利。假如我是一個功利主義者,我會把它給處境更差者,因為如果處境更好者得到了這筆錢,那么兩者的福利以及附加的福利加在一起是130,而如果處境更差者得到了它,那么加在一起的福利總額則是140。我把這100元錢給處境更差者,其目的是為了使兩人的功利總額達到最大化。但在功利總額達到最大化的時候,會產生一個附帶的平等主義后果:兩個人之間原有的福利差距是40,現在則減少為20,即他們的福利變得更平等了。
但是,邊際功利平等依賴兩個假定,而這兩個假定都是有問題的。
第一個假定是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功利函數。邊際功利平等的優點是它體現了功利最大化與平等的一致性。但是,兩者的一致性依賴于一個假定,即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功利函數。就上面的例子而言,如果這兩個人具有相同的功利函數,那么他們之間的福利差距反映了他們之間的收入差距,即處境更好者的收入比處境更差者多一倍。然而,這個假定是有問題的,人們通常并不具有相同的功利函數。因此,他們之間的福利差距所反映的東西也可能不是收入差距,而是兩個人具有不同的功利函數。比如說,他們實際上具有相同的收入,但是由于后者是殘疾人(具有不同的功利函數),所以他的處境更差。相同功利函數的假設給邊際功利平等帶來了兩個問題。首先,假如人們具有相同的功利函數,當人們的邊際功利是平等的時候,他們的總功利也是平等的,即功利最大化與平等是一致的。但是,人們具有相同的功利函數是非常偶然的,這樣,功利最大化與平等的一致也是偶然的。其次,如果人們的功利函數通常是不同的,那么功利最大化與平等就可能是相互沖突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總功利平等的觀念還是有價值的,那么邊際功利平等的觀念就沒有用了。
第二個假定是額外的資源用在處境更差者身上會產生更大的功利。這個假定也是有問題的。假設有兩個人:一個是男人,他有3套衣服;另一個是女人,她有30套衣服。假設其他情況相同,那么與這個女人相比,這個男人是處境更差者。假如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可以從某個功利主義機構那里得到一套衣服,現在的問題是,這套衣服應該給誰?按照標準的功利主義觀點,這套衣服應該給這個男人,因為他是處境更差者,這套額外的衣服在他身上會產生更大的邊際功利。但是,實際上這個男人認為自己有3套衣服已經足夠了,再多的話它們就成為負擔了。相反,雖然這個女人有30套衣服,但是她每一次出門之前都會悲嘆自己沒有衣服穿。如果把這額外的衣服給她,那么即使她是處境更好者,但還是會產生更大的邊際功利。因此,按照邊際功利平等的觀點,這套衣服實際上應該給這個女人,這樣做會達到功利最大化。就我們關心的問題來說,在這個例子中,功利最大化與平等是沖突的:要達到功利最大化,就應該把這套額外的衣服給這個女人,但是這會加大兩者之間的不平等;要縮小兩者之間的不平等,就應該把這套衣服給這個男人,但是這沒有做到功利最大化。
這兩個假定的問題本質上是同一件事情的兩面:人們是不同的,擁有不同的欲望,而每一種欲望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因為人們擁有不同的欲望,而且有些人的欲望多,有些人的欲望少,所以人們的功利函數是不同的;因為人們的功利函數是不同的,邊際功利的平等可能意味著功利總額的巨大不平等。因為欲望具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欲望是迫切需要滿足的(如治療疾病),有些則不是迫切需要滿足的(如更多的漂亮衣服),而邊際功利平等的觀念并不能區分開兩者。
四、福利平等的實質
我們的上述分析表明,福利平等在本質上是功利主義的,而且,無論是作為總功利平等還是作為邊際功利平等,它都存在很多問題。現在我們要從更宏觀的角度考察福利平等的觀念本身。從宏觀的角度看,福利平等本身由三個因素構成,即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福利主義(welfarism)和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
所謂功利主義是指,在對事態進行評價時,應該對相關各個選項的功利總和進行排序,而一個選項的功利總額越大,它也就越好。功利主義總是選擇功利總額最大的選項,簡單地說,功利主義總是追求功利的最大化。就我們關心的福利平等而言,功利主義的要求體現為福利總額的最大化,而這里所說的福利總額是指相關個人福利的加總(aggregation)。為了簡便,我們假設一個群體由兩個人組成,并且有兩種狀態。在狀態1中,A的福利為7,B的福利為8;在狀態2中,A的福利為10,B的福利為6。對于功利主義,狀態2比狀態1更好,因為在加總后,狀態1的福利總額為15,而狀態2的福利總額為16,即后者的福利總額更大。
功利主義在這里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功利主義把福利的最大化放在優先的地位,卻忽視了其他的價值(如平等)。從功利主義的觀點看,狀態2比狀態1更好,因為它的福利總額比狀態1更大。但是,從平等主義的觀點看,狀態1比狀態2更好,因為它比狀態2更平等。其次,功利主義的評價依賴于對各個狀態的福利總額進行排序,而這里的福利總額是個人福利的加總,這樣,功利主義關注的東西是加總后的總額,而既不是個人的福利狀態本身,也不是分配正義。比如說,它關注的是福利總額(16),而不是A的福利(10)和B的福利(6)。而且,在我們所舉的例子中,狀態2的分配結構與狀態1是相反的,即在狀態1中,B是富人而A是窮人(B的福利比A更好),而在狀態2中,A是富人而B是窮人(A的福利比B更好)。但是功利主義只關心福利總額,它對于分配結構是不敏感的。endprint
所謂福利主義是指,在對事態進行評價時,應該只依據相關個人的福利,而福利或者意味著幸福,或者意味著偏好的滿足。說評價的依據只能是個人的福利,這意味著它不能依據個人擁有的資源,盡管福利是由資源的利用產生的;它也不能依據其他的價值(如自由、權利和平等)。讓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福利主義:有兩個人,A是摩托車手,B是行人;在狀態1中,A(快樂、有錢、健康和心情愉快)的福利為10,而B(乖僻、窮困、有病和心情抑郁)的福利為4;在狀態2中,A駕駛摩托車出事而摔倒,他的福利由此變成了8,而B看到了這個事故幸災樂禍,其福利增加到7。按照福利主義,狀態2比狀態1在兩個方面都更好,一方面,狀態2的福利總額(15)比狀態1(14)更大,另一方面,狀態2(8比7)比狀態1(10比4)更平等。
狀態l沒有發生事故,而狀態2發生了事故,這是兩個狀態之間唯一的區別。說狀態2比狀態1更好,這意味著有事故比沒有事故更好,這顯然是荒謬的。這個荒謬的例子揭示福利主義存在兩個問題。首先,福利主義在評價事態時只考慮個人的福利,而把其他的東西都排除了。但是,其他的東西(如自由、平等和權利等)也很重要,在評價事態時把它們排除在外是沒有道理的,也是不合適的。其次,福利是資源在個人身上所產生的影響,功利主義者通常用幸福或偏好的滿足來代表福利,這樣就使福利具有了主觀的特征。正如上面例子所表明的那樣,B原來的福利為4(心情抑郁),但是看到有錢人摔倒,摔得鼻青臉腫,于是變得興高采烈,這樣其福利就增加到7。如果福利的變化是這樣的,那么它就過于主觀了。
所謂平等主義是指,當兩個事態的功利總額相等時,對于相關個人的福利(無論是總功利還是邊際功利)而言,平等比不平等要好;而且,基于邊際功利遞減的事實,與用于富人相比,同樣的資源用于窮人會產生更大的邊際功利,而這意味著資源的平等分配會產生更大的功利總額。邊際功利遞減的觀念得到了直覺的支持,比如說,對于10元錢,億萬富翁顯然不屑一顧,而當你把它放進乞丐的帽子中時,后者則會倍加感激。實際上,用邊際功利遞減來解釋平等主義,這依賴于“加總”的觀念:某一份額的資源(比如說金錢)從富人轉移到窮人,在后者身上增加的福利(功利)大于前者所減少的福利(功利),即通過資源的再分配,所有人的功利加在一起的總額變大了。
功利主義的平等顯然建立在邊際功利遞減的觀念上面。但是,如果這種平等主義以邊際功利遞減為基礎,那么它會面臨以下問題。首先,功利主義追求的東西是功利最大化,由于邊際功利遞減,從而資源的平等分配會產生更大的功利總額。在這種意義上,平等不具有內在的價值,而只是功利最大化的一個附帶后果。其次,功利主義者贊同平等,這是因為在假定邊際功利遞減的條件下,平等與功利的最大化是一致的。但是,認為兩者永遠一致,這是沒有道理的。在很多情況下,兩者是不一致的,而在這些場合,功利主義者會更傾向于追求功利的最大化而非平等。最后,功利主義者從邊際功利遞減推論出了平等主義的再分配,問題在于,即使我們承認消費品(如蛋糕)的邊際功利是遞減的,但是我們不能由此推論收入的邊際功利也是遞減的。收入的邊際功利不是遞減的:一方面,收入不僅有用于消費的功能,也有其他方面的功能,比如說某些人把他們的收入看作一種對其工作優異的獎勵,看作他們應得之價值的一種象征;另一方面,對大部分人而言,他們并不是把所有收入都用于消費,而是把相當大的一部分用于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如患病、失業、事故和養老等。如果收入的邊際功利不是遞減的,那么福利平等就失去了其最重要的基礎。
我們把上述討論總結一下,就會發現福利平等的觀念存在三個主要問題。第一,福利平等把福利當作唯一重要的價值,在平等的問題上只關注個人的福利,而不考慮其他的價值,比如說自由、平等和權利,等等。第二,由于福利本質上是資源在人們身上產生的結果,這種結果既取決于資源的性質和數量,也取決于人們自己的性質。人們的性質是不同的,有些人的生活需要很多資源,而有些人的生活只需要很少的資源。因此,無論福利是指幸福還是偏好的滿足,福利平等的觀念都過于主觀了。第三,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由于福利平等的觀念本質上是功利主義的,其平等主義建立在邊際功利遞減的基礎之上,所以對它而言,平等不具有內在的價值,而只是功利最大化的附帶后果。
這意味著:平等主義者所要確立的平等觀念不僅應該關注福利,而且也應該關注自由、平等和權利,等等;這種平等不應該是主觀的,而應該是客觀的;這種平等不僅是工具主義的,而且也應該具有內在的價值。這些考慮將會把我們引向其他的平等觀念,即“資源平等”和“能力平等”。
(責任編輯:周小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