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昶華 藍宗堅等


摘 要:比較研究了單養大宗淡水魚、單養絲尾鳠及主養絲尾鳠套養大宗淡水魚類(鯽、草魚、鳙、鰱)、主養大宗淡水魚(鯽、草魚、鳙、鰱)套養絲尾鳠四種高產無公害網箱養殖模式下所取得的產量與經濟效益。在規格相同的4個網箱(5 m×4 m×2.5 m)中分別投放相同重量的115 kg魚種,經過6個月養殖,產量上主養大宗淡水魚(鯽、草魚、鳙、鰱)套養絲尾鳠模式最高,為1 683.9 kg,其次是單養大宗淡水魚1 640.7 kg、主養絲尾鳠套養大宗淡水魚類(鯽、草魚、鳙、鰱)模式1 543.1 kg,產量最低的是單養絲尾鳠模式997.9 kg;經濟效益上主養絲尾鳠套養大宗淡水魚類(鯽、草魚、鳙、鰱)效益最好,凈利潤為23 561.6元,其次是單養絲尾鳠16 753元、主養大宗淡水魚(鯽、草魚、鳙、鰱)套養絲尾鳠模式10 259.48元,效益最差的是單養大宗淡水魚模式8 529.04元。經過比較,效益最好的主養絲尾鳠套養大宗淡水魚471.23元/m3比單養大宗淡水魚170.58元/m3的利潤高出300.65元/m3。因此,主養絲尾鳠套養大宗淡水魚(鯽、草魚、鳙、鰱)模式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絲尾鳠;大宗淡水魚;養殖模式;產量;經濟效益
絲尾鳠為鯰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鳠屬(Mystus)魚類,有白色、黃色兩個品種。白色絲尾鳠俗稱白須公,生長快,個體較大;黃色絲尾鳠分別由北京水產技術推廣站、廣州市白云區水產所先后從東南亞引進,體色、頭紋、脂鰭相對長度等與白須公十分相似,稱之為紅白須公、密斯特黃彩鯰,個體較白須公小。由于黃色絲尾鳠背部金黃色,腹部白色,在廣州觀賞魚市場上被美名為“黃金招財貓”、“金骨魚”,是一種新興的觀賞魚品種。同時,據測算黃色絲尾鳠粗蛋白高達83.59%(風干樣),氨基酸組成豐富,可以充分滿足人類的營養需求,是一種具有良好養殖前景可供食用的名優品種。本試驗旨在探索出黃色絲尾鳠增產增收的健康養殖模式。
1 材料與方法
1.1 養殖場環境
本試驗場地為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廣州綜合試驗站高效養殖示范基地-清遠市北江水產科學研究所黎溪鐵溪路口庫灣漁排基地。該示范基地位于飛來峽庫區英德市黎溪鎮鐵溪路口庫尾,水交換平穩,無污染,水深最淺時也有5 m以上,是建立漁排基地的良好場所,清遠市北江水產科學研究所在此建有2片350多格漁排,其中大部分規格為5 m×4 m×2.5 m。
1.2 試驗漁排的選擇
選擇試驗基地最普遍使用的漁排網格5 m×4 m×2.5 m,網箱網眼直徑3.5 cm。為減少誤差,選擇相鄰并排的4格漁排作為試驗漁排網箱,試驗前認真檢查網箱網格,確保無破損。
1.3 魚種放養
試驗用魚為本基地繁育的苗種培育而成,魚種規格分別為絲尾鳠5~6 cm,平均97條/kg;草魚10~12 cm,平均32條/kg;鳙10~12 cm,平均34條/kg;鰱9~12 cm,平均38條/kg;鯽6~10 cm,平均65條/kg。為確保試驗組與對照組的科學分析,4個試驗網格均放養115 kg魚種,放養條數、重量及魚種見表1。Ⅰ號網格主養大宗淡水魚(鯽、草魚、鳙、鰱)套養絲尾鳠,Ⅱ號網格單養大宗淡水魚,Ⅲ號網格主養絲尾鳠套養大宗淡水魚類(鯽、草魚、鳙、鰱),Ⅳ號網格單養絲尾鳠。
1.3 飼養管理
試驗時間6個月,從2014年5月1日開始,2014年10月31日結束。投喂時注意觀察魚體活動狀況,如發現異常則立即檢查網箱,遇到問題及時處理。魚種投入網箱試驗后前2個月每天投喂3次,分別是早上7:00,中午12:00,下午18:30,投喂量依據占魚體重5%~8%執行,早上投喂總量的2/5,中午1/5,晚上2/5。試驗后4個月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依據占魚體重4%~6%執行,分別是早上8:00投喂總量的2/5,下午17:00投喂總量的3/5。投喂餌料以市售的鮰魚專用配合餌料為主,蛋白質含量28%~30%。每個網格設2個餌料臺,防控餌料溶蝕下沉水底污染水質,也影響試驗結果。同時每個網格四周編織沉入水體25 cm的防餌料擴散的網布。
每天記錄投喂量,計算殘餌,及時調整投喂總量;發現死魚記錄總量,登記條數。
1.4 病害防治
一般絲尾鳠在飼養過程中不易得病,尤其是在養殖環境優良的環境中,發病率很小。但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切實做好以下預防措施:⑴網箱網頁清洗干凈,網衣、網布使用前用3%鹽水浸泡30 min;⑵魚種下塘前用2%的鹽水洗浴5~10 min消毒;⑶放養體質健壯,無病害魚種;⑷投喂新鮮、優質餌料,堅持“四定、四看”的投喂方法;⑸定期潑灑漂白粉等消毒水體、食臺;⑹發現魚病及時診治。發現魚病,參照《水產養殖用藥處方大全》積極治療,對絲尾鳠比較敏感的硫酸銅、高錳酸鉀、敵百蟲等藥物要慎用。
2 養殖結果
2.1 養殖成活率及產量
單養絲尾鳠網格組早期可能因為投餌不足發生彼此撕咬、摩擦,導致身體表皮感染發生潰爛病,養殖成活率只有71%;單養大宗淡水魚網格組鰱可能因為水質清瘦,養殖成活率只有59%;其他養殖模式和養殖品種的養殖成活率均在75%以上。各試驗網箱的養殖產量及養殖成活率見表2。養殖產量最大、總成活率最高的是主養大宗淡水魚(鯽、草魚、鳙、鰱)套養絲尾鳠的第Ⅰ號網格的網箱;而養殖總產量最低、成活率也最低的是單養絲尾鳠的第Ⅳ號網格網箱。
2.2 交易價格與經濟效益
根據試驗結束時成品魚的規格和大小,當年交易價格為:絲尾鳠26元/kg,鯽9.8元/kg,草魚9元/kg,鳙7.9元/kg,鰱2.3元/kg,Ⅰ-Ⅳ號網箱漁獲銷售收入分別是14 989.14元、13 759.42元、31 439.71元、25 945.4元。由于試驗魚在網箱中養殖,水電費可以忽略不計,加之只有4格網箱,人工費及網箱折舊等成本也沒有計算在內。依據購置魚種價格和消耗餌料價格計算的Ⅰ-Ⅳ號網箱養殖總成本分別是5 142.83元、5 230.38元、7 878.15元、9 192.39元。由此可知,Ⅰ-Ⅳ號網箱養殖凈利潤分別是9 846.31元、8 529.04元、23 561.56元、16 753.01元,折算成每立方米水體凈利潤分別為196.93元/m3,170.58元/m3,471.23元/m3,335.06元/m3。其中,主養絲尾鳠套養大宗淡水魚類(鯽、草魚、鳙、鰱)Ⅲ號網箱凈利潤23 561.56元比單養大宗淡水魚Ⅱ號網箱凈利潤8 529.04元高出15 032.52元,如果折算成網箱水體5 m×4 m×2.5 m,則Ⅲ號網箱比Ⅱ號網箱多產出300.65元/m3的利潤。
3 小結與討論
從上述結果看,主養絲尾鳠套養大宗淡水魚的模式效益最高。而且本試驗證明了無論是采用單養模式還是采取套樣模式,網箱養殖絲尾鳠都是可行的,且養殖效益高,利潤大,養殖前景廣闊。由于未見絲尾鳠網箱養殖的試驗報道,本試驗填補了這方面養殖資料的空白?,F將經驗總結如下:
主養絲尾鳠的網箱套養大宗淡水魚等濾食性魚類經濟效益較高。由于絲尾鳠雜食性,餌料不足時有大吃小的現象,所以單養絲尾鳠成活率較低。而混養時,絲尾鳠可以清除病殘的其他魚類,既避免了同種相殘,又可以減少病殘魚的污染和疾病擴散;同時要注意放養的其他魚種規格要比絲尾鳠稍大,以免絲尾鳠攝食其他健康魚種。
由于網箱養殖水體空間十分珍貴,在選擇套養魚種時要考慮水層的空間分布,如本試驗選擇水體上層的鰱鳙,水體中層的草魚,水體下層的鯽。水體空間有效利用的同時,也確保餌料能更充分利用,既節約餌料成本,又防控了水質污染。
相對于單一食性魚類養殖,多種魚類混養的效益明顯高于單養。本試驗中單養絲尾鳠比主養絲尾鳠套養大宗淡水魚效益差,單養大宗淡水魚比主養大宗淡水魚套養絲尾鳠效益差。
本試驗從魚種階段開始養殖,試驗時間僅為6個月,試驗結束時,只有草魚達到500 g左右,其他魚都不足500 g,所以單價相對較低。本試驗使用的鯽、鰱分別是體系培育的新品系-改良鯽或新品種-長豐鰱,他們的快速生長期均在1-2年左右。如果養殖1年,甚至2年,經濟效益將更為顯著。
經過相互比較可以看出主養絲尾鳠套養大宗淡水魚比單養絲尾鳠利潤要高出6 808.6元,即每立方米水體多產生利潤136.17元/m3,套養的大宗淡水魚中除草魚會與絲尾鳠競爭餌料外,其他大宗淡水魚只是利用食物殘渣、糞便、浮游動植物,在增加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控制水質,抑制病害的發生。主養絲尾鳠套養大宗淡水魚網箱中絲尾鳠的養殖成活率79%,而單養絲尾鳠養殖成活率只有71%,主養大宗淡水魚套養絲尾鳠網箱中絲尾鳠成活率達83%,可以看出大宗淡水魚可以提高絲尾鳠的網箱養殖成活率。至于試驗結果中單養絲尾鳠比主養大宗淡水魚套養絲尾鳠效益要高出6 493.52元,是因為絲尾鳠單價比大宗淡水魚高出2~3倍,加之試驗時間只有6個月,單養絲尾鳠造成的水質危害、防病治療藥物等費用未計算在內;從餌料系數可以看出,單養絲尾鳠為2.3,而主養大宗淡水魚套養絲尾鳠僅為1.6,另外本試驗中單養絲尾鳠網箱中絲尾鳠的死亡是魚種階段早期,如果養殖后期死亡較多,餌料系數將更高,不僅增加養殖成本,而且會造成水質的惡性循環。所以,越往后絲尾鳠單養風險越大,建議采用主養絲尾鳠套養大宗淡水魚的混養模式。因為這種模式各養殖品種間水層不重疊,食性互補,養殖全過程可以不用藥物,能真正實現健康生態養殖。
參考文獻:
[1]殷守任,姜志強,徐立蒲,等.白須公的生物學及其苗種培育的初步研究[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04, 19(1):66-68
[2] 王丹,駱小年,金廣海,等.絲尾鱯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試驗[J].水產科學,2005,24 (8):35-36
[3] 陳國權,林顯道.絲尾鱯的飼養與人工繁殖技術[J].漁業科技產業,2004(1):17-18
[4] 蘇奔明.絲尾鱯越冬養殖中水霉病的治療[J].淡水漁業, 2004,34(5):29,55.
[5] 薛晨江,田樹魁,李永明,等.絲尾鳠的馴養及人工繁殖初報[J].水生生態學雜志,2010,3(4):142-144
[6] 薛晨江,李曉雙.絲尾鳠苗種培育技術[J].科學養魚,2012(4):7
[7] 陳國權,林顯道.絲尾鳠的生物學特性和苗種培育技術[J].中國水產,2001(1):47
[8] 張玉杰,劉宗英,宋文華,等。白須公生物學及引種養殖現狀[J].水利漁業,2007,27(5):41-42
[9] 房偉平,陳振龍,鄒記興,等.密斯特黃彩鯰人工繁殖與胚胎發育的研究[J].水產養殖,2009,30(4):27-31
[10] 房偉平,鄒記興.密斯特黃彩鯰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J].科學養魚, 2010(7):10-11
[11] Eric Tytell. The Mysterious Little Fatty Fi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05 (208):ⅴ-ⅵ
[12] 房偉平,林永賀,陳振龍,等.密斯特黃彩鯰仔、稚、幼魚的生長與發育[J].淡水漁業,2012,42(2):66-71
(收稿日期:2015-02-22;修回日期:201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