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霞

摘 要:南海漁業資源豐富,可持續開發和利用南海不僅是我國漁業面臨的現實選擇,更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改革開放以后,南海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捕撈能力過剩、捕撈作業結構不合理、海洋環境污染嚴重、遠海漁業資源利用不足等諸多問題。南海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加大對近海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漁業立法執法力度,整合捕撈力量,引導開發遠海資源,同時還需要加大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加大科技投入。
關鍵詞:南海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策
我國開發和利用南海漁業資源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我國唐宋時期就有漁民遠去西、南沙海域從事漁業生產,明代遠海生產尤為盛行。近年來,隨著“六國七方”對南海領土主權的要求,使涉及南海的糾紛和沖突不斷升級,漁業資源也成為周邊國家爭奪的焦點。對我國南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有利于探討南海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1 南海漁業資源的開發現狀
南海是一個豐饒的漁場,可以劃分為位于北部大陸架水域的北部灣漁場,以及西、中、南沙礁盤區漁場。由于年平均氣溫較高,水系組成復雜,因而呈現出熱帶海洋生物區系的特性,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物種多樣性極高。
近年來,隨著南海開發戰略的興起和國民海洋意識的提升,我國對南海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呈良好的發展趨勢。南海漁業經濟總產值不斷增長,海洋捕撈產量穩定增加,漁業資源結構得以改良,海洋生態環境總體改善等,具體概況如下∶
1.1 南海漁業經濟總產值
近年來我國南海漁業經濟總產值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見表1)。
1.2 南海海洋捕撈產量
近年來我國南海海洋捕撈產量呈穩定增長趨勢。根據2011-2013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得知,2009年到2012年我國南海海洋捕撈產量分別為3 262 318 t、3 299 928 t、3 392 591 t、3 522 760 t。其中2012年相比2011年增長了384%,其捕撈產量僅次于東海,占全國海洋捕撈總產量的27.80%。隨著南海生態環境的改善及南海資源開發利用策略的深度實施,我國南海海洋捕撈產量預計將持續增加。
1.3 漁業資源結構得到改良,資源數量趨于恢復
隨著國家到地方漁業管理監督執法體系的建立,捕撈許可制度、伏季休漁制度及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區相繼設立,給南海漁業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漁業生態環境。南海區人工漁礁建設和增殖放流工作在改善了魚類棲息環境的同時,也改良了漁業資源結構,使優質資源數量得到恢復。以廣東為例,2007年,對汕頭市、揭陽市、汕尾市、惠州市、東莞市、陽江市和湛江市7個放流增殖海水魚苗的效果監測評估結果表明,總回捕率達33.6%~55.0%,投入產出比高達1∶2.84~14.33[1]。
1.4 南海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南海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開發利用南海漁業資源的前提和基礎,隨著漁民海洋意識的提高和對自身利益的關切,以及相關政策的約束和監督,我國南海生態環境得到良好改善。據《2012年南海區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12年南海區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良好,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海洋傾倒活動及海洋油氣開發活動未對鄰近海域海洋功能造成明顯影響。
其中,在海洋生物方面,通過對重點監測的河口、海灣、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評價結果顯示,處于健康和亞健康狀態的海洋生態系統分別占40%和60%,未出現不健康狀態[2]。
2 南海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南海資源開發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相對于南海區所擁有的資源特點和面臨的形勢而言,南海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如下∶捕撈能力過剩、捕撈作業結構不合理、海洋生態環境不容樂觀、遠海漁業資源利用不足,科技支撐力度不夠等。
2.1 捕撈能力過剩
捕撈能力過剩是漁業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據2012年南海區北部漁船調查結果顯示,南海三省共有海洋捕撈漁船7.90萬艘、377.25萬kW,不計港澳地區流動漁船數量,業已超出南海北部陸區和北部灣約210萬kW的最適捕撈作業量。再加上福建省和越南北部在該海區的捕撈作業,目前南海北部沿海地區的海洋捕撈能力接近最適捕撈作業量的3倍。(數據來源∶根據2013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整理而成)
2.2 捕撈作業結構不合理
我國南海捕撈作業結構極不合理,長期以來一直沿用“粗放經營”的老路。在漁具選擇中,多數漁民偏好以拖網進行作業,而拖網漁獲選擇性能最差,不僅兼捕幼魚情況嚴重,還會嚴重破壞海底地貌環境,造成漁場老化或衰退[3]。另外, 刺網在南海的分布和使用也十分廣泛,隨著作業范圍和船舶功率加大,刺網的作業網也在增大,網目也有越來越小的趨勢,雖大大提高了捕撈能力,但對漁業資源也構成了巨大的壓力。
2.3 海洋生態環境不容樂觀
雖然2012年南海區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良好,但《公報》表示,我國南海近岸海域水體污染、生態受損、災害多發等環境問題依然突出。相比2011年,2012年氮、磷等污染物入海量仍有所增加,入海排污口監測達標次數仍然較低,重點入海口海域環境狀況較2011年未見明顯改善。2012年全年共發現赤潮16次,累計面積約741 km2,次數和面積為近5年來最高[2]。
2.4 遠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不足
長期以來,南海漁業資源開發利用都是重近海而忽視外海,當然,這跟我國捕撈技術及船舶裝備水平的落后有很大關系,但這種開發模式嚴重地制約了南海漁業的發展,造成了近海資源衰竭而遠海開發不足的不良局面。
2.5 科技支撐力度不夠
在漁業生產活動中,素有“三分漁具七分技術”的說法。但我國南海捕撈大多依靠從業人員的經驗進行捕撈時間和區域的選擇,與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信息技術、助漁儀器等以科學手段指導和輔助捕撈作業還處于起步階段[4]。此外,漁具漁法落后,大多漁具均來自日本、臺灣,江浙等地,應根據南海資源特點和近海資源開發利用的趨勢,加大南海漁業科技投入,走科技興漁道路。
3 南海漁業資源可持續開發對策及建議
隨著南海北部近海資源的持續衰退及漁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要實現南海漁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對近海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漁業立法執法力度,整合捕撈力量,引導開發遠海資源,同時還需要加大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加大科技投入。
3.1 全力保護漁業環境
凡適宜于經濟水生生物生存、繁殖和生長的海洋和內陸水域均屬漁業環境。保護漁業環境的中心任務是采取措施防止、減少對漁業環境的污染,以維持漁業資源的正常生存繁殖。保護漁業環境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控制廢水污染物的濃度和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應經嚴格處理后方可排放入海;第二,有針對性地、人為的保護和改善魚類棲息環境。諸如設立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區、建設人工漁礁,人工孵化場等;第三,實行嚴格的休漁制度。規定特定時間和特定水域不得從事捕撈作業,使漁業資源得到的保護和恢復。
3.2 加強漁業立法和執法
各種形式破壞漁業生產秩序和海洋生態環境的事件時有發生,有關地方性法律法規必須不斷加以建立和完善。同時加強漁政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素質,改善管理手段,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違捕亂捕行為。表“違法必究”之決心,樹“依法治漁”之良好形象。
3.3 整合捕撈力量,引導開發利用遠海資源
以上分析得知,僅南海三省漁業開發已超過北部陸區和北部灣最適捕撈作業量,近海資源持續衰竭,但遠海開發卻遠遠不夠。引導外海漁業合理發展可從以下三方面考慮∶第一,逐步淘汰或整合小規模、小功率,低效益的漁船,建造大噸位,大功率,配備先進的新型漁船,并對運輸船和冷藏加工等設施給予扶持和補貼,積極引導漁民由近海轉向外海;第二,根據南海漁業資源的特點和現實發展狀況,在控制近海捕撈強度的同時,適度放寬外海作業漁船的“雙控”限制和休漁期限制,鼓勵漁民去遠海進行漁業生產活動;第三,加強外?;A設施建設,利用漁港整治和擴建工程淘汰功率小、效益低的漁船,以便有更多的功率指標建造適合遠洋作業的大型漁船,使捕撈壓力向外海轉移。
3.4 加大實施漁業資源增殖放流
有計劃地開展漁業資源種類的增殖放流,不僅可使資源品種結構趨于合理,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也是對已損害漁業修復的一個重要舉措。以2005年廣東陽江閘坡為例,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對閘坡捕撈日志記載的資料進行的估算顯示,5種放流魚苗待成熟時,回捕效益均超過相應投入的放流苗款,總回捕量為214.607 t, 總回捕效益為660.49萬元,是魚苗投入的12.25倍[1]。
3.5 加大科技投入,走科技興漁道路
加快漁業技術研發與推廣,走科技興漁道路,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加大對漁業科研經費的投入,盡快實現我國南海傳統海域漁業資源的綜合性考察,為南海漁業資源管理提供決策分析;第二,要將漁業科學技術納入漁業科技發展規劃,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支持,攻克一批漁船節能關鍵難題和共性技術;第三,要加快漁業節能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建立和完善漁業生產能耗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指導、規范低碳漁業健康發展[5]。
參考文獻:
[1]唐啟升.中國區域海洋學——漁業海洋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435
[2] 紀巖青,陳瑞峰.《2012年南海區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南海區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良好[EB/OL].http://news.mlr.gov.cn/xwdt/hyxw/201306/t20130605_1223197.htm, 2013-06-05
[3] 劉勁科,盧伙勝.我國海洋捕撈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水產,2005(6):74-77
[4] 岳冬冬,王魯民.我國海洋捕撈裝備與技術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15(6):20-26
[5] 黃曉南.關于發展低碳漁業經濟的思考[J].福建農業科技,2013(1):139-142
Abstract:Fishery resources is abunda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ustainable developing and exploitation of it is not only a realistic choice to the problem facing fishery industry, but a strategic necessity for China development.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fishery industr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but also there have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surplus of capturing capacity, irrational structure of working, serious environment pollution, lack of utilization of unrestricted water,etc. To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resources in South China Sea,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in aspects of promoting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engthening law enforcement, Integrating capture force, guiding fishermen to develop the unrestricted water resources,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release fish fries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fishery resourc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s;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1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