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明
近段時間,一部名為《未生》的韓國電視劇在網上引起熱議。該劇主要講述一個在大型外貿公司格子間里發生的職場故事,偏偏這樣的職場劇又被拍出了波瀾壯闊、熱血沸騰的味道。可以說,《未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它有別于通??繍矍榇婊畹捻n劇,以四兩撥千斤的態勢,贏得了超高口碑,豆瓣評分達到9.3,超過了《星你》的8.5。同時,這部劇在韓國的收視率已經高達4%,而對于有線臺TVN來說,超過3%已是非常成功的作品。這確實讓人好奇,這部廣受好評的職場劇究竟高明在哪?
反常規的職場劇
何為職場?。款櫭剂x,職場劇是以當代現實職場為背景、反映職場生活的電視劇。幾經發展,職場劇已成為一種相對成熟的類型,并且形成了幾種相對固定的模式。最常見的一種,是以現實職場故事為背景,講述剛入行的職場菜鳥是如何在職場的打磨和錘煉中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這類職場劇的內核是“成長”。其間也描述了大量職場經驗,穿插各種職場技能,并分享了關于升遷加薪、職場潛規則、職業規劃的種種知識。這方面,2010年備受關注的電視劇《杜拉拉升職記》就是相當典型的樣本。
《未生》將“成長”的主題集中體現在職場“菜鳥”張克萊身上。雖說杜拉拉是菜鳥,但她好歹是大學畢業生,并通過各種嚴格的篩選才得以進入大公司,可張克萊則連“菜鳥”都不夠格。身邊的職場新人都是從名牌大學畢業、熟練掌握幾門外語,而張克萊高中都沒畢業、也不懂什么外語,甚至上班第一天,他連復印機都不會使用;他之所以能進公司,不過是領導隔了幾層關系、做了順水人情介紹的。還有一個細節是,張克萊的媽媽告訴他,職場上的男人要有永遠整潔的領帶和干凈的手帕,所以他媽媽花重金給他買了一套最新款的高檔西服,穿上它,張克萊會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所謂“人靠衣裝”,并不是說外在決定了人的一切,但在別人還沒有建立對于你內在認知的時候,外在是首要的“名片”和“信號”。都說“細節決定成敗”,《未生》的感染力就來自于一個接一個的職場細節。
“菜鳥”也在成長。他的成長首先來自于自身的勤勉、努力和自知,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白“要踏上本來不屬于自己的路,先要證明自己”這個道理,然后去打開那扇通向那條路的門。加上他的兩個直屬上司金代理和吳科長又不吝傳授經驗,張克萊進步得很快,終于成為團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公司嶄露頭角。按照職場劇的類型模式,張克萊最后應該在職場上揚眉吐氣:或完成了某項其他人不可能完成的項目;或在某次重大危機中發揮關鍵作用,使公司轉危為安;或受到同事與領導的一致贊賞,被提拔了……
猜中過程但猜不中結果,與杜拉拉從不起眼的銷售助理升為獨當一面的人力資源經理,收入從月薪四千漲到年薪二十七萬不同,張克萊的職場生涯顯得落寞。張克萊這一合同工,成績有目共睹,但合同一到期,他還是被辭退了;韓錫律被無賴上司的種種故意刁難所困擾,無能為力;安英怡雖贏得組里同事的認可,卻深受馬部長歧視……如此的設定,《未生》顯然是反常規的。
職場人艱難的中產夢
既然杜拉拉與張克萊的職場生涯大相徑庭,那么究竟誰更契合職場新人的形象?
近十年來,各種以“職場”為主題的小說、影視作品大量涌現,“杜拉拉”能從圖書走出并發展成一個價值數億的龐大產業,其背景是以都市白領為主力的中產階層的興起。雖然目前學界對于“中產階層”的定義并不統一,指標也不盡相同,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的中產階層隊伍正日益龐大。
有研究指出,以《杜拉拉升職記》為代表的職場類型劇的走紅,根本原因在于其擊中了不少都市白領的“中產夢”:一無所有的開始,但憑借個人的努力和奮斗,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并最終過上財務自由、時間自由的有尊嚴的生活。中產階層內部也有分層,像杜拉拉那樣起步月薪四千、住出租房、每天上下班擠地鐵的新興都市白領被劃入中產階層,但那些年薪數十萬上百萬、住高檔小區、出行有名牌車的都市白領也是中產階層。確切地說,都市職場人的中產夢,就是從中產階層的最末端上升到中上游的位置。
作為一個草根,杜拉拉努力、勤懇、兢兢業業,她最終成功了;因為起點更低,張克萊面對比杜拉拉更多的挑戰,付出更多,雖也得到同事與領導認可,可最終卻被辭退了。如果說杜拉拉是為都市白領提供了一個有規律可循、仿佛觸手可及的“中產夢”,張克萊最后遺憾的離開則是澆在“中產夢”上的一盆冷水。換言之,《杜拉拉升職記》等職場類型劇呈現的是都市白領“中產夢”的華麗一面,而《未生》映射的則是“中產夢”背后的艱難。
隨著社會發展,知識成為第一生產力,專業和技術人員的人數不斷擴大,中產階層在職場中確立了優越和體面地位,并以此為傲。但另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在充分競爭的市場體系中,人力資本并非不可取代。在龐大的資本生產鏈中,多數個體只是組織中不起眼的螺絲或切片,少了你,可以在市場上迅速找到取代的人?!段瓷分校瑥穆殘鲂氯藦埧巳R到中層干部吳科長,始終處在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中,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通宵達旦趕項目也時有發生。即便如此,張克萊合同一到期,雖然領導層認為培養新人不容易,但他還是被解雇了;吳科長為人耿直,工作能力出眾,卻因為工作風格不受歡迎,被迫辭職。中產階層引以為傲的知識和技能,杜拉拉們信仰的正直、努力、奮斗,在赤裸裸的職場現實中,并不見得總是與回報相對應。尤其是吳科長的遭遇,更遺憾地說明了,與其說公司更注重你個人的努力、品德,毋寧說,公司更看重的是你為它創造了多少利益,無論獲得利益的手段是干凈的或是骯臟的。
從對《未生》的評價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職場的艱辛、白領的不易、“中產夢”不止一步之遙,職場中雖然存在著杜拉拉,但更多的是張克萊嘆息的背影。
保守的中產
當問及中產階層的第一印象時,很有意思的是,甚少人會聯想到斗志昂揚的追夢者形象,也鮮有人會將其與新潮、時尚聯系起來。人們更常講到的一個詞是“保守”,它近乎中產階層的代名詞。這或許與美國一系列反映中產階層危機的影視作品的塑造和影響有關,但歸根結底,中產階層的保守屬性有其深刻的現實根源。
中產階層雖然無法匹敵上流階層,不過它仍擁有比底層更多的資源,享受更好的物質條件,生活也更為體面。中產階層的這種“穩定”生活是由終身雇傭制所支撐,但是當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終身雇傭制面臨諸多挑戰;退一步說,即便是在經濟前景良好的時候,中產階層也得勤勤懇懇工作才能保住飯碗。在《未生》中,張克萊這樣的合同工被解雇就是隨時隨地的事,即便是工作出眾、身為中層領導的吳科長,其飯碗也不是穩固的。
一旦失業,中產階層往往缺乏從事體力勞動的能力,又面臨著房貸、車貸和供養家庭的壓力,體面生活隨之失去。吳科長失業后,還得負擔著三個小孩,只能在不起眼的小餐館送外賣。好在吳科長還能樂觀應對,但多數中產階層一旦失業往往墮入絕望,日本導演黑澤清的《東京奏鳴曲》更真切地反映了這一切??梢哉f,中產階層是“反脆弱”能力最低、最經不起風險打擊的一群人。為了保住現有的社會地位,他們必須盡量避免任何冒險,閹割種種不合時宜的沖動,這便形成了他們“保守”的階層特點:老實、勤懇、厚道、兢兢業業,同時又懦弱、平庸、循規蹈矩、忍氣吞聲、缺乏勇氣。
保守并非貶義詞,在艱難的“中產夢”之路上,這確實是最利己的選擇。但事實是,為了在競爭中獲得優勢,保守也常常異化為唯領導是從、唯個人利益是從,異化為自私、利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犬儒與投機。無數的職場厚黑學作品,都是宣揚這樣的價值觀,而在職場現實中,它確實是更多人的選擇。那么,對于《未生》中的張克萊與吳科長來說,保守是否也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未生》另一個看點在于沒有選擇保守,恰恰相反,它反抗庸常,敢于向保守發起挑戰。像吳科長,他的同期均早已升職,可他還只是一個普通的科長,其原因就在于他耿直中正的為人處世原則與那一套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職場升遷規律相背離,這條雖少有人走但卻正確的路,是他主動選擇的。在最后,如果不揭穿潛規則,他完全可以憑借機會得到升遷,可他還是選擇堅守自己的底線。
“中產夢”如此艱難,是走向保守的一極,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還是守住本心、守住原則?《未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導演很仁慈地為吳科長與張克萊等人安排了一個光明的結尾,他們幾個人合伙開了一個小小的貿易公司,并且做得風生水起。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似乎在昭告著:實現“中產夢”,也有不忘初心的方式。
顯然,這樣的結尾太過美好和浪漫,但可貴的是,《未生》敢于提出另一種可能,那就是拒絕保守與反對平庸,并且相信這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