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明

反思,已經成了凡客創始人陳年近年來的保留節目。
從2011年的公司管理層決策失誤,到2012年的品類擴張過快,再到2013年的盲目追求規模和增長率,陳年似乎總能為凡客的迷失把準脈。但經歷了三年的反思和改造,陳年還是沒能找回當初那個凡客。依然是年年虧損,只能靠融資輸血來度過危機。
那個我們曾以為會成為中國優衣庫或者無印良品的凡客,如今似乎正在成為下一個PPG。
幸運的是,在遭遇了資金鏈斷裂、拖欠供應商貨款、裁員等一系列的陣痛后,凡客在2014年初迎來了甘露——南雷軍領投的1億美元融資。這為陳年又一次改造凡客提供了資金保障。
2014年,陳年反思的結果是,向小米學習,回歸產品本質。
事實上,多年來凡客忙著打廣告,塑品牌,忙著搭建大平臺,找投資人融資,卻唯獨沒有想過做產品。凡客的高管,大多還是當年從卓越網或其他互聯網公司而來,更擅長的是互聯網運營,而來自傳統服裝行業的人少之又少。正因為這樣,凡客在對服裝生產的整個流程上都缺少足夠的控制力。于是,凡客的質量問題開始頻頻爆發,衣服縮水、變形、褪色,鞋幫和鞋面分家,甚至斷裂。
凡客一直以來想要成為優衣庫那樣的快時尚品牌,而優衣庫掌門人柳井正一再強調:“服裝就是信息本身,這種信息來自于設計,也來自于品牌本身”。凡客曾經是乘風而來,扶搖直上,但是正如陳年自己所說因為虛榮,過于追求規模和增長,讓凡客忘記了自己做好產品的本質。
拿掉互聯網品牌的光環來看凡客的產品內核,設計感、剪裁技術、科技含量甚至產品質量無一不顯得單薄。無論是300支白襯衫,還是3D輕量沖鋒衣,都是凡客玩的一個又一個概念,陳年講故事的能力少有人能及,但除去這些華麗的營銷手段,凡客還剩下些什么?
左右搖擺,各種嘗試,如今的凡客不是一個“小米”化就能萬事大吉的。現在,淘寶的“全”,京東的“快”,蘇寧的“同價”等等這些標簽都清晰且準確,凡客的標簽究竟應該是什么?同時,京東、阿里兩個巨頭一旦上市拿到現金,必定又有一場血雨腥風的價格戰,互聯網會給凡客機會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