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


十年腳印,十年巔峰。
“要堅持高標準,堅持自主創新,堅持市場檢驗”絕非口號,“大力推進中國服裝品牌戰略”更不是空談。10年前,在國家關于名牌戰略的重要批示下,以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品牌戰略的號召下,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應運而生。10年后的今天,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已為中國服裝品牌搭建起一個學習、交流、成長、進步的平臺,成為中國服裝品牌的榮譽殿堂,更計中國服裝品牌以群體姿態向社會展示自己的形象,進而樹立起中國品牌的價值與地位。
歷經九載風華歲月的妝點,大獎早已擁有了一組光輝的數字:評審足跡遍布50個城市,獲得2600萬張消費者終端票,進行了10萬人次電話調查,網絡票選達到7200萬次,共有1000余個品牌全程參與“大獎”活動,84個品牌榮獲提名,57個品牌榮膺殊榮,105座獎杯最終實至名歸……一年一度“大獎”的光芒,正在將中國服裝品牌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夢想照進現實。
如今的大獎,對品牌、對行業都帶來深遠影響。對于品牌而言,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讓優秀的中國服裝品牌以群體姿態呈現在公眾視野,不僅體現了中國服裝的風貌,又難能可貴地昭示了未來的發展,影響了公眾,樹立了榜樣。他們所具有的獨特先行性和示范性價值,不僅有行業權威的話語權,同時影響著社會公眾。讓這些有實力的人、有話語權的人、意見領袖、品牌領袖影響更多的人和品牌,它們的成功為后來的品牌樹立了榜樣,是未來中國企業值得借鑒的經驗。
而從行業層面來講,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完整清晰地勾勒出中國服裝自主品牌發展的成長軌跡,深入剖析一個影響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的運作狀況,擷取中國服裝發展中具有行業典范價值與實踐意義的品牌,進而形成對整個服裝行業甚至整個國民經濟主導產業的參考價值。
評審:因嚴謹而有“含金量”
“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從創辦之初,就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正是對原則堅守,讓大獎成為了行業的標尺,成為中國服裝品牌認可與追逐的最高榮譽,并因此被稱為“中國服裝行業的奧斯卡”。
十年來,大獎的評審機制不斷完善。不僅引入咨詢審計服務機構美國普華永道公司進行全程的審計監控,更是形成了嚴謹的“商業、消費、專家”三足鼎立的評審體系。一方面,審計監控的嚴密性和公正性保證了大獎的公平、公正、公開,另一方面,來自商業的一手資料,有來自消費者的直白心聲,有來自行業專家的提名推薦,更加穩固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的市場檢驗原則。
回望過去,大獎走過的每一步都值得銘記。第一屆大獎就采取了網絡投票、電話隨機抽查以及問卷調查的方式。第二屆實現了電子化、無紙化評審;強調社會的廣泛參與,終評環節在全國1200個賣場終端增設了投票箱。第二屆赴北京、上海、杭州等12個城市進行實地調研。第五屆增加了對全國百個億元商場的調查。第六屆推出雙推選制度,由專家評審團和商業評審團進行推選。第七屆三足鼎立的評審體系正式形成。將原有百家億元商場負責人參與的商業調查改為“商業覆蓋率統計”,即統計每個商場服裝品牌存在狀況,以獲取單個服裝品牌在全國商場的覆蓋率情況。
這一轉變,直接將品牌現有市場情況完全展現出來,也標志著商業調查環節達到百分百的客觀。增添“消費者行為分析”,通過消費者調查,不僅收集到來自全國各區域消費者反饋的聲音,為提名評審提供有力論據,同時一批在各個區域經營表現優異的品牌也客觀地進入了“大獎”的視線。
這兩個極具市場說服力的指標與“行業專家調查”形成提名程序中三個基礎名單,通過普華永道的有序排列,最終形成初評提名品牌候選名單。
十年來,大獎在這樣嚴格的要求下,不斷改變自己,革新日益,以符合大獎的標尺。最后不僅獲得了大獎的認可,更讓自己快速成長。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帶給他們的不僅是“大獎”的勛章,更是自我輝煌的見證。
獎項:彰顯榜樣的力量
十年來,大獎平臺對中國服裝品牌的新生動力綿延不絕的發展強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手作用,同時也是檢驗中國服裝品牌健康與否的晴雨表。
十年來,280個品牌參選,84個品牌獲提名獎,57個品牌成為大獎得主。其中,白領、報喜鳥、美特斯邦威、雅戈爾、波司登、七匹狼、太平鳥、愛慕等活躍于市場的優質品牌數次奪得大獎榮譽。
“大獎”絕不是在行業內部排座次,而在于通過優秀中國服裝原創品牌的表彰,發揮其榜樣和先鋒作用,不斷提升原創品牌水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縱覽大獎的八大獎項和特別獎的設置,與品牌建設和發展息息相關。首先,品牌需要具備最基本的風格和品質要素——是為風格、品質大獎;經過經營模式和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創新,對產品進行策劃包裝之后上市銷售——是為策劃、創新大獎;以銷售業績分出品牌的潛力和營銷獎項——是為潛力、營銷大獎;最后是分量較重的公眾、價值和成就大獎,以及特別獎。
此外,特別獎項貫穿了服裝行業上下游各個領域的相關環節,使“大獎”的評審體系更加豐滿、全面。更為重要的是,“特別獎項”的推出為服裝上下游企業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也為他們帶來了至高的褒獎與榮譽。
在品牌大獎中設立的一系列的獎項中,品質、策劃和營銷三大獎項是每個品牌在運作過程中都要落到實處的,需要很強的執行力。
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王茁認為,品質是品牌的基礎。“我們倡導建立四位一體的品牌:品質、創新、快速反應和社會責任,其中品質是品牌發展的基石。如果沒有品質就沒有品牌,就沒有品牌發展的基礎,就沒有品牌讓消費者認可的理由。”這也正如報喜鳥董事長吳志澤在年度大獎頒獎典禮上的一句經典發言——“先有品,才有牌。”
公眾是品牌得以長久發展的基礎,一個品牌只有獲得了公眾的認可,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品牌才能生存發展下去。在獲得公眾認可的道路上,中國品牌還在向國際成熟品牌不斷學習,正是因為這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讓中國品牌逐漸成熟了起來。而可喜的是,雅戈爾、七匹狼、波司登、真維斯、利郎等一批品牌走在了前列。
而對于價值,愛慕品牌管理部總監楊彥表示:“品牌價值對于行業、企業都有重要意義。它是對企業的綜合考評,包括產品品質、市場表現以及國際化等各方面。愛慕獲得價值大獎,是行業對愛慕品牌的極大肯定。”
創新是品牌發展的動力,而潛力決定著品牌在行業中能走多遠。十年來,在體驗式營銷、陳列營銷方面開創先河的女裝品牌白領,服裝電商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垂直電商品牌凡客誠品,采用商品企劃、設計、生產、銷售一體化SPA商業模式的諾奇,以“生活高爾夫”風格獨樹一幟的比音勒芬品牌,紛紛獲得大獎的榮譽。
漢帛國際集團董事長、“潛力大獎”品牌Nancy K創建人高敏認為:“現在是360度維度時代,只有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到位才能進入到競爭的行列。要想脫穎而出就需要不斷創新,加強品牌持續的熱情。我認為,品牌在時間積累上也很重要,當品牌成立了到一定時間后,仍能保持旺盛的創新能力,這個品牌就一定會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成就大獎”絕非單純意義上某幾個方面的評審,它必須是全方位測評之后的一個綜合考量。實際上,“成就大獎”蘊含了品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公眾的反映度,這些非一朝一夕能形成。同時,此類品牌在獲獎之后,仍然保持著自身的優勢,穩定發展。
十年以來,杉杉、雅戈爾、紅豆、波司登、七匹狼、美特斯·邦威、真維斯、愛慕、報喜鳥等一批領軍品牌都先后獲得了成就大獎。
交融:讓品牌與公眾“零距離”
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讓優秀的中國服裝品牌以群體姿態呈現在公眾視野。它不但是一個表彰中國自主服裝品牌的大型活動,同時還為社會大眾帶來一手的品牌、時尚及服裝財經等資訊。從“以中國品牌為榮”系列展演活動,到CHIC展館設立獨立的櫥窗展區,再到“大獎播出季”的推出,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搭建起了有效的品牌與公眾交流的平臺。
2004年,首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一鳴驚人,甫一啟動便有近200家企業報名參與,頒獎盛典更在各界認可聲中圓滿落幕。
當時,作為“當事人”的眾多參評企業普遍認為“大獎”使中國服裝品牌的地位得到空前提升,并對品牌全方面發展具有一定的引導意義。
“杉杉”認為“大獎”是提升服裝行業在全社會中的地位,吸引公眾眼球的好機會,是對品牌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愛登堡”認為“大獎”從一個品牌的多角度進行評選,并不是單純評選企業規模的大小或者實力的強弱,能夠拓寬品牌發展思路;“波司登”則認為設立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的意義——“鼓勵更多的中國服裝品牌去爭取成績、榮譽和品牌的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
作為“旁觀者清”的外界媒體對大獎有著這樣的評價,《國際商報》說:“通過‘大獎,中國服裝企業在細節上不斷超越對手,不斷超越自身,這種超越的過程也就是磨礪中國服裝品牌利刃的過程。”《經濟日報》評論:“大獎拒絕那些直接或間接采用國外商標進行銷售的品牌參與,目的就是為了推動中國服裝業從生產加工型向品牌經營向轉變,讓中國服裝品牌從中國走向世界。”《紡織服裝周刊》感慨:“感受這樣一次服裝界的‘奧斯卡盛典,惟有震撼才能直抒胸臆,權威不僅來自過程的嚴肅,同樣需要落地的精彩”。
2005年“光耀東方——中國服裝榮譽品牌聯展”作為系列活動的開山之作,中國服裝協會攜手白領、杉杉、報喜鳥、依文、美特斯邦威等8個品牌進行聯合展演。這次展演為消費者認識中國服裝原創品牌提供了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從而也提高了聯展品牌在公眾中的認知度。說起當年以“中國品牌為榮”的處女秀,很多業內人十仍然津津樂道。
而接下來幾年時間里的“星映江天”、“冠染楓華”、“華麗塞納”、“龍聚虎門”、“美溢沙溪”、“潮躍鵬城”、“金匯銀川”、“尚譽天堂”、“浪漫大連”、“花綻天涯”、“風尚興城”、“海闊寧波”、“最美冰城”等巡演活動,都分別通過不同的形式,搭建起了品牌與公眾交流平臺。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CHIC)上,前四屆大獎上獲獎的23個品牌在CHIC展館內設立了獨立的櫥窗展區,首度以“團體”姿態亮相,在極具人氣的CHIC上,與公眾“零距離”接觸。
而后,大獎播出季“大獎”系列專題片的推出,被譽為雙贏的舉措。包括了短片、演播室點評,街頭隨機訪淡等內容的系列專題片,既將大眾的想法及時傳遞給社會,拉近公眾與大獎的距離,又增加了選票的說服力,為評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貫通:上下游強強聯合
2013年末,中國服裝協會與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再度攜手,達成“全面戰略合作”關系,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獨家冠名贊助第十屆至第十五屆“中國服裝品牌年度大獎”。
實際上,早在“大獎”誕生之際,中捷作為世界服裝行業光機電一體化設備解決方案運營商,就憑借遠見卓識和肩負打造中國服裝產業鏈自主品牌之責任,當仁不讓地攜手中國服裝協會,開啟了獨家贊助“大獎”的第一個“五年”征程,也開創了中國服裝上下游產業之間強強聯合的先河。
如今,“大獎”跨入第十個年頭,已成為中國服裝品牌最高的榮譽殿堂,“大獎”含金量與日俱增。中捷攜手“大獎”風雨兼程十載,已建成浙江、江蘇兩大生產基地,發展成為一家在縫紉機鑄造、機殼加工、涂裝、裝配四大工藝方面全部實現自動化生產的現代化無區域股份制企業,創造了連續數年營業總收入行業第一的佳績,為建設中國服裝制造大后方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衣食住行,以衣為先;服裝制造,縫制設備是后盾。此次攜手,中捷秉承“服務中國大服裝”的理念,充分整合中國服裝與縫制機械兩大行業之間得天獨厚的天然親密關系,與中國服裝行業同呼吸、共命運、謀發展,站在振興中國裝備工業的高度,加大研發力度,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優化,以國際領先的光機電氣一體化縫紉機系列產品,武裝中國服裝制造企業,并協同解決瓶頸工序、產品質量、勞動效率等問題,同時加速縮小與世界縫制設備技術的差距,藉以實現中國服裝產業鏈中最重要的上下游產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強國之夢。
十年前,為著高擎民族“自主品牌”大旗的行業夢,中捷與中國服裝協會走到了一起。十年后,為著“中國創造”、“中國智造”裝點世界的中國夢,中捷再次與中國服裝行業牽手,這不僅是中捷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指引下因應產業轉型升級所進行的一次戰略選擇,更是產業鏈上下游抱團取暖、通力合作的大膽嘗試。
相信中捷將站在振興中國裝備工業的高度,穿梭中國服裝企業基地,為裝備“大國服裝”而努力奮斗;而中捷與“大獎”的再度攜手也必將給中國服裝與中國縫制機械兩大行業注入新的活力,帶來新的改變,呈現出共同發展的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