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重陽 王慶國 張紓難 于才 程發峰
2013年國內很多地區陷入十面“霾”伏,各地出現的嚴重霧霾天氣,讓“霧霾”“PM2.5”等一系列新的名詞逐漸走入公眾的視野。人們逐漸認識到,霧霾中含有很多有機無機的有毒成分及吸附有毒成分的固體顆粒物。有研究表明,霧霾不僅影響呼吸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亦會對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產生危害,對大腦的發育也有長期的損害。而中醫對霧霾的認識還尚未被專家學者們廣泛討論,故當務之急是在中醫理論的框架下對霧霾病因病機治法進行基礎和臨床方面的研究。本文擬從病機與治法的角度研究霧霾引起的疾病,并希冀對相關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方面有所貢獻。
霧霾是一種特殊的外感邪氣,其具有一定的毒性,毒劇可暴傷,毒小證不顯。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外感邪氣侵襲人體,首先犯肺。此種邪氣彌漫戶外,從口鼻而入,熏襲人體,難以趨避,本為大害。然而,國內尚未有學界和媒體報道霧霾相關的惡劣公共衛生事件,可證此種邪氣性質目前并不十分峻烈,往往損害隱匿不現,癥狀多有不覺,易被忽視。霧霾一般不單獨為病,必與正氣虛弱或體內宿疾相互作用,才可發病,對于普通人來說,正虛是霧霾致病的內在基礎。《靈樞·百病始生》篇中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雖然霧霾之氣與六淫之邪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但兩者在病機上可以相參。人體正氣充盛,不足為病;正氣不足,難以驅邪外出,日久邪氣內陷,就會發病。
霧霾為有形之邪,侵襲人體而致病,病因明確。霧霾之邪集毒、燥、濕三氣于一體:霧霾中含有多種有毒有害成分,直接通過呼吸系統被吸入體內,大量的顆粒成分又能吸附毒素,在肺部深處停留,阻滯氣機,損傷肺絡;霧霾本屬金石之氣,其性當燥,燥為陽邪,化火傷津,長期處于霧霾環境中,可見眼目澀癢、口鼻干燥等一派干燥之象;霧霾中含有較多水汽,故又兼濕性[1],濕阻氣機,肺氣失宣,濕困脾胃,生化無源。
霧霾侵襲人體,會在體內產生毒、火、痰、瘀四大病理產物,從而進一步影響包括肺臟在內的全身臟腑機能。霧霾之邪本身就具有毒性,能夠直中肺臟深處,在肺內累積日久,小毒變為大毒。顆粒物等成分在肺內,不易排出,化火傷津。又能遏阻氣機,使肺不化氣,津液不通,內生痰飲。火能灼傷津液,煉液為痰,內生之痰又會進一步阻滯氣機。“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機不暢,血脈不通,漸生血瘀。至此,毒、火、痰、瘀四大病理產物相互搏結,難以祛除,病變乃生。
長期處于霧霾環境中,若不加以趨避,邪氣內陷,就會發病。痰瘀能相互膠結,痹阻氣道血脈,發為咳逆上氣、喘滿胸痛之肺痹、肺脹等疾病。毒火能直接損傷肺絡,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耗傷正氣及陰液,并加重痰瘀之阻痹。此時患者狀況以邪氣實為主,然而隨著病情進展,邪氣進一步戕害人體正氣,耗氣傷陰損精敗血,氣血不充,絡虛不榮,導致肺葉痿弱不用,最終肺損及腎,腎不納氣,氣陰兩傷,導致氣喘息促,呼吸淺表,干咳少痰,發為肺痿[2];若痰火瘀毒郁結于肺,正氣不足,血行不暢,陰陽兩虛,出現咳嗽痰少,氣急喘促,胸痛咯血,發為肺癌。

圖1 霧霾致病的中醫病機
鑒于上述霧霾致病的病機特點,治療大法宜辨清邪正關系,祛邪扶正。臨床上應以病情及病勢的不同分時期分別予以干預。筆者認為,可分為損害不劇、癥狀不顯的未病先防期,毒火痰瘀在體內累積的疾病早期及肺痹肺痿等診斷明確的疾病中后期。
霧霾彌散在戶外空氣中,其引起的疾病發病較慢,長期處于這樣環境下的健康人群,為了避免疾病的發作,需要進行積極的預防。《黃帝內經》首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現代含義即為預防。首先,要避免與霧霾接觸,即《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可佩戴防霧霾口罩、減少霧霾天氣下的戶外活動、保持口腔鼻腔的清潔等,從源頭上避免霧霾的侵襲;其次,有研究表明[3],霧霾可誘發或加重如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等疾病,患有此類疾病的病人,更要預防為先,并積極治療和處理原發疾病;最后,對于一般人群,要有“養慎”的觀念,《內經》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病安從來”,日常注意使用補脾益胃,行氣活血,養陰潤肺之法長期預防疾病,并注意飲食、情緒等的調節。
此階段由于毒火痰瘀在體內逐漸累積,可見咳嗽痰多等癥,若立足于毒火痰瘀四大病理產物,通過藥物干預加以祛除,就能達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的目的,進而全身氣血流通無礙,咳喘自除。咳喘皆為肺氣上逆,氣機不相接順應之癥,且中醫素有“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的格言,若氣機順暢,則痰飲可除,進而口鼻而入的邪毒會隨之排出體外,避免在體內累積并對機體造成進一步的有害影響。具體治療方法可以理氣為主,通過宣肅肺氣來治痰,予麻黃、杏仁宣肺止咳喘,蘇子、萊菔子降氣化濁痰,并予人參、黃芪大補脾肺之氣。除此以外,亦須根據病情進展不同加減方藥,如有火予黃芩、黃連清火解毒,血瘀予當歸、桃仁養血活血,兼濕予藿香、佩蘭化之,兼燥予阿膠、麥冬潤之。
此階段癥狀較為明顯,病況較為復雜,病情較為嚴重,治療宜分清虛實,攻補兼施。《臨證癥驗舌法·驗舌分虛實法》言:“竊謂虛實兩字,是攬病機之領;補瀉兩字,是提治法之綱。”臨床上多見虛實夾雜之證,此時要以辨清邪正關系為要務,權衡祛邪扶正兩個方面,祛邪避免過于寒涼,扶正不宜一味溫燥。做到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
若損及心、脾、腎三臟宜根據病情,謹守病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治療過程中勿忘吳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格言。若有必要,還可佐以解郁散結之法,予柴胡、薄荷之類;病久邪氣入絡,當以活血通絡之法治之,酌情加入丹參、紅花等藥。
霧霾引起的疾病由于癥狀隱匿不現,尚未引起醫學界的足夠重視。國內研究多為霧霾因素下特定疾病的發病特點,并未在癥候學和致病機制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然而由于霧霾在大氣中彌散,難以除去的特點,從社會學及醫學角度整理出治理霧霾和預防霧霾引起的疾病的方案方法就顯得更加迫在眉睫。
中醫學認為霧霾一物兼毒燥濕三氣,霧霾致病以邪盛正虛為發病基礎,以毒火痰瘀四物為病機關鍵,以肺脈痹阻與肺葉痿廢為疾病結局;治療上宜辨清邪正關系,根據病情及病勢的不同分時期予驅邪扶正之大法。縱使跨越了上千年,中醫學的治療理念仍在當代發揮著無限生機和活力。
[1]張元兵,胡李慧,劉良徛.霧霾中醫辨治之管見[J].中醫藥通報,2015,14(2) :34-35.
[2]張紓難,疏欣楊.對特發性肺纖維化中醫臨床研究的思考[J].環球中醫藥,2009,2(3) :196-198.
[3]程丑夫.霧霾的中醫認識與防治思路[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4(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