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睿,初永澤
(大連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新的金融創新服務為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提供了有效途徑?;诠溄鹑诘奶卣骱蛢瀯?,其應用不應僅局限于工業企業、商業企業,還可以嘗試將供應鏈金融創新性地應用于農業供應鏈中,以解決農業供應鏈中的融資難題,因此農業訂單融資應運而生。
鑒于目前中國農業生產者融資中存在的抵質押資產不足、行業風險大、信用評價難等問題,使企業很難獲得金融支持。農業訂單融資借助農業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信用,依靠信用轉移,支持農業生產者獲得融資。在農業訂單融資的授信中,改變了過去以考察借款人財務狀況和擔保為主的方法,以核心企業的信用水平和行業競爭力為基礎,重視對貿易背景的考察,從而提高了農戶和中小企業的信用。這有力地解決了農業融資中借款人實力弱、抵質押擔保不足等問題,從而有利于解決農業中的融資難題,同時有助于提升農業供應鏈的運作績效和競爭力。
農業訂單融資實施中,信貸資金采用封閉運行機制,資金在農業生產者、金融機構和核心企業間封閉運行,有效的降低了銀行的信貸風險。同時,實施農業訂單融資等供應鏈金融模式,將進一步促進核心企業與農業生產者簽訂生產訂單,這樣降低了生產者的市場風險。供應鏈金融將授信企業或農戶與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實施信用捆綁,核心企業承擔了連帶責任,這樣促進了供應鏈上核心企業與農業中小企業或農村經濟組織形成戰略協作關系,在經營過程中監督、幫助改善鏈上農業生產者的經營,有效降低了供應鏈經營風險,同時降低了銀行的信貸風險。
農業訂單融資采用集中授信的模式,形成了一種捆綁式的信貸方式,將大量分散的農戶和農業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通過供應鏈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新的銀行信貸模式。農業訂單融資形成的銀行+公司+農業合作化組織+農戶+保險+信托等模式,通過上下游的聯系,將分散化貸款轉變為批量化貸款,有利于實現農業信貸的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從而實現了各方互利共贏。
農業訂單融資不僅是一種金融產品創新,也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農業訂單融資為農業發展搭建了新的融資平臺,有效打破了訂單企業、農戶生產經營中的資金“瓶頸”,帶動整個產業鏈條的生產經營,進一步鼓勵了農戶引進良種,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從而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如山東壽光利用農業訂單質押貸款,已建立了五百多個農業示范園區,引進和推廣上千個國內外新品種,應用新技術三百多項,發展了三十多種立體栽培等新種植模式。
農業訂單融資業借助農業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商業信譽,實現了利用核心企業或龍頭企業間接向農戶等生產者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促進了供應鏈生態良性循環發展。同時,訂單融資業務拓寬和穩定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了農戶收入。2012年,山東壽光通過推廣農業訂單融資,農戶人均現金收入較上年同比提高13.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6.8%。同時通過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種養殖收購合同,簽訂收購訂單,并給予訂單融資支持,能夠進一步輻射帶動種養殖戶創就業,實現多方受益[1]。
農業訂單融資系統中行為主體主要包括農業中小企業和農戶等資金需求主體,農業供應鏈核心企業,資金的供給及支付結算服務的提供主體,以及農業訂單融資業務的支持機構。
根據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現狀,農業生產者主要包括農業中小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農戶等。農業生產者處于農業供應鏈的上游,為農業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提供初級農產品。農業生產者需要在生產之前采購大量的農資、設備等,而這些生產經營主體普遍實力較弱,資金匱乏,因此,農業生產環節被認為是農業供應鏈中風險最高、最薄弱的環節。同時由于缺乏抵押擔保、貸款額度小、風險大等困擾,很難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因而資金短缺問題最為突出。利用農業訂單融資農業生產者可借助核心企業的信用,為農業生產者貸款提供擔保,實現了信用增級。依托于農業生產者生產的農產品未來的收入及核心企業的信用作為保障,金融機構在風險相對可控的情況下,為農業生產者提供融資服務,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生產者的資金短缺難題。
農業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有以下這些: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型超市/配送中心、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等,它們承擔供應鏈的管理和控制功能。農業訂單融資依托于農業生產者與核心企業的訂單,基于對整個農業供應鏈的審查和評估,對供應鏈運作特征和農業供應鏈核心企業信用狀況,進而對處于供應鏈上游的農業生產者提供一定的信貸支持。
農業訂單融資提供主體主要是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也包括農業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作為一種創新的農村金融服務,農業訂單融資不僅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提高金融支農力度創新了金融服務模式,而且有利于其擴大農村市場份額。
由于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農業訂單融資業務的實施還必須有相關政府部門、擔保物權登記機構、保險公司等參與。農業訂單融資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與引導,通過提供資金及技術支持、加強農業生產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各種鼓勵政策引導銀行創新農業訂單融資服務。擔保機構為農業訂單融資實施中的抵質押提供擔保。保險公司則為農業訂單融資各環節提供多樣化的保險服務,如信用保險、種養殖保險等。
考慮到各地農業生產特征的差異性,農業訂單融資的模式應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的特點、農業生產主體現狀和農業供應鏈及產業化現狀,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下面結合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特征分析農業訂單融資模式。
農戶利用與農業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訂單直接向銀行申請融資,即“農戶+核心企業+金融機構”的農業訂單融資模式。該訂單融資模式主要流程如圖1。(1)農戶與農業供應鏈核心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農產品訂購合同。(2)農戶將訂單質押給銀行,申請農業訂單融資,農業供應鏈核心企業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協助農戶申請貸款。(3)銀行對核心企業的資信狀況進行審核,審查通過則與借款人簽訂貸款協議,貸款由核心企業提供擔保,同時要求農戶必須投保農業保險。(4)銀行發放貸款給農戶,農戶的貸款資金必須用于農業訂單生產的需要,不能隨意改變資金用途。(5)農產品收獲后,直接銷售給核心企業。核心企業收到農產品后,直接將貨款提交到銀行指定賬戶,用于償還農戶的借款。該模式對于農戶數量不大且集中生產時可以采用。

圖1 針對農戶的農業訂單融資模式
為解決針對農戶的農業訂單融資中融資成本較高、風險較大的問題,可以開發“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核心企業+金融機構”的農業訂單融資模式。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集散作用,可以解決農戶的融資問題。
該訂單融資模式主要流程如圖2。(1)農戶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合作協議,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業供應鏈核心企業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2)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承貸主體向銀行申請農業訂單融資,供應鏈核心企業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協助農民專業合作社申請貸款。(3)銀行對核心企業的資信狀況進行審核,審查通過則與借款人簽訂貸款協議,貸款由核心企業提供擔保,同時要求農戶投保農業保險,農民專業合作社投保履約保險。(4)銀行發放貸款給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據農戶的合作生產協議,將借款提供給農戶用于訂單生產的需要,農戶不能隨意改變資金用途。(5)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僅要對農戶的農業生產活動進行管理,還應提供相關的農業技術支持,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6)農產品收獲后,由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銷售給核心企業。核心企業收到農產品后,直接將貨款提交到銀行指定賬戶,用于償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借款。該模式借助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將分散的農戶資金需求批量化,同時借助核心企業的擔保,降低了銀行信貸的成本和風險。

圖2 依托農業合作社的農業訂單融資
在“農戶+核心企業+金融機構”的農業訂單融資中,進一步引入農業種養殖基地或農業園區等作為農戶、供應鏈核心企業、金融機構之外的第四方,形成“核心企業+農業種養殖基地(農業園區)+農戶+金融機構”的農業訂單融資模式。其運作原理為,利用農戶與農業供應鏈核心企業簽訂農產品訂購合同進行融資。金融機構與農業種養殖基地或農業園區簽訂委托監管協議,負責對農戶的生產進行監管。農業種養殖基地或農業園區利用其統一的生產管理模式、以及資源技術優勢,引導農戶按照訂單進行農業生產。該模式一方面解決了農戶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農業種養殖基地或農業園區的引入有效降低了融資風險。農戶依托于農業種養殖基地或農業園區進行生產,其采用統一的質量標準和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并集中進行采購和銷售,有利于穩定農產品產量并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這使得農業生產的經營風險降低,同時有利于銀行更有效的控制農業貸款風險[2-5]。
對于農業中的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可采用“家庭農場+核心企業+金融機構+農業保險”的農業訂單融資模式。家庭農場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其生產的集約化、規?;潭雀?,資金需求量也更大,同時由于家庭農場由工商部門統一管理,其財務管理相對規范,正日益發展成為新的承貸主體。因此,金融機構可以針對家庭農場與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訂單,提供融資支持。金融機構經過對家庭農場的資信狀況、生產規模和能力的調查,依據家庭農場與核心企業的訂單,對其提供融資。該融資同樣由核心企業進行擔保,家庭農場投保農業保險,核心企業按照預先設定的保護價格收購農產品,金融機構從農產品銷售收入中扣還貸款本金和利息[6]。
目前中國山東壽光、陜西富平等地實施的農業訂單融資實踐,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農業訂單融資在解決農業生產的資金短缺的同時,進一步密切了農業生產者與供應鏈核心企業的合作關系,穩定了農產品的銷路和和市場價格。擴大了農業生產規模,確保了農業供應鏈上各方的利益。農業訂單融資的實施對加大金融機構向農業領域的融資,促進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訂單融資正處于探索應用階段,現階段促進農業訂單融資的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加強對農業訂單融資的相關支持,促進農業訂單融資推廣和實施。農業訂單融資是有效解決中國農業領域融資難題的重要融資方式之一,應進一步加快推廣和實施。首先,農業訂單融資的實施涉及到核心企業、金融保險機構、政府部門等方面的協作,實施的制約因素較多,因此加快農業訂單融資的推廣和實施需要政府部門牽頭,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積極引導金融機構、企業、保險公司以及農業技術部門的合作,結合該地區農業生產資金需求特征,推進農業訂單融資的實施。其次,由于農業生產領域風險較大,為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一方面,政府等相關農業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農戶相關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積極引導農戶對風險較大的種養殖業進行保險,政府也可以為種養殖戶提供部分保險費用及貼息等支持。另外,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商業性保險公司創新農業保險險種,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
第二,充分發揮農業供應鏈核心企業的作用。核心企業是農業訂單融資實施中的一個核心要素,核心企業在信用提供、風險控制、供應鏈財務優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訂單融資雖然有效地解決了農業供應鏈上游農業生產者的資金短缺問題,但是對核心企業自身,很多企業會擔心融資服務可能會增加其責任、風險和額外的工作,擔心其無法向上游進一步延長付款期限,因而不愿意與農業生產者合作參與融資業務。因此如何消除核心企業的顧慮,調動核心企業參與農業訂單融資服務是發展農業訂單融資需要解決的關鍵。鑒于農業訂單融資不僅可以有效解決農業供應鏈的資金短缺,更有利于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作績效,以增強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相關節點企業都可以從中獲益。因此,核心企業必須摒棄狹隘的觀念,將其運營和管理的范圍擴大到整個供應鏈,向上游延伸至農戶、農業供應商甚至更遠,以達到提升農業供應鏈績效和競爭力的目的。政府部門應積極鼓勵和支持當地農業供應鏈核心企業和龍頭企業建立并強化與農業供應鏈其它節點企業的合作伙伴關系,促進供應鏈中產供銷的協同運作,增強農業供應鏈的一體化和穩定性。如乳制品供應鏈的發展已經越來越明顯的意識到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依靠其供應鏈的發展。
第三,規范和加強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管理。目前中國農業生產主體的經營管理不夠規范,財務管理混亂已經成為制約金融機構向農業領域投資的制約因素之一。農業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業供應鏈中聯接核心企業和農戶的重要環節,目前普遍存在著財務管理混亂的現象,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抑制了金融機構向農業領域的資金投放。因此,必須盡快規范和加強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經營和管理。同時,近年來家庭農場制度的提出為規范和加強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機。
[1]胡國輝,鄭萌.農業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討[J].農村經濟,2013(5):28-33.
[2]周曉強.以供應鏈金融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J].中國金融,2012(15):36-37.
[3]王景坤.不斷創新農業訂單質押融資業務[EB/OL].[2015-02-07]http://www.sgnet.cc/news/2012-10/24/content_922225.htm.
[4]蘭慶高,王婷睿.農業訂單融資系統動力學仿真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4(3):83-87.
[5]王影,朱盈盈.多方合作下的農村供應鏈金融[J].農業經濟,2010(10):55-56.
[6]李平,劉厚偉.訂單融資:蔬菜產業發展的金融視角[EB/OL].(2013-01-31)http://finance.qq.com/a/20130131/005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