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一年一度的中國兩會落下帷幕。而一向被視為政府施政風向標的總理記者會,再度吸引全球目光。李克強對“新常態”的解讀,務實自信,不回避問題,有應對之策,不啻給對中國經濟走向持懷疑態度的西方輿論,既吃了一顆“定心丸”,也實實在在秀出中國獨具優勢的“引領新常態”的路線圖。
法國《人道報》:建設法治國家不僅有利于加強反腐力度,而且將進一步完善國家治理。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非常明確,中國有權選擇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中國的經濟和文化活力。
英國《金融時報》:2015年中國放緩經濟增長速度,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下調到7%,這是各項改革進行以來的最低點。中國經濟此前的高速發展甚至有些年份接近12%-13%。中國在完成了高速發展階段后,目前變為中高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秉行經濟增長軟著陸。“新常態”標志著中國步入了品質和創新的時代,國有部門也應采取相應的新的改革措施,更好地適應中國發展新階段。然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并不是唯一衡量國家進步的標準,社會和環境標準也同樣重要。這種“新常態”并非僅涉及經濟領域,更涉及控制貪腐、反對社會不平等以及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等方面。
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5日中國“人大”開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對中小微企業“扶上馬、送一程”,使“草根”創新蔚然成風、遍地開花。據統計,這份報告提到“創業”“創新”的次數為10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之冠。在這之前的羊年首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宣布了減稅降費措施、支援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創新,種種跡象顯示,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正視制造業榮景不長,經濟轉型須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集結號正在中國吹響。
日本《中文導報》:中國已經發起了“針對污染的戰爭”,在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領導下,中國經濟正成功實現軟著陸。居民消費正在增長,而服務業實力的不斷提升使產業變得多樣化。同污染作斗爭已成為國家的一個優先事項。
尼泊爾《加德滿都郵報》:“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是中國面臨經濟和外交政策挑戰時的必要舉措。大量基礎設施和投資計劃旨在擴大中國與歐亞大陸的經濟聯系和貿易,鼓勵在亞洲地區的跨境交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幣結算,加深沿線國家的民間交流。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促進國際間聯系的明智決定,更是刺激經濟增長的杰出倡議。海上絲綢之路一經建成,將對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與繁榮發揮作用。
丹麥《號外報》:中國政府以“四個全面”調整了未來政府工作的重點,強調未來中國政府將更側重依法治國、反腐敗、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工作,這些新常態下釋放出的訊號都為中丹兩國帶來了更多發展、合作機遇。
埃塞俄比亞《先驅報》:中國兩會制度是與時俱進并適合中國基本國情的政治體制,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保障。中國的兩會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埃塞媒體和民眾對中國兩會動態非常關注,特別是中國的外交政策、非中關系、埃塞與中國關系、中國的改革、反腐措施等。希望埃塞政府通過兩會的學習能在反腐方面借鑒中國成功的經驗。
奧地利《信使報》報道稱,“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下榻的酒店房間必須更便宜,帶有龍蝦和美酒的晚宴被徹底取消,這些都體現出中國政壇的風氣變得節儉、務實,并充滿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