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軍
(陜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寶雞辦事處,陜西 寶雞 721013)
2014年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監管工作會議上,與會各方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隨著以互聯網、物聯網為主的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發展良機。以“互聯網+”為特點的新型金融模式,對剛剛卸下包袱、大力完善經營網點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而言,的確是帶來了很大的削弱作用,直接壓制了客戶資源的發展擴容。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正是“互聯網+”的互聯網金融的跨界經營模式,給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三農”和“小微”、實踐普惠金融方面,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徹底性的深化改革的機會。正如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的那樣,在推進寬帶鄉村工程、推行“三網合一”建設的基礎之上,從政策上支持電商創新發展,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融合普惠金融與互聯網金融、贏得獨特競爭優勢提供了有利的機遇和廣闊空間。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具備熟悉農村經濟、了解產業特色、深入偏遠、關聯緊密、決策靈活等特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充分掌握了“三農”的基本信息,這對互聯網信息平臺建設具有最大的優勢。因此,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工作人員應該端正態度,把互聯網金融視作促進自身發展的“高速路”,根據客戶、經濟、地域等信息資源,制定網絡信息、客戶營銷、業務處理、小貸批發、移動支付等互聯網金融運營規范,在強大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支持下,確立獨具特色的互聯網金融經營模式。
第一,向經營管理更加完善的大銀行學習,借鑒互聯網建設與管理舉措,結合自身金融業務的特點,建立操作統一性、業務獨特性的互聯網金融業務。
第二,做足市場調查工作,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注重差異化營銷,完善網絡營銷模式,拓展服務渠道,提高理財水平,拓寬增值空間。通過網絡化管理,提高理財業務、中間業務、銀行卡業務、電子銀行業務等金融服務項目的增值能力。
第三,以滿足客戶便捷性需求為目的,提升客戶的快樂體驗,為農村客戶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金融服務。針對農村人員的流動性特點,開發設置符合農村消費習慣的金融服務模式;針對農村合作社經營特點,開發設置獨具體色的互聯網金融扶持模式;針對農業生產特點,開發設置農業生產保險業務,并將其與互聯網金融結合在一起。
第四,加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人員的培訓工作,將互聯網金融理論,互聯網金融項目操作,職業崗位禮儀標準等課程,都列入培訓科目,制定獎懲制度,督促所有員工提高職業素養,為建設互聯網金融模式提供合格的人力資源。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應放眼未來、主動引進新思維、新技術、新渠道,以客戶需求為己任,以建設大數據平臺為目標,以互聯網工程帶動金融機構的數據化建設,從而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快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體系建設。所謂大數據平臺,是將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所有業務領域、所有風險管理項目、所有內控體系都納入到一個信息化金融管理體系之中,并且與社會各類服務機構建立合作機制,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第一,完善電子銀行管理機制,加快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自助銀行、轉賬終端等金融業務的電子化進程;加快與財政、工商、證券、公安、電信、保險、電力、水務、住建等部門的信息聯系。隨著社會化大數據平臺建設的完善化,加快推動電子貨幣的發展進程,深化工資統發、罰款代收、話費代扣等業務,拓展柜面互通、電子到賬、第三方存管等業務,通過打造現代化、信息化的金融網絡服務,為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支持。
第二,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構建“前臺受理、后臺處理”的金融管理模式,設計并完善符合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各項管理制度,實現金融業務管理的集約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在各個基層網點,推行“人工網點+電子銀行柜機+客戶經理”服務模式,將銀行產品、金融服務、資金渠道打造為三位一體的營銷管理模式,對客戶的多種需求,實現迅速反應的效果,讓客戶充分體驗到安全、便捷、的“一站式”服務快感。
第三,加快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模式的建設,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面對的客戶具有分布廣泛、經濟水平差別大、地域政策不一致等難題,因此,更應該做好金融市場的細分工作,從城鄉差別、經濟水平、人口狀況、地方產業、教育水平等方面做好客戶的檔案建設工作;從計劃額度、投資周期、投放方向等方面做好金融產品的細分工作。以此二者為基礎資料,整合內外部資源,設計金融產品,建設信息平臺,開發金融產品,深化互聯網金融服務,最終實現做好服務“三農”、提升自身競爭能力、拓展機構發展空間的目的。
堅持原則,就是堅持服務“三農”、堅持普惠金融服務的原則不動搖,互聯網金融只能是給這個原則增加前進和提高的動力。第一,堅持服務“三農”客戶為己任。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學習借鑒互聯網金融的最終目的是推進金融服務“三農”的力度。就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而言,所有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所有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都不能脫離農村、農業、農民。因此,以信息數據中心、交互渠道中心、服務體驗中心為特征的互聯網金融管理模式,必須在減小城鄉差別、發展地方產業、振興區域農業經濟等方面下工夫,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優化服務意識,拓展服務內容,提供隨時、隨地、隨心的金融服務,構建互惠互利的客戶關系。
第二,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廣度。除了將支票存款、基金存款、大額可轉讓存單、養老金存款等傳統金融業務轉移到互聯網金融領域,還可以在票據貼現、租賃業務、咨詢評估等方面實現金融業務的多樣化和多元化。另外,在支付方面,可以利用央行的大小額支付系統、農信和的清算平臺系統,逐步擴展異地通存通兌等業務,從而拓展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收入渠道。
第三,提升金融機構的服務深度。互聯網的最大優勢是能夠打破地域和時間上的限制,快速有效地匯集更方面的信息資金和資本,這一點正好可以解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面對的農村地區人員分散、資金分散的特點。可以在細致嚴謹地調查當地金融市場情況的前提下,制定適宜的融資貸款審核制度,通過擴大授權,縮短審批時間,加快回復速度,提高貸款發放效率。在制定和執行政策的時候,必須要依據地區差異、資源差異、項目差異、經營差異等情況,實事求是地有針對性地開展融資工作,避免“一刀切”。只有在制度、流程、標準、操作手冊的共同要求之下建立起來的信貸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才能體現互聯網金融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促進作用。
總之,“互聯網+”時代正在興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應該抓住這一寶貴的歷史時機,以積極的態度,搭建大數據平臺,搭乘信息化快車,深化改革力度,實現新常態下的轉型發展與創新型建設。
[1]侯志紅.農信社“大數據”之路[J].中國農村金融,2015(2).
[2]鐘紅濤,徐福洲.打造大數據金融五大平臺[J].中國農村金融,2015(2).
[3]徐華.把互聯網金融和普惠金融更好融合起來[J].中國農村金融,2014(9).
[4]鄭益.淺議農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機構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J].經濟視野,2014(12).
[5]劉曉卿.互聯網金融下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