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峰 張 帥 詹鹍鵬
(貴州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深入,城鎮的擴建,城鄉結合部被納入城鎮的建設范圍,農民變市民。國內學者基于城鎮化背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相關金融需求的研究:
個人的角度:陳正達(2007)[1],景兆輝(2007)[2]等人認為政府應出臺金融支持失地農民創業的政策并為失地農民提供擔保,金融機構應該完善和創新理財產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滿足失地農民就業創業和消費信貸資金的需求。
中小企業角度:劉芬華(2011)[5]等從金融交易特征入手,研究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小企業成長所引致的異質性融資需求,提出建構“區域性”的“政策導引的商業金融系統”,增強對小額信貸的風險甄別功能。
金融機構的角度:關宏超(2007)[6]等從創建失地農民創業基金,貸款信用擔保組織,資金互助合作組織等方面出發,提出金融機構可以有針對性的參與到改造和重建的信貸服務中,構建多層次的金融支持體系以滿足城市變遷環境下城鄉結合部資金的需求。
國內學者大都從個人或中小企業金融需求的角度出發進行相關的研究,缺乏供給的分析。本文基于城鄉結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進行研究,詳細分析了城市變遷環境下失地農民社會需求和金融需求的質變,并與金融供給進行對比,從供需平衡的角度出發提出政策建議。
城鄉結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鄉村的土地利用性質的城市與鄉村地區的過渡地帶。又稱城市邊緣地區。是城市的一塊“夾縫地”,兼有城市與鄉村兩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圍的農村地區,同時有自己獨有的特征:首先,人口特征混雜,居住著村民、市民和很多外來務工人員,社會問題嚴重,治安形勢嚴峻;其次,城市發展和規劃滯后,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跟不上,衛生臟亂差,違法違規建筑聚積;最后,土地使用存在諸多問題,宅基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相互交織,非法出租、轉讓、倒賣,管理混亂。
城鄉結合部金融環境有三大特點:一是大型商業銀行的撤出使農村金融機構的種類大幅減少。自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以來,大型商業銀行大幅度收縮縣及以下機構,致使農村金融機構結構單一,缺乏競爭,農信社成為金融服務的主體,而農信社受限于自身的資本規模,信貸能力低;二是農信社產品種類單一。籌集農村閑散資金,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綜合發展,是農信社的主要任務。由此,其開發的信貸產品更多的是面向“三農”,導致產品的種類單一。三是農信社資金大量外流。作為獨立的經濟主體它本身的逐利性與服務“三農”的政策性相矛盾,農信社從城鄉結合部或農村吸收大量的存款,僅有一小部分通過集體農業貸款、鄉鎮企業貸款和農戶貸款留在了農村,其余大部分都通過各種渠道流出農村(巴紅靜,2009)[9]。
城市變遷使城鄉結合部農民的社會需求發生巨大的變化,社會需求的變化導致金融需求轉變,由此產生引致性和推動性的金融需求。主要表現為,城市變遷致使城鄉結合部原有村民的社會身份發生變化,由原來的農民變成居民。居民化以后,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帶動消費信貸的增長和金融服務需求的增加;失地農民再就業和創業資金的需求同樣需要金融支持;在城鎮化的起始階段,政府起到主導作用,其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設需要足額的資金支持,引致政府金融需求。
城鄉結合部的失地農民為取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而自主創業。此時,他們創業的資本除了拆遷款、土地補償款及安撫費之外就是自有的土地資源諸如宅基地和自建房屋等,致使農村要素稟賦由自有資產向資本要素跨越(劉芬華,2011)[5],對于創業來說這些資本杯水車薪,他們亟需大量的資金援助。而當下最實用的農戶小額信貸要求失地農民必須是信用戶,那么失地農民中的非信用戶就游離于其服務范圍之外;同時,失地農民創業需求資金的特點是金額大、期限長、抵押擔保難落實,這與小額信貸的額小、面廣、期限短、需擔保相背離,因此,小額信貸無法滿足失地農民創業的資金需求。
失地農民有強烈的就業意愿,但隨著我國對勞動力需求的不斷下降,就業難已演變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加之,政府對失地農民就業的重視程度不夠,認識不到位,扶持力度過小,更有甚者采取回避的態度;而且一次性的貨幣補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對失地農民的安置政策執行不到位,補償款標準太低,甚至不到位,對農民再就業的考慮就更少。失地農民受到自身素質和文化知識結構的限制,就業的方向只能集中在勞動力需求大,對技術水平要求又不高的中小企業。而大多中小企業資金來源單一,技術落后,發展不景氣,在市場經濟的夾縫中舉步維艱,導致失地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沒有保障,也不能夠吸納更多的失地農民。保障失地農民就業,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就會產生大額的資金需求。
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使城鄉結合部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發生巨大的變化。消費結構的升級,借貸觀念的轉變,使貸款由原來的生產需求向生產和消費需求并重的方向轉變。在當前的消費信貸中,失地農民以子女教育、建房和大件物品的購買為主。失地農民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子女教育的支出急需貸款來支付;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失地農民對住房有一定的選擇權,部分人開始改變現有的居住條件選擇新建房屋,另一部分人因原住房被征用拆遷而不得不新建房屋,而自有資金和拆遷補償款又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需要住房貸款;生活質量的提高,使部分人開始對汽車、珠寶等奢侈品提前消費,而自有資金不足,只能先通過銀行借款走先消費后還款的模式;消費觀念的轉變,透支為人們所接受,提前消費深入人心,使人們對信用卡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目前,政府對于失地農民的補償和安置,90%以上采用貨幣一次性補償的措施,農民拿到土地補償款之后,大多應用于修繕房屋,購買汽車等消費品,剩余部分除了存入銀行增加銀行的存款之外一般不會購買基金、信托等金融理財產品:一方面是因為農民投資理財意識的淡薄,缺乏相關金融知識,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以存貸款為主,創新性金融服務很少甚至沒有,再加之長期以來農信社在農村市場上的壟斷地位,缺乏競爭、市場開拓成本高、風險大等使農村金融機構產品創新的動力不足,導致現有的產品種類單一、不能滿足農民投資理財的需求。因此,農村金融機構需要從失地農民的金融需求出發,設計出相應的實用性強增值率高的金融理財產品。
與城鎮相比,農村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公共服務缺乏等問題,隨著城鎮化進程深入,政府作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面臨著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優化升級,意味著資金的巨大需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事業建設,有的單純靠政府投資,有的可以公私合營,有的可以民間投資。其共同存在的特點是資金需求大、建設周期長、經濟收益有限、償還期長,但是風險較低。在當前,中央政府嚴禁地方政府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進行舉債,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所需的巨額資金只能通過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地方融資平臺向銀行融資。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大量的建設資金需要銀行支持。
現行的金融供給不能滿足失地農民旺盛的金融需求,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在“量”的層面呈現出金融供給缺位,金融抑制現象普遍等特征,而在“質”的層面則表現為產品設計無法滿足失地農民的金融需求,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普惠性不強。原因有三:一是農戶作為融資主體在金融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二是金融機構對城市變遷過程中帶來的機遇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不能滿足農戶的投融資需求;三是農村金融市場不健全,機制體制落后。
城鎮化的推進使工廠、企業向城郊和小城鎮遷移,由此為失地農民帶來很多就業崗位。此時,涉農金融機構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力度,特別是針對支農的龍頭、重點等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可以有針對性的為其量身定做理財產品支持其發展,形成規模經濟優勢;利用金融杠桿正確引導中小企業因地制宜,形成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特色新興產業,增強中小企業對失地農民的吸納能力。對吸納失地農民達到一定數量的中小企業,政府可以通過給予稅收和貸款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其發展。同時,政府也要通過提升失地農民的文化素質,加強專業技能培訓,為失地農民再就業增加砝碼。
另外,政府在征用土地時,一方面可以與用地單位合作,通過土地入股或是要求這些單位優先考慮失地農民的方式解決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留地安置,將一定比例的征用土地留給農民,讓其用于二、三產業的開發,實現就業。還可以將土地補償金的一部分發給農民,剩余的部分集中管理,通過興辦企業等方式發展集體經濟,為失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和生活保障,吸納失地農民。
政府應不斷完善金融政策為失地農民的創業發展提供政策上的保證。如制定操作性強的失地農民小額貸款管理辦法,因地制宜的制定相應的細則,為失地農民創業資金的需求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實施失地農民創業貸款貼息制度,為失地農民提供政策性擔保支持等,利用小額擔保貸款支持失地農民自主創業。
失地農民創業資金的需求僅僅靠政府的政策扶持是遠遠不夠的,金融機構還是資金供給的主力。失地農民信貸擔保難落實是制約其貸款的關鍵因素,對于農村金融機構來說,無擔保貸款成本大風險也大,針對這種情況,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協助失地農民成立貸款擔保組織,滿足其貸款需求。同時金融機構應根據失地農民的具體情況,不斷完善現有信貸產品的功能,開發創新信貸產品,開辦失地農民小本貸款、創業貸款、低利率貸款和與財政支持聯動的貼息貸款,滿足不同層次、多向發展的失地農民的創業資金需求。也可以通過設立失地農民創業基金來支持失地農民創業,基金中資金的來源有三個:一是政府直接投入;二是從“留地”(政府征地時預留給農民一定比例的土地)的經營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三是以政府信用或者預留的“非農”用地為擔保發行專項創業金融債券。然后,將創業基金交由金融機構經營管理,并引入競爭機制來促進基金的保值增值(關宏超,2007)[6]。
失地農民的補償金和拆遷款性質非常特殊,對他們來講是僅有的生活保障,所以保值是最重要的,他們一般都用于購房、教育和消費等,很少會投向基金、債券和保險類理財產品,迫切需要金融機構依據失地農民的金融需求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推出新型的適用性強、增值率高的金融理財品種,特別需要保險公司創新養老保險產品,以消除失地農民后顧之憂。加大產品開發力度,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功能,積極推廣中小企業和失地農民快速貸款模式,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產品。鑒于失地農民可用于抵押的東西很少,金融機構要在防控風險的同時加大投放力度,就必須以創新信貸產品吸引客戶,為不同的客戶量身設計信貸產品。
金融服務的創新和多樣化可通過專門的信息化共享平臺如金融超市等,使各家銀行、擔保機構等同時在一個平臺上,資源共享,方便其了解客戶的資信情況,有利于對失地農民和中小企業信用的評定,引導其利用自身信用和無形資產進行融資貸款,優化融資環境;金融機構也可以推出一攬子金融服務,以城市化過程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為平臺,以參與建設的政府、企業、個人為紐帶,有針對性的制定金融服務方案,提供產業鏈式的貸款、理財、資金結算等一攬子式的綜合金融服務。
國有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要抓住城市化帶來的機遇,尋找商機,充分發揮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本土性優勢,促使銀行與中小企業合作,以此為基礎建立小額信貸公司、村鎮銀行等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組織(王士偉,2011)[10],打破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上長期以來的壟斷地位。同時政府也可以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吸引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投資理財公司等金融機構進駐并產生良性競爭,建立一個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完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只有創建多元化的金融組織,建立金融服務競爭機制,才能真正滿足失地農民的金融需求。
[1]陳正達.“失地農民”的金融支持:不該被遺忘的角落[J].中國金融,2007[7]:58-59.
[2]景兆輝.應高度關注失地農民金融服務缺位問題[J].西部金融,2007[10]:66-67.
[3]劉芬華.適配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最優金融結構理論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1[3]:42-50.
[4]關宏超.失地農民自主創業的金融支持體系分析[J].財經縱橫,2007[8]:82.
[5]巴紅靜.管偉軍.我國農村信貸資金外流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2009(12):66-70.
[6]王士偉.農村城鎮化進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1[7]:6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