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賢
(內蒙古西烏珠穆沁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 錫林郭勒 026200)
首先農信機構不僅僅面臨著整個銀行業所共同的壓力,(經濟新舊常態轉型的沖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沖擊和互聯網金融的沖擊)而且更面臨著各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對農村金融市場的資金抽取,金融脫媒現象、尤其是農村金融的資金逃逸,給了農信機構更大的競爭和生存壓力。其次,農信機構自身發展中也存在多方面的壓力,原有的農信機構體系和運營模式,在金融機構市場利率化等趨勢下只能逐步走向商業化道路,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發展特殊的國情,一直以來農信機構承擔了大部分的支農支牧作用,在商業性色彩中多多少少占有了政策性金融的色彩,農信機構這樣“一身二任”的狀態在其發展中既有利也有弊端,有利的是農信機構可以在政府支持農牧的工作中獲得較商業銀行更為優惠的政策,弊端就是這樣的角色定位,給農信機構適應市場競爭,企業轉型發展帶來很多的不利影響,造成農信機構以及很多轉型后的農商銀行在夾縫中努力尋找生存機遇。
1.農信機構的電商平臺可以幫助農牧民獲得更廣闊的產品銷售渠道,從而消除銷售差價,擴大利潤空間。以往的本地銷售,多采用的是收購商集中采購,在層層降低的價格背后是農牧業產品的價格在銷售區居高不下,在原產地入不敷出,不僅影響了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也給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供求關系的持續波動。通過專業性強的電商平臺,在原產地把農牧戶產品通過網絡來進行銷售,既可以有效滿足市場需要,把不合理的銷售差價消滅掉,也可以給農牧民們帶來更多的收入。
2.農信機構的電商平臺可以緩解供應信息的不均衡性,緩解產品滯銷現象的出現。就內蒙古自治區來講,2011年達茂旗出現了嚴重的土豆滯銷現象,2014年西烏珠穆沁旗遭遇了賣羊難境況,盡管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但是終其原因還是供求信息的不對稱造成供應市場大于了需求市場的結果。所以通過一個有效的渠道去溝通供求雙方、調配供需關系,把更好更多優質的、具有特色的農牧業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既可以消除供求不對等造成的滯銷現象,維護農牧民的利益,也可以幫助地方打造知名度較高的品牌產品,推動地區發展有更好的作用。
3.農信機構的電商平臺可以實現更多的社會效應。在帶動農牧業發展、農牧民社會經濟調整、農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時,對保護產業鏈完整性和提高產業鏈效率,解決對轄內青年人員、下崗再就業人員、農牧區閑散人員的就業和創業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步伐。
首先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當中,消費群體也在不斷的選擇和衡量著產品和服務的供應者,與其說現在是市場化的階段不如說是買方的全盛時代,所以在各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都在爭奪大客戶、優質客戶之時,農信社只有利用好自身在農村牧區的優勢,逐步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拓展業務渠道。其次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在柜員配備一欄中,人員均比2013年有明顯減少,其中工行一年減少柜員達1.2萬人,占總柜員人數的10%。“互聯網+”時代下,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網上銀行以及“遠程柜員”的出現,使得銀行電子替代率一路上升,物理網點轉型成為銀行的應對之道。雖然農信機構不像股份制商業銀行一樣,迅速的面臨物理網點的轉型,但是在互聯網金融及電子銀行業務開展和年輕一代農牧民客戶思想意識和知識掌握水平的提高,必將在不遠的未來也面臨物理網點轉型的過程,那么網點轉型后,龐大的柜員群體何去何從是擺在全國農信機構面前的一道必須從現在就開始思索的問題.而電商平臺發展過程中必將會吸收和分流部分人員上的壓力,對農信機構在未來的轉型和發展將起到推動的作用.
第一,農信機構擁有自身完善的資金運營系統和金融服務平臺。在電商平臺運營和交易上,可以省去第三方支付的麻煩,實現資金即刻到賬,使商戶與用戶的交易更為方便快捷安全。
第二,農信機構在網點設立上最具廣泛性,網點數量和覆蓋范圍都屬金融機構之最。利用這個客戶資源優勢,農信機構可以帶動線下實體商戶和線上銷售的有效對接,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金融服務體系,更高效地提高平臺效率。第三是擁有健壯的“體魄”。據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農村機構資產總額達到18.4萬億元,其中貸款總額達到9.2萬億元,占全部貸款總額的12.3%;負債總額達到17.1萬億元,其中存款總額達到14.3萬億元;所有者權益1.23萬億元。第四是風險識別和抗風險能力較強,相對電商而言,農信機構同樣擁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所擁有的風險識別及管控能力強的優勢,同時結合存款保險制度等制度的實行,銀行業金融機構更有用了風險償付的基礎能力。
首先是技術與成本為最大瓶頸,電商的正常運營主要的成本包括技術成本、安全成本、物流成本和客戶成本,其中又以技術成本為主要支出和基礎,農信機構現在多數是獨立法人,省級聯社僅僅起到協調和指導業務發展的作用,全國性的法人組織尚未成型,各省市農信機構各自為戰,技術支出形不成合力,這對農信機構發展電商是一個重要障礙。
其次,運維模式或成管理薄弱點。從經營運作層面上看,電子銀行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業務分散在多個部門之中,如科技、銀行卡、會計、個人業務、機構業務、公司業務等,農信機構由于缺乏一個專門的部門對其進行統一的規劃和指導,必將造成業務拓展和管理控制上各自為政,管理職能分散的局面,使前臺操作與后臺控制、業務營銷與技術支持間難以協調,部門之間無法形成“合力”的局面。以破產的“億佰購物”來說,在多家銀行注資運行以后,運營團隊卻在基礎運維模式和公司戰略決策上出現了重大的問題,最終導致這個曾經中國的“經典”成為了過去式。所以在市場競爭面前,銀行或與銀行合作的電商平臺的管理運行模式及營銷運作思維將成為重要的節點。
首先是電子商務數據的缺乏。雖然農信機構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結構化的金融數據,但是涉及電商平臺的運作,我們還需要掌握與客戶相關的電子商務數據、社交數據等等。其次是電商操作節點上的缺乏渠道。銀行電商普遍存在供應鏈管理的問題,諸如物流倉儲、終端配送等方面制約著線上和線下的有機結合和銀行電商的發展。
首先從農信機構的目標客戶群體來看主要包括城鄉居民、農戶、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等。對于這些目標客戶群體,分析他們的需求,我們發現,農信社的電子商務平臺是有很好的切入點的——那就是做好農牧民的事情、做好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的事情、做好家門口的事情。其次從股份制商業銀行建立電商平臺遭遇到的困境來分析,銀行業發展綜合性的B2B式金融商城并不能與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平臺向抗衡,那么作為本就技術條件不成熟、業務品種不多的農信機構,只有把握住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電商平臺才能有所建樹。
1.立足農牧區,搭建O2O平臺。一方面O2O平臺市場前景良好。據統計2014年電子商務市場細分行業結構中,中小企業B2B電子商務占比一半,B2B電子商務合計占比超過七成,B2B電子商務仍然是電子商務的主體;網絡購物交易規模市場份額達到22.9%,比2013年提升4.2個百分點;在線旅游交易規模與本地生活服務O2O市場占比與2013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相關業內人士推測未來幾年,移動購物和O2O將成為未來幾年電子商務市場中發展最快的細分領域,均將保持45%以上的復合增長率,成為網絡購物市場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二是O2O平臺更適合剛剛起步的農信機構電商平臺。像早期運營的,以及近期開始運營的新疆農村信用社與新疆農資集團共同搭建的電商平臺“農佳樂網上商城”、內蒙古農村信用社在呼倫貝爾與阿哥匯的聯手合作,都屬于這類電商平臺。
2.依靠農牧業,深耕農牧區經濟。結合自身行業特色,利用已經搭建好的“農信機構+合作社+農牧民”模式,專攻農牧產品市場,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齊發展;邀請和接納特約商戶進駐農合電商,擴大金融覆蓋面;提供給客戶更多的支付結算渠道,有效吸納客戶資金,推進平臺健康發展。
3.基礎性業務成熟后建立多元化平臺。在涉農涉牧業務逐漸成熟后,一是可以循序漸進的發展社區金融服務。針對社區居民的金融服務需求,進行精耕細作,從消費到財富管理,對客戶價值進行更深的挖掘,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增加客戶粘性。針對小微企業客戶金融需求,農信社電商平臺上可以提供多種服務,包括投資理財、融資貸款、代繳費、業務預約、財富顧問等一系列的服務。二是可以建立助農P2P平臺。開展農村P2P,農信社可以利用自己的信貸審核體系、對一些需要借款的客戶進行審核,然后把借款信息公布在平臺上,有閑散資金、想理財的客戶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將資金提供給需要資金的客戶。最終將農信機構的電商平臺打造成集金融、商務、配套服務為一體的多元化的優質平臺。
“模仿——學習——吸收——超越”。一方面農信機構因為起步晚、主要客戶結構等問題,發展電商之路并不會一帆風順,借鑒其他商業銀行的經驗,農信社電商在運維方面可以采取與成熟的農資銷售平臺進行聯手的方式進行,利用好我們擁有的客戶資源,利用好農資銷售平臺已有的完善的銷售和配送體系以及良好的經營管理經驗,規避供應鏈管理經驗缺乏的問題,達到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農信機構要加快數據倉庫和信息庫建設的基礎上,組建“數據分析師+專業分析師”的專業團隊,逐步地建立集網上購物、投資理財、網絡融資、消費信貸于一體的綜合電子商務平臺。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在全國各行各業掀起了海嘯式的反應,相對商品貿易行業不同的金融行業,也刮起了一陣“互聯網+”之風,但是就上面我們調查的結果不難發現金融行業不能僅僅靠與互聯網的聯姻來萬事大吉,尤其是農信機構,更要做好涉農涉牧金融服務等基礎性工作,維護好農牧區金融市場,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農牧民的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