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祉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5)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強,我國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越發深刻,為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保持我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穩定發展,我們需要深入認識當前的國際金融格局,只有充分了解目前的格局形勢,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一眾相關問題。本文將對我國如何應對國際金融格局調整的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探討。
隨著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危機在全球范圍內不斷蔓延,國際上的金融格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世界范圍內引起波動的金融危機其實并不罕見,早在上世紀70年代起,全球就已出現了多次影響較大的銀行危機。不過,這些危機絕大部分爆發于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發展還比較穩定;直至本世紀,作為頭號經濟強國的美國卻慘遭次貸危機,這場危機使許多國家被卷入其中,這也表明了金融危機已經逐漸從經濟落后的國家蔓延到了經濟強國。相似的情況還有原本多發于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上世紀80年代,發展中國家頻發債務危機,但是因為一些經濟強國普遍重視推行高社會福利的政策,并且在其他方面也加大了財政支出,導致負債情況嚴重,最終引發債務上的危機。
此外,世界金融格局正向多元化發展。在以往的經濟格局中,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極具優勢,在世界經濟中長期占據著重要地位,但美國出現次貸危機的遭遇,使得美元貶值、地位下降、占據的市場份額逐漸減少,從而丟失了原有的霸主地位;其他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地區同樣在這場危機中深受其害,遭到重創。反觀此前金融地位相對低下的發展中國家,如我國和印度等,因其自身所采取的政策與這些經濟強國有所不同,所以能夠借此機會逐漸攀升上較高的金融地位。
我國在這些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得以保持穩定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著我國長期堅持的政策方針,我國的金融行業相對美國等國家來說發展得比較保守,因此當危機來臨時,我們能夠及時有效地規避這些風險。不過,雖然我國目前尚能夠抵御住這些金融危機的侵入和傷害,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憑借此前的辦法一勞永逸;面對不斷發生改變的國際經濟格局,我們還需對規避風險的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
金融改革的內容共有四項。首先,完善銀行和保險等行業的管理機制,健全其創新機制,此外還要把合理科學的風險防范機制建立起來,提高服務的質量,增強其對抗金融風險的能力。其次,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監管力度;我們要獲得發展,勢必要放開一些金融政策,這種做法能夠推動我國經濟的進步,但也存在不小的風險,所以我們不能對金融的監管工作產生松懈的心理。不過在監管的同時,也要鼓勵金融行業積極發展,避免因監管過度引發發展的止步不前。再次,國家要對金融、資本市場和金融法規進行完善,協調好投、融資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最后還要加強與國外金融行業的合作,為我國的金融行業增加經驗學習的機會,并打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為適應金融危機后世界金融格局的變化,我們要在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前提下積極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使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金融危機后,許多國家出現了貿易保護的行為,各國在市場和資源上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我國原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對能源和勞動力的消耗大,對環境的污染也相當嚴重,在國際競爭中難免受挫。因此,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通過增加科技投入等方式,推動經濟的轉型,進一步發展我國的經濟實力,增強競爭力。
在獲得金融行業支持的基礎上對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金融創新對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理應加快金融行業的創新速度;調整金融行業的產業結構要以高新技術產業化為重點,改變金融行業原始的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的升級。此外,還要鼓勵金融企業進行自主創新。
我國要獲得長遠的發展,自然不能閉關鎖國,將自己同世界隔絕起來。雖然發展開放型經濟會讓我們面臨更多復雜、多變的風險,但是我們也可以把承受著的壓力轉化為發展的動力,刺激我國經濟的發展。并且,開放型經濟可以為我國的金融行業提供更多與國外接觸的機會,促進國內金融行業的發展,提高其發展的層次。對于風險,我們可以通過前文所提及的金融改革等措施來進行規避。
我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越來越顯著,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大,并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發展經濟總會遇到一定的風險,但危險也往往伴隨著機遇,我們在謹慎規避風險的同時,不要忘記抓住發展的契機,只有牢牢把握住發展的機會,才有可能獲得快速的進步,進而增強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因此我們在進行自我保護的同時,應采取一些積極的應對措施,主動走到國際經濟發展的行列當中,使我國的經濟得到更快速穩定的發展。
[1]安毅.常清.付文閣.歷次國際金融危機與世界經濟格局變化探析——兼談中國的未來出路和應對之策[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05):74-79.
[2]郭盈利.國際金融格局調整及中國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4(06):105-106.
[3]張遠.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及中國的應對之策[J].中國證券期貨,2012(08):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