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是集基礎性、應用性、實踐性、創造性于一體的就業導向型課程,而傳統教學模式將“掌握軟件的使用”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片面強調對學生做一些講解,讓學生模仿一些實例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以“教”為主的教學觀,忽視了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為了尋求突破,筆者將面向工作過程導向的“13·37”教學模式應用于計算機專業學科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13·37”教學模式的內涵
面向工作過程的“13·37”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由“13”和“37”兩部分組成。
“13”中的“1”指的是“一導一模一結合”,即“導學案要模擬真實的工作場景,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結合”,這是該教學模式的主線;“3”是指“自主、合作、探究”三種學習方法和學習原則。“13”要解決的是“方向”和“方法”的問題。
“37”中的“3”是指“一張工作任務明白卡、一份工作成果鑒定表、一份業績報表”,它們將融入教學諸環節,成為課程實施的有力推手;“7”是指教學實施的7個環節,即創設工作情境→領取工作任務→確定工作角色→確定工作方案→實施工作過程→鑒定工作成效→反思工作效果。“37”要解決的是“如何做”的問題。
二、“13·37”教學模式在計算機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
1.編制好“導學案”這個“魂”
計算機應用基礎專業課是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導學案的設計要從選取典型工作案例入手,重在創設真實的工作場景,讓學生明確工作任務從而迅速進入崗位角色,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結合。學習目標上要明確、具體,重點和難點要突出,讓學生一目了然,知道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和主攻方向。學習形式上要對“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種學法進行科學取舍。教師要依托典型案例,結合學生基礎,把重點難點知識進行分解,根據不同的學習對象設立一些有梯度的工作任務。
2.設計好“七環節”這條“線”
課堂設計是課程實施的基礎,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工作任務的前提,是對學生學會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養的科學規劃。
①創設工作情境(3分鐘)。該情境可以是真實的工作場景,也可以是虛擬的工作情境,重在為工作任務的開展營造氛圍,為明確工作任務起到鋪墊作用。創設工作情境可以是危機公關、競標、領導交辦、行政命令、簽訂合約、網絡訂單、征稿啟事等多種形式。
②領取工作任務(1-2分鐘)。為學生發放工作任務明白卡。卡片對工作任務要有明確的表述,要有具體的考核標準和激勵措施。
③設定崗位角色(2分鐘)。依據工作任務的性質和內容確定組織形式,一般有獨立自主型、團隊協作型、項目組型等多種形式。無論采用何種組織形式,學生都要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并迅速完成崗位角色定位。實踐中我們的崗位角色主要有文員、平面設計師、美工、建模師、渲染師、特效師、程序員、項目組長、業務經理等。教師常常扮演客戶或者驗收員的角色,對教學過程進行引導和糾偏。
④確定工作方案(10分鐘)。通過分析,制訂出完成工作任務的具體方案,方案可能不止一種,要對方案有所取舍。鼓勵小組間采用差異化問題解決方案,學生亦可通過互聯網借鑒優秀作品及其成熟的工作方案。該環節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實現創新的關鍵環節,主要使用探究學習法。
⑤實施工作過程(25分鐘)。按規劃方案開展工作,完成工作任務,形成產品。該環節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關鍵環節,主要使用自主學習法和合作學習法。
在此環節,教師扮演的客戶角色可通過口頭指示改變既定產品的參數指標,迫使學生調整工作思路,制作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
⑥鑒定工作成效(5分鐘)。驗收小組對任務實施情況進行量化考評,填寫工作成效鑒定表,一般分為“優、良、中、合格、不合格”五個等級。客戶對工作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定性評價,選取最符合客戶需求的方案,并付報酬(積分)。
⑦反思工作效果(3分鐘)。對任務方案及其實施情況進行深刻反思,總結優點和不足,形成經驗材料。
三、“13·37”教學模式在計算機專業課應用的實施效果
“13·37”教學模式用工作目標承載學習目標,用虛擬工作情境代替真實教學情景,用外在崗位角色喚醒潛在責任意識,理念先進,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方案易實施,效果很顯著。
課堂教學實現了四個轉變: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的轉變,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從“模仿學習”到“創新學習”的轉變,從“技能學習”到“能力培養”的轉變。
學生素質實現了四個提升:自信心、責任感不斷提升,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升,團結協作意識、集體主義觀念不斷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不斷提升。
在該教學模式實踐影響下,我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備受社會青睞,目前在校的二年級學生業已被用人單位全部預錄用。2013級學生倪發科在2014年河南省職業技能大賽PPT制作項目中,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榮獲河南省一等獎。
(責編 ?趙 ?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