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述思
能否真正確立公眾休假權至上的原則,關鍵在于觀念和制度能否進一步升級。
運行了14年的假日辦被正式撤銷了。
這是一個相當神奇的政府臨時機構,具體組成人員不詳,多數像是來自國家旅游局的兼職人員,拿多少工資、上幾天班都不知道,但管的事不小——協調管理逾13億中國人的休假。
這差事不好干。現在人民成分相當復雜:窮人富豪、體制內外、城鄉之間,大家處境不一、經常PK,卻由一個機構規定統一時間出行。
不僅景點受不了,出行的群眾也因為交通擁堵、服務不到位等問題意見多多。最終制定政策的假日辦便成為了出氣筒,和中國足協、中國城管一起成為輿論的槽點。
除了雙休日外,中國法定假日就21天,怎么折騰都有朝三暮四的意味,沒啥技術含量。但假日辦還是試圖盡可能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將廣大人民群眾折騰得夠嗆。
媒體總結了其3大“業績”——坑爹的長假拼湊、除夕不放假、廢掉五一黃金周。每次都搞得各單位和廣大群眾苦不堪言。
群眾應對之策也相當幽默:不是指責“御用專家”,如來自清華的蔡繼明老師,就是在網上發動除夕給假日辦打電話的抗議行動,但假日辦的神奇決策依舊會如約而至。
首先,大眾不理解的是,這些腦殘決策是怎么制定出來的?有沒有經過科學的論證?有沒有進行足夠的市場調研和民意摸底?決策的機制是什么流程?
其次,既然經常做出奇葩決策,為什么就沒有想到征求民意,集中社會智慧共同應對難題,將失誤和陣痛降到最低。
以假日辦信賴個別教授為例,這些專家有寒暑假期,平時上班可以相對自由的支配時間,根本無法真正了解上班族的真實休假難題和內在訴求,即使到景區調研也是前呼后擁、威風八面,難以了解到真實情況。
五一黃金周的廢除和頗有爭議的小長假推出便與封閉的決策流程息息相關。
當全國人民在為假日辦的問題決策埋單時,該機構給出的回應都是神圣而充滿使命感的。
比如,廢掉五一長假是為了讓景區休養生息,捍衛美麗中國,而推出和雙休日性質雷同的三個小長假則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
但這些理由都很牽強。
比如,集中休假制度如果不徹底改革,僅廢掉五一長假,根本不能挽救景區被過度集中的人流破壞。弘揚傳統文化更與休假沒有直接關聯,而且不選擇重陽、元宵作為節日也拿不出充足的依據。
假日辦是政府臨時機構職能不清、決策程序封閉、管理思維替代服務理念、忽視公眾參與權的一個集中縮影。背后伴隨著的是旅游業的快速博興,目前該產業貢獻已經接近GDP的4%,但部分地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游客的權益。
直到新一屆政府成立,銳意改革、簡政放權,尤其在決策中更加尊重規律、吸納民意,終結了“幫忙沒有添亂多”的假日辦,并獲得公眾熱烈支持。
其實,此次對假日辦的撤銷是某種程度的升級,全部職能并入新機構——國務院旅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由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擔任召集人。
如此,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協調各部門的職責,抓住當下旅游業井噴的良好市場機遇,推動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為推動帶薪休假進一步鋪平道路。
全國假日辦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其幽靈仍在不少部門潛伏,能否真正確立公眾休假權至上的原則,以及完善相關法規,將休假的選擇權賦予職工,關鍵還在于觀念和制度能否進一步升級。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目前享受帶薪休假的職工只有五成。未來,加強立法和執法、轉變行政職能、提升服務水平、加強市場監管、保證游客權益都顯得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