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磊
錯將一種營銷或管理手段夸大成為企業的戰略目標,在這條道路上不摔跟頭那才是撞大運。
有人稱,時下中國服裝企業已然開始“滑鐵盧”。但拿破倫滑鐵盧之敗非戰之罪,同樣,如今顯現的服裝關店、倒閉及失聯的現象也非市場之故。
這些企業所展現的市場失利,我認為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來源于企業決策層對未來發展解讀的誤判。以諾奇為例,企業主及合作伙伴對未來發展作出了超預期的誤判,為籌措上市而進行隱性資金借貸,當企業發展預期不被資本市場認可之時,資金鏈必然斷裂。而諾奇為獲得更好的資本市場反饋而大肆擴展未知區域,脫離了既有的良性發展模式則成為了“拆墻補洞”的最佳注解。
另一方面,則是為前期的市場運營失誤“埋單”。以李寧為例,注重產品研發卻忽略商品品質、注重品牌推廣卻放任終端形象萎靡、注重初期消費市場分析卻策劃了腦殘的李寧……上與下、內與外脫節嚴重,加之外部競爭提升及迫切希望挽回資本市場的劣勢,關店、裁員的大幕也就依此拉開。
隨著傳統渠道市場的沒落及新興網絡媒介的興起,舊有的市場發展規律亂了節奏,那些依然沉迷于過往不可自拔的“成功人士”還在一如既往的推銷著過時的思想,與其說這種現象是“時也,運也”,還不如說他們是“No Zuo No Die”!
也有不少企業開始利用舊有的積累轉型、升級、合并,期待能夠拯救命運多舛的未來,但這能成功嗎?
商業趨眾在我們的服裝行業太為常見,大家錯將一種營銷或管理手段夸大成為企業的戰略目標,在這條道路上,如果不摔跟頭那才是撞大運。
成功的企業要依靠的是自身的經營能力與人員團隊的管理實力,通過與外部資源的良好契合,才能為企業帶來成功。
但這種成功的經驗及模式只能與特定消費環境、特定發展時間相對應,即無法套用,也法復制。
因此,現今企業希望通過資本收購的方式豐富業務形態,期望在最短時間內快速獲取市場利益增長點。
如果從商業投資的角度來看此事無可厚非,但從企業經營者的角度進行審視,則無疑在行殺雞取卵之事:
一則雖可“拆東墻補西墻”,但也需東墻能夠有的拆,否則西墻未立、東墻已毀。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些不僅轉型未成還丟失了原有主業的案例:報喜鳥多次投資新興品牌及線上交易平臺失敗,導致其市場在2013年銷售凈利大幅下滑。
另則,回歸消費本質、尋找自身在市場發展規律中的定位才是企業運營的核心。例如凡客,及時以壯士斷腕之舉回歸服裝服飾產品本身,無論是再次祭出核心商品——襯衫,還是裁員和砍掉KPI數量都是為期在這輪市場發展過程之中重新尋找到自己的定位。
當市場越來越不能夠依傳統思路進行預測之時,也有企業認為,現下行業所經歷的陣痛和洗牌,對本土服裝業的未來發展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只要消費者對服裝還有消費需求,服裝行業就會存在,而一些不能順應市場發展要求的企業消亡,也會為其他有生命力的企業留下更多的發展空間。”但這些暫時活下來的企業,他們未來的發展之路在哪里,崛起的機會又在哪里呢?
現在,商品消費結構已經不再以商品的生產及品牌營銷企業為核心,而是轉向以消費為核心的商品供應體系。電商發展之所以成功即是基于這一前提:能夠滿足更多消費者從購物空間、時間到商品購買與服務的自由選擇。
市場發展規律不再以商品創造企業為主導,更多來源于消費群體的感受,消費價值觀的改變才是這次市場轉型與企業轉型的根本之源。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時下那些符合市場消費節奏、能夠從消費角度進行市場營銷的品牌和企業,更能得到市場的認同,這也是中國服裝企業未來發展的機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