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柳

在文科綜合高考復習中,政治、歷史、地理、語文學科之間的許多知識是相通的,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也是可以相互遷移的。在高考歷史復習中,筆者比較注重歷史與地理等學科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和綜合應用,有效提高了文科綜合備考復習的效果和學生的試題解答能力。
一、總復習時選擇歷年高考典型例題講解
例1(2000·全國文綜卷I)宋代海上(貿易)往來大多是三、四月從日本駛往中國的江浙沿海,五、六月從江浙沿海駛向日本。這樣選擇航行的時間主要是為了( )。
A.避開倭寇的活動 B.遵守朝廷有關海禁的規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風
例2(2008·廣東歷史卷)符合右圖所示農業生產分布狀況的朝代是( )。
A.西周 B.西漢 C.晉 D.宋
例1題干是典型的歷史情景,其各備選項則是以歷史情景與地理情景相混雜或以單一的地理情景方式來考查考生,是一類較好的史地綜合性試題。由于時間季節的變化,區域地理自然現象的特性也隨之發生改變,人類的社會活動就是根據這些特性的變化,或躲避或利用。因此,宋代海上貿易的往返時間正是利用了區域地理因素的具體特性。處于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中的東亞地區,風向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因此帆船可以利用風力的特點選擇航行時間,故例1正確答案為D。例2主要考查考生依據地理知識中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和要求對圖中歷史活動(先民農業或主要經濟活動中心不斷南移)分布情況進行判斷,從而得出歷史現象或活動存在的時間特性,故答案為D。
啟示:這類題以理解特定的地理知識的時間規律性為先決條件,依據地理知識的基本特點對相關歷史知識或現象進行闡釋、說明或歸納,以達到理解歷史現象或解決歷史問題的目的。
例3(2008·北京文綜卷)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后來,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護之”。據此判斷,這項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鄭國渠 C.靈渠 D.芍陂
例4(2009·重慶文綜卷)隋唐時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農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
A.鄭國渠 B.芍陂 C.通濟渠 D.邗溝
例3要求用基本地理知識去了解題干中地理術語“旱”“雨”“水旱”等的含義,再結合人類特有的生產生活活動“引水浸潤”“杜塞水門”“水旱從人”“征丁……護之”等進行分析,最后從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地理活動空間“蜀”得出解題的關鍵信息,答案A就顯而易見了。例4解答的關鍵首先是抓住關鍵詞“淮水以北”“水利工程”,然后聯系所學知識隋朝大運河進行逐項排查,故答案為C。
啟示:地理環境中的地帶性差異,不僅影響了人類社會不同區域的生產力水平,同時也造成了經濟類型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從而形成了不同區域的經濟和文化特色。只有抓住地理知識特有的屬性,在解題中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總復習時適時設計綜合課題
在歷史總復習時,教師首先要注重歷史知識的鞏固、系統化及學科內綜合,然后在復習范圍內以某一知識點或有關的社會重大現象、問題為組織核心,設計綜合課題。課題以歷史、地理知識為主要背景材料,再讓學生自主搜集其他材料,在此基礎上獨立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水利工程時,背景材料涉及歷史課本中春秋戰國時興修的水利工程、隋朝大運河、元朝的運河等和地理課本中的現存運河、正在實施中的南水北調工程等內容,可以讓學生先自行搜集和組織材料,然后自由討論和分析問題,時間可適當延長至課后,教師最好不要限制或事先指導學生。與此同時,教師應做好進行階段性總結的準備。當學生經歷了搜集材料、討論或獨立思考的過程,形成了一定的觀點或結論性認識時,教師再作總結。教師應尊重學生,允許學生有言之有理、獨樹一幟的觀點。最后檢測活動效果,進一步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持不同觀點的學生,應鼓勵其繼續探索,或寫研究性小論文或作調查報告。最后的應用階段可檢測學生應用已有材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綜合的、多角度和多層面的分析,充分認識其產生、存在、發展變化的多種因素。
進入高三總復習后,以問題為中心設計綜合題,是在學生具有相對系統、完整的不同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便于將各科知識遷移、重組、整合,易于學科間知識、認識和方法的相互交融,使學生養成綜合思維的習慣。教師應針對具體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搜集整理資料或與相關學科教師共同備課,相互學習,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使自身的學科綜合能力不斷提高。
課程綜合化已成為當今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高中歷史教學應融入地理學科知識,以歷史地圖為切入點,講授新課時應采用科際聯系,總復習時應適時設計綜合課題,探索出史地學科綜合的模式。實踐證明,在高考文綜考試中,恰當運用地理知識對提高歷史學科的答題能力有很大幫助。近幾年的高考命題,無論選擇題還是大題,無一例外,都充分運用史料命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具有史學功底,能篩選材料、分析和運用材料,即梳理材料的邏輯順序,對史料進行分類,解讀史料結構,提取有效信息,通過運用史料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高考,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