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博
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語文教學中,詩歌寫作教學是一項重要的內容。怎樣指導學生賞析古今中外的詩歌,幫助他們掌握詩歌的技巧并能夠熟練地創作出融入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優秀詩歌,是每位中職學校語文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詩歌是一種文學形態,它是語言的精華,是最飽含感情和最富有想象的話言形式,詩歌的寫作不是輕而易舉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語文第二冊的后兩個單元的教學,要求學生具有寫作簡單詩歌的能力,這對于常規教學是一個沖擊和突破,同時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的文學基礎薄弱,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差,這是詩歌主體的不足。要完成這一教學任務,關鍵要看教師怎樣引導,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教師要教給學生對于詩歌的感性認識和對詩歌寫作的初步嘗試。
對于詩歌的認識要從詩歌的特征講起,詩歌具有三個特征,即抒情性、音樂性、語言的凝煉和形象性。
對于抒情性不難理解,詩歌所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詩是“有我之境”。在詩歌中,詩人濃烈的感情要化為具體的藝術形象,常把感情寄托在景物上,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作詩之初就要去尋覓詩情,引學生到情中去獲取詩的起點。教師要啟迪學生,就生活中某個問題、事件、人物、景物、形態中的一點啟發,觸動他們,使他們有感而發,并且使之燃燒。學生對社會生活所引起的刺激,產生出某種感覺、某種情緒、某種想象、某種思考,就有可能成為詩的種子或胚芽,我們要給他們以適當的溫度、水份和營養,使之成長起來。寫詩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事,從小事小處入詩,才是最切合實際的。
有了詩的起點,找到了詩歌的情緒,詩的構思也就開始了。構思過程因人而異,比較復雜,但是在此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飛向燦爛的神奇世界。
在確定所寫事物后,由當前的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一事物,由想起的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不只局限于事物本身,就是聯想的過程。再進一步,在聯想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這就是想象。聯想和想象很難截然分開,想象的飛騰,往往借助于聯想才能展開自己的翅膀,而聯想的進一步發展,也必然產生出想象。在詩的成長過程中,聯想與想象是主要環節。詩人艾青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詩。”在聯想與想象的翅膀鼓動下,詩的構思才能展開,像一個拓荒者,在蠻荒的土地上開發出一條神奇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詩歌成長的軌跡。有了聯想和想象,才使詩歌產生了藝術魅力,具有了美學價值。在詩歌的構思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聯想,聯想過后再進行想象,創造出新的形象,這樣詩歌的內容也就具備了。聯想與想象的方法有哪些呢?
聯想有接近聯想,如從水庫想到水力發電機;類似聯想,如從魯迅想到高爾基;對比聯想,如從光明想到黑暗;因果聯想,如從火想到熱。這些聯想擴充了詩歌的形象,使得形象豐富且充實,避免了詩歌形象的單調和乏味。
想象是在經驗記憶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再現客觀事物表象的思維活動。這種再現,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經過加工、取舍和改造,無形中創造了新的形象。這種形象較之原型也是新的,是創造之后的結果。創造性想象不只是再現現成的事物,而是創造出新的形象,如《慈母淚》:“匯集起天下母親的淚,注入海洋,海洋定將化出,美麗的櫻貝。匯集起天下母親的淚,拋向天空,天空定將灑滿,明亮的星輝。匯集起天下母親的淚,灑向大地,大地定將綻開,鮮艷的花蕾。”在這里,“慈母淚”是本象,經過創造性想象,創造出了“櫻貝、星輝、花蕾”這些新的事物,使得“慈母淚”具體而形象化。
不論聯想、再造想象還是創造性想象,結果都是結出詩的形象之果,創造形象成為它們唯一的歸宿。啟發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是豐富詩歌形象和內容的唯一方法和途徑。在此中,詩歌的抒情性得以淋漓表現。
有了詩的情緒和內容,接下來就是詩歌的形成即形式問題了。“詩”與“歌”聯系在一起,說明它和音樂是密不可分的。詩歌總是在訴諸視覺的同時,又訴諸聽覺,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富于節奏感和音律感,因此,詩歌的形式應具有節奏和韻律這兩個特征。
詩歌的節奏是通過構成詩的字數和聲調來安排的,要使得詩句出現有規則的高低、強弱和長短的變化,顯得抑揚頓挫,動聽悅耳。要表達輕松愉快的情緒,詩的節奏就應明快朗暢;要表達激憤昂揚的感情,詩歌的節奏就急促有力;要透露哀怨悲傷的情調,詩歌的節奏就低沉緩慢。節奏的多樣,能表現出詩人情緒相應的變化,從而使詩的寫作向成功邁進。
詩歌的韻律也是應該提倡的,韻律是指詩歌中的押韻規則和平仄格式,押韻是別的文學體裁中少見的,是詩的“專利”,因此,押韻也是成詩的一個特征和途徑。當然,自由詩不一定非要押韻,但節奏卻一樣是分明的,也就是說,自由詩的字詞同樣是排列有規則,有間歇,能顯示出音節的快慢和長短,要求學生講求詩歌的形式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到此詩歌的形式完成,詩歌的寫作也就結束了。在此過程中,還應強調詩歌語言的凝煉和形象性。詩歌的語言必須簡明,富有概括性,形象應集中,篇幅也宜短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知識并不是十分豐富,應提倡寫作短而精的詩歌。
“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凝煉和諧的程度上,特別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認識了詩歌的特征,遵循這樣的過程和方法,教學生進行簡單的詩歌寫作,也是可行并能行之有效的。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