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玲
向善教育是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和報國之志,使他們擁有正直善良的品德、回報社會的責任感和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同時,向善教育又應該是善意的教育,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成功和快樂,使學生通過學習成長為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向善教育,這是教育的職責也是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有很多向善教育素材,只要教師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把向善教育目標轉化為學生的信念和品德要素。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進行向善教育需要做到以下幾個點:
一、教育學生感恩社會
教師在教學中要教育學生感恩社會,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通過化學課的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我們現在文明生活的每一刻都在享受著無數科學家的智慧,我們要感恩,將來要回報社會。介紹居里夫人等化學家的事跡,讓學生知道像科學家那樣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最后能夠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的人,都是正直善良、偉大的人。我們要學習科學家為社會、為人類做貢獻的精神境界和胸懷,努力學習科學知識,長大后去建設我們的國家。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爭取做一個對他人有益、對社會有益的人。
二、培養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對社會發展有益的事。通過介紹空氣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臭氧層空洞和溫室效應等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它們對人類的危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學生在生活中要注意細節,從身邊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貢獻一份力量,如少用紙巾和一次性筷子、雙面用紙、減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等。教師通過教學可以告訴學生,廢舊電池中含有鉛、鎳、鎘和汞等,如果將廢舊電池隨意丟棄,這些金屬滲出會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威脅人類健康。將這些金屬回收利用,不僅可以節約金屬資源,還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教育學生自覺地養成不隨便丟棄廢舊電池的習慣。
三、營造有愛心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有愛心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快樂,感受成功,取得進步。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贊賞學生,營造寬松、自由和愉快的學習氣氛。初中生還沒有完全長大,他們喜歡被關注、被表揚。當學生上課注意聽講、積極回答問題時要及時表揚,當學生有進步時也要及時表揚。多表揚勤鼓勵,使學生受到鼓舞,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使學生逐漸變得能夠主動學習、樂學會學。
教師要相信每一名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營造團結互助的學習氛圍。多關愛后進生,細心捕捉他們的優點,耐心包容他們的缺點,允許他們犯錯誤,并給他們改正的機會。在課堂上,教師也要多關注后進生,把簡單的實驗和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讓這些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課堂,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鼓勵。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和期望,這會感染學生并成為學生的精神動力,使學生變得活潑樂觀、積極向上,對學習充滿信心。
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親手完成分組實驗和探究實驗,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驗教學中,發現哪組同學認真操作、實驗完成又快又好時,教師要及時表揚。實驗后哪組同學認真整理儀器、洗滌試管、擦凈桌面,教師也要及時表揚。通過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另外,在探究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分工合作,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還能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四、教育學生向善向美
利用化學知識和原理教學生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教育學生向善向美。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進行化學實驗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地記錄實驗現象這就是“真”,化學家的發明發現給世界帶來巨大變化并推動整個社會前進這就是“善”,化學新材料和新產品日新月異層出不窮使世界變得更“美”。教師運用化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認破一些騙局,如騙子吹噓“能把水變汽油”“點石成金”,還有一些巫醫術士,用變字變色現象鼓吹能夠幫人“消災躲難”“除魔治病”,進而騙人錢財坑人性命。
五、進行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
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教給學生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教會學生正確使用化學儀器和試劑,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學生懂得基本的安全常識。教育學生在加油站或液化氣站等場所能夠自覺地禁止煙火,一旦遇到火災發生時會正確使用滅火器并能夠科學地自救和救人。
通過化學元素與健康知識的教學,讓學生了解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對人體生長發育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改掉偏食和挑食的毛病。教育學生不吸煙不喝酒、自覺抵制小食品、燒烤食品的誘惑,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培養健康的飲食意識。
初中化學為學生打開了一座知識寶庫,使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智慧。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向善教育,可以使學生懂得做人要做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做事要做對社會發展有益的事,能夠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