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楓
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對所學學科缺乏興趣。什么是興趣?興趣是人們對自己所從事的學習、工作或致力的事業的一種酷愛。興趣是一種神奇而又巨大的能量,古今中外在某些方面做出成績的人,除了勤奮、毅力和勇于創新外,還有一個內在的共同特點,就是對某種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興趣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表現在興趣是一種內驅動力,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內在的重要動力,它既有“引起”的作用,又有“維持”的作用。所以,一旦學生有了這個動力,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會有克服困難、一往無前的精神。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在學習和人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那么,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用情緒控制法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激發興趣
獲得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情緒,在心理學中情緒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一種體驗,面對同一事物,不同情緒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例如,《紅樓夢》中有一段描寫端午節賞花的情景,面對明媚的景色,史湘云、薛寶釵與眾姐妹歡欣鼓舞,而林黛玉面對同樣的情景卻情緒低落,黯然落淚,獨自葬花去了。又比如,同樣描寫秋景,馬致遠寫得悲悲切切,劉禹錫卻寫得十分親切。心理學中的情緒定律告訴我們,人是情緒化的動物,只不過面對相同的事物情緒卻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積極情緒,一種是消極情緒。這種方法其實就是要讓學生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生只有在積極、快樂、開心時,才能對事物感興趣,只有在積極的情緒下才能激發出學習的興趣。
二、用避免興趣“自鎖”法多接觸不感興趣的學科,主動培養興趣
假如學生對物理學科不感興趣,那么他就會不想學習任何與物理相關的內容;同時,如果不想學習任何與物理相關的內容,對物理學科就更不感興趣。學生常常是對某學科越是不感興趣,就越是不接觸它;越不接觸,就越是不感興趣。那么,學習與興趣到底先有哪一個?其實這種“自鎖”是學生自己造成的。興趣可以使學習變得更順利,但是學習并不依賴于興趣,很多時候興趣是在學習開始之后才產生的。久而久之,學生會發現越接觸某一學科,興趣越濃厚。教師在學生剛接觸某學科時,沒必要讓學生考慮感不感興趣的問題,應該首先讓學生加強對新學科的接觸與了解,并通過接觸和學習來增強對不感興趣學科的熟悉和了解,培養學生對不感興趣學科的興趣。
三、用積極的自我暗示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滿懷興趣地參與學習
在心理學上,自我暗示是指通過主觀想象某種特殊的人與事物的存在來進行自我刺激,以達到改變行為和主觀經驗的目的。自我暗示是一種奇妙的心理活動,它包括兩種形式:積極的自我暗示和消極的自我暗示,也就是說它對人既可能產生正面的影響,也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積極的自我暗示又稱自我肯定,是堅定和持久的表達方式,因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用積極的自我暗示來激發和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并告訴自己這門功課很有用、我要多多學習它、我會對它感興趣的、我已經對它感興趣了、我一定能學好它,這些話可以激勵自己,這樣暗示時間長了,對不感興趣學科的興趣也有可能逐漸培養起來。
四、用學習遷移法積極學習,不斷拓展自己的學習興趣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就是將獲得的學習經驗運用到相似的另一情景中去。例如,一個會英語的人學習俄語就會相對容易;一個會修摩托車的人學修汽車也相對容易,因為他可以把已有的經驗運用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學習興趣的遷移也是這樣,例如,學生若對語文感興趣,那么就很容易把這種興趣遷移到相近的歷史學科中去。這種方法應掌握以下幾點:首先,應培養學生對某種學科的學習興趣;其次,能找到與新的學科間存在的共同要素,就能產生遷移作用;最后,把某學科的學習興趣遷移到新學科。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教師應告訴學生積極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以促進自己的學習遷移能力,從而培養學習興趣。
五、用形象轉換法改變已有的認識,提高對厭倦學科的興趣
所謂形象轉換法,就是當消極心理圖像浮現時,能夠自動觸發一種積極的心理圖像出現,從而清除消極的心理圖像,建立積極的心理圖像。例如,某同學對英語學科毫無興趣,特別厭煩英語,但他對音樂感興趣,那么當頭腦中出現英語畫面時就不妨把它轉換為音樂畫面:一名同學在用英語唱歌。久而久之,這位同學就會對厭倦的英語學科感興趣起來,一旦有了興趣,學起英語就容易多了。
總之,興趣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通過以上幾種方法的實施,能夠有效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一定能更好地進行學習。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