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化剛剛完成50%,工業化更沒有真正地完成。高速增長的潛力猶存,但為何經濟卻出現了嚴重萎縮跡象?
在去年第三季度,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高達近3個百分點。至今年1-2月份,順差更創造了歷史紀錄(1206億美元)。然而,從2015年1-2月開局數據來看,消費卻一般,投資依舊處于低迷,一定程度上預示2015經濟將比2014年更加下滑。其原因便是內需疲軟造成的產業過剩,進而導致經濟下滑。
中國經濟的快速回落,其實是超乎一般規律的。據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對30個國家的經驗研究,人均GDP達16000美元時,經濟的高增長才告結束。而中國經濟不到一半就出現萎縮。所以我們要問一下自己,是哪些因素遏制了中國經濟?
首先是人口紅利。從2012年開始,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每年以350萬左右的規模減少,由于勞動力增長和供給的放緩和減少,產業成本急劇上升,出口競爭力大幅度下降。我們的國家未富先老,未強先衰。人口老齡化是經濟學家公認的日本經濟崩潰的大背景,中國經濟提前結束高增長,首先就是因為計劃生育導致人口紅利提前結束,人口負債提前到來,勞動力提前10年到達頂點。
其次是金融市場的壟斷。過去三年是民企的一個漫長的冬天。2010年中國工業企業總數為45.3萬個,2013年35.3萬個,10萬個工業企業消失。2010年私營工業企業27.3萬個,2013年下降到19.5萬個,7.8萬個私營工業企業消失。民營制造業死亡率達26%。中國民營企業之所以大規模死亡,直接原因當然是高成本的繩索越勒越緊。而高成本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稅費等政務成本,我們的稅負痛苦指數在全球名列前茅;二是土地成本和勞工成本的上升;三是金融成本。
其中,國內金融市場的壟斷,是導致金融成本長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2014年銀行、非銀行機構和民間全部借貸業的利潤高達47300億元人民幣,比同期非國有、非銀行業的全部利潤還要多4400億元,占國民總收入的比例竟高達7.44%;非國有和非銀行實業分配的國民收入,則從1995年最高的31.93%被逼退到了2014年的6.74%。我國國有銀行的年利率近10%,影子銀行的利率近20%,民間借貸的利率超過30%,過高的資金成本,只能令產業資本窒息。
三是“先富群體”的流失。2012年,約60%的高凈值人士表示自己正在考慮或已經完成投資移民;超高凈值人群中該比例超過70%。2011年,杭州萬事利集團總裁李建華透露,全省1000萬元注冊資本以上的企業主,已經有24%辦完國外移民手續,正在辦理的有32%。
國內投資不足,部分原因正是資本外逃。中國的先富群體支撐了中國前些年的城市化以及房車消費,而中國的貧窮群體雖然數量眾多卻無法接續當前的房車消費,這是中國當前產業過剩進而經濟下滑的根本原因。
中國經濟的出路何在?關鍵就在于從根本上促進消費進而提振內需:變革計生政策繼續釋放人口紅利,調整金融、證券體系,使政務更公開公正,讓先富回流帶動共富。中國的城市化剛剛完成50%,而城市化沒完成,工業化就不會真正地完成,高速增長的潛力猶存,產能過剩也只是相對過剩而已。“新常態”下更應直面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