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華為不僅在收入指標上穩居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第一,而且在凈利潤方面遠遠超過排名其后的愛立信、阿朗、諾基亞、中興通訊這四家之和。
3月31日,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為)發布其2014年年報,去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2882億元(465億美元),同比增長20.6%;凈利潤279億元(45億美元),同比增長32.7%。
按照這份華麗的成績單,2014年,華為不僅在收入指標上穩居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第一,而且在凈利潤方面遠遠超過排名其后的愛立信、阿朗、諾基亞、中興通訊這四家之和。華為的凈利潤水平還已經接近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兩大電信運營商之和。
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胡厚崑在當天接受采訪時表示,聚焦管道戰略、簡化管理、提升運營效率是華為2014年實現有效增長的主要因素,而這些因素將在2015年繼續存在。
按照目前預測的發展速度,華為2015年的收入將突破3000億元大關。
針尖上的趕超
任正非的一段話可以說明華為的發展策略。他說,“我們是一個能力有限的公司,只能在有限的寬度趕超美國公司。不收窄作用面,壓強就不會大,就不可能有所突破。我們只可能在針尖大的領域里領先美國公司,如果擴展到火柴頭或小木棒這么大,就絕不可能實現這種超越。”
這種策略具體表現為華為的核心戰略——“管道策略”。聚焦于管道體系本身,但不做管道內承載的內容,移動寬帶(MBB)、固定寬帶(FBB)和骨干網解決方案是戰略突破口,也是公司最可能實現全球領先的主業務。
為此,公司20多年來“馬拉松式”的研發投入也圍繞著“管道戰略”展開。2014年,華為研發投入達到380億元,比2013年增長24%。過去10年,華為研發投入累計達到1854元。目前,華為在中國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中排名第一,美國專利授權量進入前50名,歐洲專利授權量進入前15名。
馬太效應放大
經過過去幾十年的競爭與整合,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目前形成了華為、愛立信、阿朗、諾基亞、中興通訊壟斷市場的寡頭格局。
根據愛立信、阿朗、諾基亞、中興通訊此前各自發布的年報,2014財年,他們的凈利潤分別為111.43億瑞典克朗(約合13億美元)、-8300萬歐元(約合-8908萬美元)、11.71億歐元(約合12.6億美元)、26.3億元人民幣(約合4.3億美元)。這四家設備商的凈利潤之和不到30億美元。
很顯然,華為45億美元的凈利潤遠超排名其后的四家設備商的凈利潤之和。這意味著,華為在此前順利成為全球電信設備市場老大之后,又進一步拉開了與追趕者的差距。這一市場的馬太效應進一步放大。
從華為自身的業務板塊來看,運營商業務收入達1921億元(310億美元),同比增長16.4%;企業業務收入達194億元(31億美元),同比增長27.3%;消費者業務收入達751億元(121億美元),同比增長32.6%。這三大業務板塊在總營收中的占比分別為67%、7%和26%。
而從區域來看,北美是華為去年唯一出現下滑的市場。增速最高、占比也最大的則是作為大本營的中國市場。去年華為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為1089億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為37.8%,同比增長高達31.5%。胡厚崑表示,這得益于中國4G市場快速啟動所帶來的系統設備和智能手機的高速增長。
引入財務“藍軍”
華為CFO孟晚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華為在利潤額大幅提高的情況下,仍然維持了主營業務利潤率與上年持平的水平(約為12%),這一結果來自于大量的管理變革。
孟晚舟表示,為了讓財務流程與業務流程高度融合,華為已向各個業務單元派出CFO,讓他們成為支持業務發展的組件。
除此之外,華為在業務發展上的“藍軍”策略也被引入到財經領域。所謂“藍軍”,原指在軍事模擬對抗演習中專門扮演假想敵的部隊,通過模仿對手的作戰特征與紅軍(代表正面部隊)進行針對性訓練。按照任正非的解釋,“藍軍就是要想盡辦法來否定紅軍”。
據孟晚舟透露,華為已在倫敦成立財務風險控制中心,“其相當于財經事務上的藍軍組織”,這對控制財務風險有很大幫助。
華為還在2014年啟動了全球稅務風險管理項目,旨在對全球的稅務風險進行分析排查,并尋找解決方案,制定行動計劃。
截至2014年底,華為長短期借款余額為281億元人民幣,而2014年來源于境外金融機構的債務融資余額占比為78%。孟晚舟稱,隨著近年來公司業務的全球化以及國際金融形勢的變化,華為的債務融資逐步從以境內為主轉為以境外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