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丁海平
黃維翰在《渤海國記下篇·朝貢中國》中記載:
渤海在唐營州之東二千里,自國都忽汗州西至長安,史言八千里。而遙遣使如中國,有朝貢、謝恩、祈請、賀正、進奉端午諸名。貢道:陸行,渡遼入幽州境;水行,渡海入青州境。
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因中國絲綢被大量輸往西方而得名,是中華民族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的重要貢獻。
長久以來,重走絲綢之路一直是我的一個夢想。先前,每當我讀到有關河西走廊的知識時,往往心潮澎湃,并提醒自己必須要完成這個心藏許久的夢想。說來慚愧,其實我生活、工作的地方離甘肅很近,坐動車只需一個半小時左右,可每到了閑暇之余,卻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過,好在有這次由中國甘肅網舉辦的“一帶一路看甘肅暨2015全國百家網媒絲綢之路行”活動,它給了我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的夢想得以實現。
這次行程共有蘭州、天水、張掖、嘉峪關、敦煌五個大采訪點,這五個點連接了古絲綢之路河西段和隴東南段的各大鎮地。

中山橋
第一天是所有媒體報道日,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行們聚齊蘭州,準備開始一場“尋夢絲綢”的旅行。我因為來得早,到酒店安排好一切后,便利用閑暇之余去了解這座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古城——蘭州。在寧夏、北京兩地求學的近10年間,我認識了許多蘭州的朋友。雖然多年不見,但當他們聽說我要來蘭州時,和我一樣激動萬分,盼望著見面敘舊。想想這些年,每個人心中都難免會惦記曾經的故人,惦念往日的美好回憶。于是,我將整個下午的時間分開安排:第一波與本科好友相聚,聊聊那些年我們一起瘋狂而為的事情;第二波與讀研時期的好友見面,一起暢談我們的夢想。一時間,舟車勞頓的疲乏感煙消云散,這是因為所有的一切都不及與故人重逢,更因為心中一直堅守著那份最純真的情誼。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歷史和自然為她留下了諸多名勝、遺存。在朋友的帶領下,我去了黃河鐵橋、白塔山、白云觀、青城古鎮、五泉山、蘭山公園和甘肅省博物館等地。

白塔山
在黃河上,有包括蘭州中山橋、平陰黃河大橋、包頭黃河大橋、銀川黃河公路大橋等在內的幾十座大橋。其中,最受青睞的要屬中山橋了,因為它承載著蘭州文化與蘭州人的希冀。中山橋位于蘭州城北白塔山下、金城關前,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是蘭州標志性建筑之一。朋友介紹說,鐵橋建成之前,曾設有浮橋橫渡黃河。據相關資料記載,浮橋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名叫鎮遠橋,今尚存建橋所用鐵柱一根,高達3米,重約數噸,上有“洪武九年”字樣。中山橋的建筑工程師是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施工負責人為天津人劉永起。施工人員以德商聘來的69名洋工、華匠為主,歷時三年建成,造價為30.6萬余兩白銀。
我之前雖然沒有拜訪過中山橋,但細想來也算是和它有緣。外公在退伍之時,軍隊曾組織老兵集體參觀中山橋,因此,我小時候總看到那張外公在中山橋的留影。那時候的中山橋沒有現在這么巍峨莊嚴,游人亦不是很多。這次,我到中山橋,心中帶著外公的記憶重新感知它,甚是激動。中山橋與我們平常所見的橋完全不同,我們平常看到的基本是石橋,要么筆直,要么呈拱形,而中山橋則全由鋼鐵鑄成。設計者匠心獨運,工匠們精益求精,將整座橋的鋼架間連接得十分緊湊,隔斷間的距離也是異常穩固,整體看上去,顯得莊嚴且不乏美觀。
起說起天水,我常懷有一種刻板的印象。小時候,我不知從哪里聽說了有關她的描述,即天水是甘肅省一個常年缺水的貧困小城,有時當地百姓會將一桶水節省著使用一年。我當時無法想象這是何種境況,但此次天水之行使我徹底改變了以前幼稚、無知的想法。媒體團一行人乘車到天水市,已是晚上8點左右,朦朧的夜色籠罩著天水市區,我們去酒店放好行李,洗漱一番后,約三五好友夜游城區。小小的城市匯聚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他們操著各自的鄉音,讓天水市一下子變得熱鬧了許多。
天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華人尋根問祖的圣地。它坐落在渭河上游,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甘肅的小江南”之稱。在甘肅,若比較哪座城市的景點更勝一籌,在我看來當屬天水市。
來到天水,可以不去市中心,但必須要去伏羲廟與麥積山。我們的第一站便是伏羲廟。用過早餐,天公有些不作美,碧空萬里的藍天變成了灰蒙蒙的陰天,當地人說,逛伏羲廟需選個好天氣,因為伏羲像雖在室內,但是院內的蒼松古柏、廟宇的雕梁畫棟也是一景,得配有好天氣方能彰顯古樸遒勁的滄桑之美。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建筑群呈宮殿模式,現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廟內古建筑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等十余座;院內遍布明代所植古柏,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現存僅37株,挺拔蒼翠,濃蔭蔽日。1963年,伏羲廟被評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伏羲廟

麥積山
麥積山石窟是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齊名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中原北部最早的皇家石窟,以精美絕倫的泥塑雕刻聞名于世。栩栩如生的畫像刻畫了古代宗教文明在這里的繁榮盛景,是自然景觀與文明景觀完美結合的典范。麥積山石窟數目眾多,被稱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到達麥積山石窟是早上8點左右,隔窗望去,麥積山的大體輪廓映入眼簾。高高的山峰屹立于枝葉繁茂的樹林中,從山底仰望,偌大的山壁上鑿有一個個大小相同的石窟,形同萬眼聚集;也有體形、高度不一的浮雕大佛,千姿百態。我們分成三小隊,每隊都有專業導游講解。爬上山壁窄梯,進入窟內,講解員的聲音縈繞在耳旁,心卻早已回到了遠古時代。

張掖丹霞
從和講解員的交談中我得知,這些藝術品至今仍能夠保存完好,跟歷朝歷代對文化的重視密切相關。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維護者,我們今天才得以體會到古代人民超群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
馬不停蹄地趕路后,我們又踏上了張掖之旅。張掖是甘肅西部的重要工業城市,也是歷史古城和新興的旅游城市,因其土肥水美、物產富饒,故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張掖古為甘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境內有全國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段長城遺址。久遠而輝煌的歷史給張掖留下了以古建筑、古城堡、古烽燧為主的眾多名勝古跡,使這座塞上古城顯得更為厚重和博大。
我們去了張掖很多地方,但我要著重描繪的是金張掖那迷人的丹霞麗景。丹霞地貌的形成是大自然的完美造化。我曾去過青海省貴德縣的丹霞地質公園,當我看到那一座座五彩山丘時,被大自然的創造力所征服,也感嘆人類在自然面前是何等的渺小。貴德與張掖兩地的丹霞地貌各有特色,貴德丹霞豪邁粗獷,而張掖丹霞則宛若細流般柔和。我們游走于山間,左右風景各異,引得媒體團朋友連連贊嘆。

嘉峪關
嘉峪關地處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側5公里處,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更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關城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現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構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強勁的西北風刮走了戈壁表面的細紗,僅留下青灰色的粗沙粒,使其表面呈現出青色的波浪,像一幅歷史畫卷。一座座土黃色的古城堡聳立在青灰色的戈壁之上,像一座中世紀的古城,使人引頸張望。
我們主要考察外城與外壕,由于時間緊迫,也只是走馬觀花,但這絲毫不減長城雄偉孤傲的凌然氣勢帶給人的震撼。站在長城最高點,四周事物盡收眼底,向下望去,長城四壁光滑無棱,高度有幾十米,對于古時攻敵守城來講,作用十分突顯,敵人若想攻城,想必也要費一番心思。想象當年守關士兵,在這萬分艱苦的環境下,為保國泰民安,為戰勝敵軍,也必定付出了許多,我頓時生出無限敬畏。采訪團中的許多人都去過八達嶺長城,相比之下,嘉峪關雖沒有八達嶺地勢險要,也沒有叢林環繞,但它有著不一樣的威嚴,這種威嚴是中華民族的氣概、古代中國人民的希冀與榮耀。
敦煌位于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這里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莫高窟、月牙泉聞名天下,也是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所在地。
絲綢之路是與西方進行商品貿易、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由此不斷向西傳播到中亞、西亞甚至歐洲,而來自西域的物產亦傳播至中原。在絲綢之路上,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絡繹不絕,而敦煌也日漸成為“咽喉鎖鑰”、絲路要沖、中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
說起敦煌,很多人都會提及月牙泉與莫高窟。浩瀚沙漠中,本是炎熱干枯的地帶,卻偏偏出現一灣泉水,為這片毫無生命的貧瘠之地帶來了生命氣息。每逢節假日,全國各地的游客為一睹月牙泉真容,千里迢迢來到這里感受“有生命的沙漠”。月牙泉,因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尤其是晚上,在燈光的照射下發出微光,更是美得無法言說。我們到達月牙泉的這一天正好是中秋佳節,主辦方精心安排的一場沙漠中秋盛宴讓大家驚喜分外。皓月當空,彩燈映泉,大家圍坐在一起,光腳踩著沙漠,盡情享受這難得的時光。
第二天,我們去了位于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莫高窟。石窟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全長1600米。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1987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此次,我們參觀了平時不對外開放的幾大特窟。進入窟內,首先看到正前方的大尊石雕,然后是較小的雕像,每處的塑像都不同,有的是菩薩,有的是釋迦牟尼,有的是單面雕刻,有的是四面雕刻,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四壁繪滿了袖珍佛像,因為數量繁多,又被稱為“千佛洞”。我們發現,從每尊雕像的衣著、發髻、裝飾等方面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歷史精神風貌。
絲綢之路漫長而久遠。在古代,它是促進交流、傳播友誼的道路。今天,它是聯結東西方文明的紐帶,將會為世界文明的不斷繁榮、發展貢獻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