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善
(武威天梯山石窟管理處,甘肅 武威 733000)
秦延德故居位于武威市北郊涼州區金羊鎮海藏村七組,東臨海藏村七組居民區,西、南緊靠海藏寺靈均臺,北依海藏村耕地。秦延德故居具有西北地區典型的民國時期莊園式建筑風格。整個院落坐北朝南,平面布局為方形,南北長44.5米,東西寬32米,占地面積1424平方米,建筑面積1152.4平方米。院墻高約13米,南、北各筑護院墩一座(見圖1),南院墻偏東辟正門。院內呈四合院式布局,現存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向北依次為倒座、東西廂房、堂屋、伙房及儲藏室(見圖2)。其中倒座為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出廊。東西廂房均為平頂,東廂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出廊。西廂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出廊。堂屋為二層,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東、西兩側各有卷棚一間,前出廊。正門為條石與青磚砌筑,門額正中題“味經遺范”,為“辛酉仲夏杏卿題”,題記四周雕花,門框題有對聯一副,上聯為“積善前程應遠大”,下聯為“存仁后地自寬宏”,題記均為隸書(見圖3)。杏卿即賈壇,民國時期武威人,能書善畫,酷愛金石文物,解放前曾對保護武威文物做出過重要貢獻。據門額石雕題記記載,秦延德故居修建于民國時期辛酉年仲夏,即1921年夏,為當地紳士秦延德先生家莊園。建筑保存較完整,具有鮮明的西北地方民居特色,較好地保存了民國時期武威傳統古民居的歷史風貌。
秦延德故居基本保留了古民居四合院的建筑特征。院落布局合理,結構嚴謹,梁架采用抬梁式或硬山擱檁式建筑風格,檐部裝修精致,磚雕、木雕做工精美、形式多樣。院墻采用夯土板筑,房屋墻體用土胚砌筑,做成清水墻,對外不開窗戶,外觀堅實雄壯。院落地面均用青磚滿地,沒有泥土,便于清掃,故居內外裝飾古樸典雅,門窗都采用木樘木欞,花紋繁巧,且各不相同,檐下用梁枋穿插。正門門眉及兩側雕刻精美題記,反映出住戶的富庶。柱網布局合理,均為前出廊,整個院落主次分明、內外有別,將建筑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為古代工匠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圖1 北護院墩
圖2 院落平面圖
圖3 正門院落
院墻:院墻為夯土板筑,覆斗形。南墻偏東筑護院墩,墩下部正中開正門,正門為條石與青磚砌筑。門庭兩側及頂部用條形木板修筑。東側有向東斜坡踏步通道通往院墻頂部。南院墻頂部圍墻及女兒墻已殘缺不全;北院墻頂部圍墻及女兒墻已毀,偏西筑長方形護院墩,頂部外側圍墻局部殘損,東院墻頂部圍墻及女兒墻已毀。西院墻頂部殘存部分圍墻及女兒墻。院墻四周有許多豎向裂縫。
倒座:倒座坐南向北,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出廊,明間檐部裝修精美,后墻被糧管所辟為正門。西次間裝修保存完好;東次間原裝修被拆除,改為土坯墻體和現代木質門窗,梁架結構及屋面保留原貌(見圖 4)。
東西廂房:東廂房為平頂硬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出廊。西廂房為平頂硬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出廊。南、北兩側墀頭雕刻精美,保留原貌。拆除了前檐金柱間原有門窗,在前檐柱間新建土坯墻體,安裝現代門窗。屋內原墻體已粉刷白石灰,梁架結構及屋面保留原貌(見圖5、圖6)。
圖4 倒座
圖5 廂房墀頭磚雕
圖6 東廂房梁架結構
堂屋:堂屋為院內主要建筑,坐北朝南,上下兩層,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出廊,東、西兩側各有卷棚一間。西卷棚廊下有通往二層的木質樓梯。一層前檐金柱間原有門窗已拆除,在前檐柱間砌土坯墻體,并安裝現代木質門窗。二層木樓板已拆除,被改建為庫房,檐部木雕做工精致,圍廊保存完好。屋頂正脊東西兩側正吻缺失,兩側卷棚屋頂方磚缺損,東側卷棚墻體及屋面局部倒塌,梁架結構及屋面保留原貌(見圖7、圖8)。
圖7 堂屋檐部木裝修
圖8 堂屋正立面
伙房及儲藏室:伙房及儲藏室位于堂屋東側,整個建筑連為一體,均進深一間,前出廊,檐部門窗、梁架結構及屋面保留原貌。
由于秦延德故居管護單位的隨意變遷,使院落外觀和結構有所改變,加上人為和自然因素的破壞,又使部分建筑受損,保護和開發利用刻不容緩。